导论 国家治理的三种立场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1]

这段话描述了灭秦之后,刘邦与项羽如何争夺天下。郦食其之计,慕三代传说,有古风,讲礼制,有仁义,是儒家式的立场;张良则是从实际出发,更关注政治斗争的现实性、功利性,是权力的视野。前者可谓“道统”所求,后者则属“治统”之本。“道统”与“治统”立场并非天然一致。在张良看来,郦食其的计谋不能实现,因其政权控制力、民心、财物能力等方面皆不能行,政权之争要看“形”“势”“情”,“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在真实的政治中,“治统”比“道统”更有用。

“道统”立场以理为上,“治统”立场则以权力为根。政治家以取得、稳定政权为最高原则,思想家则以政治理想推行为志向,它们构成了各自的国家治理行动路线。作为现代学术研究的国家治理,属于“第三方”,是国家治理知识构建的立场。厘清三者的特征与关系,是国家治理研究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