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名《国家治理心理原理》似少一“学”字,此非疏漏,而是特意为之。之所以如此,是想强调,应从“心理层面”而不是“心理学”来总结国家治理的心理规律。现代心理学通过“科学地”研究心理变量的“因果”关系,形成各种理论,自有其价值,但也要指出,这样的“科学”在面对真实的国家治理实践时,其解释力往往是“失真”的。这是因为,国家治理是依托于合法暴力体系,通过体制化、科层化、政策化、文化化等方式,以合法性与有效性增强为轴心的人财物综合配置、协同发展、达成满意公共秩序的过程。现实中的国家治理不是抽象的“科学的心理变量关系”,而是集群性民众的利情理法等行为的意义性整合社会过程,二者之间有质的不同。这样说不是否定“心理”的作用,恰恰相反,所有的国家治理活动无不出于“民情”,落于“民心”。以中国古代政治而言,“德治”“仁政”等国家治理模式建立于人的“性善”理解及认定之上;以西人政治学而论,《理想国》《君主论》《利维坦》等鸿篇巨制也是从“人心”分析入手的。故而,更综合的、更符合生活常识的、更能体现国家运行基本过程的心理层面的知识总结,便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底层知识系统。霍布斯说过,物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的知识门类在解释力上超过其他任何知识。由此而期待,似乎兼具了后二者的《国家治理心理原理》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新的知识参考。
本书的框架依照国家治理的“问题空间”而展开——国家是由治理者、民众、社会(国家)任务构成的超级复杂系统,相应的主要内容为:其一,国家构建及其运行机制,包括国家体制如何基于政治理念而形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行动的逻辑,国家治理方式等;其二,国家引领力,包括领袖与国家领导力,国家任务与政府决策,政治文化等;其三,国家中的“人民”,包括“人民”何以成为国家的资源,民心的生成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等;其四,三因素综合作用而表现出的国家治理机制。如话语如何成为治理方式,社会冲突如何化解,重大危机如何应对等。
本书目标定位于国家治理心理原理的学术领域拓展及其知识框架体系构建。这决定了本书不适合以研究报告方式呈现,而应以结论性原理表达来展开,内容确定的原则为创新的、结论的、原理的、体系的。当然,这样做并不意味“学术性”缺乏,相反,是实证研究的理论总结。例如,“政府决策”一章,即是源于团队的一部著作、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和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结论。若读者对书中相关内容细节、数据有兴趣,可依文中所列文献,检视专论。
机缘巧合,本人的学术旨趣逐步确定为,从心理意义层面探讨人何以在个体—群体—组织—社会—国家层面表现出一致性和差异性,从而对个人生活、社会运作和国家治理提供学术解释。如果说本人的《心理意义实在论》是对个体心理意义机制的揭示,《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是对政府组织运行心理机制的归纳,《心理层面的儒家思想》是对文化心理机制的阐释,那么本书则是对国家运行心理机制的总结,乃属学术旨趣最后站点的展现。
心理层面的国家治理原理知识构建有太多的问题要超越。研究对象从个体、组织到社会、国家,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规律到组织、文化心理机制、国家治理原理,学科领域从心理学到公共管理、中国哲学,再到政治学、传播学等。其知识构建须跨越三重鸿沟:一是“个体”的心理学与“公共”行动者的“心理规律”之别及其跨越,二者在视野、对象、作用机制有本质差异;二是相对成熟的组织“管理心理学”与国家治理心理机制的差异及其超越,企业利益最大化与国家行动的价值—理性原则有实质差异,致使前者的知识无法“迁移”至后者;三是中国的“社会在国家中”与西方的“国家在社会中”,使西方已有的国家治理知识难以直接应用于中国国家治理实践。这些挑战都使本书的努力遇到了极大的学术压力——走不到头,看不到边!学科归属和认同无从落地!笔者在知识的丛林里游荡,无助和惶恐常在!
国家治理是人类智慧永恒的挑战,有太多的领域可以“接着讲”,亦有更多的新问题需要“创造发现”。政治家是国家愿景的构建者与引领者,作为社会科学的国家治理研究是对这个过程的描述、解释并提供改进的建议。对于政治家来说,国家愿景的落实关涉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他们承担着“无限责任”,这是他们的荣耀与“宿命”;对于学者来说,视野、知识与能力决定着他们的解释只是一家之言,他们也只好承担“有限责任”,这是他们的局限与“特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使命,优势与局限并存。这样说既是为自己免责,也是期待的理由——奉书以求教!
有一首歌叫“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它咏唱人生的美好际遇。援引到这里,或许加一个“好”字更贴切——这不仅符合中国文化对人性的认定,也是写作过程受益于人的写照。在本书20多年的形成过程中,得益于诸多优秀同事、同行的启发,受益于本硕博学研中的教学相长,获益于家人的帮助。其人其事,这里无法一一罗列,都化为“感恩”,铭记为“感谢”!
本书也是近年来所承担的研究课题的理论总结,它们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74235、7177418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FZX004)、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0JJD630015)。本书获得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的出版资助。在此一并向资助机构致谢!孙萍、鲍有情二位编辑尽心、细微、精准的编校工作,让人感佩,当特别鸣谢!
是为序。
景怀斌
202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