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化学研究性教学实践
- 杨万丽 焉砚 周全主编
- 1581字
- 2025-04-21 17:38:16
1.2 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研究依据
1.2.1 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在对研究性教学内涵的认识中,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方面的自主实践和自主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明白知识的科学本质,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2]。而在笔者看来,研究性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研究性教学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它是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同时以教材为依托联系实践,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达到整体性、协调性、统一性的一种教学方式。
②研究性教学应用重点在于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和帮助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可以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同时,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研究性教学不是脱离教材去探索,而是以教学内容为主体,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去制订教学计划,在方法的应用上要保证设置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在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新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3]。
1.2.2 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依据
(1)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
近年来,我国教学研究方面的研究人员也认识到好的科学探究模式会很大程度影响教学质量,不仅可以保证知识的发展性,还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只有真正将教学内容和科学探究联系在一起,才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发现没有研究的教学模式中,缺少创新思维;脱离了教学进行研究,则会因缺少指导和方向而很难完成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性教学的出现实现了两者的有效结合,为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提供了依据。
(2)现代学习理论的变革
在现代的诸多教育理论中,多位教育学家提出的理论都着重提到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其中包括合作教育理论、达尼洛夫的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理论等。问题教学理论认为,应当把学生放在问题解决者的位置上来进行课程设计。首先确保教学过程中是通过问题来进行知识传导的,把问题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主要动力;其次是要在课程进行中,引导学生从对知识产生疑问,逐渐发展到利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学生自我发现问题、通过老师的帮助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建构主义则提出学习应该联系实际,通过已有知识与社会背景的相互作用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要通过老师对知识的讲解以及学习内容、教学资料等的协助,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在建构主义理论中着重提出了对知识的自主实践和主动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对知识的认知建构,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研究性教学的方法正是对这些理论应用的综合体现。
(3)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以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课程教学,没有对学生的困惑之处展开足够的探讨和思考,即使也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并没有切实有效地体现出来,只是依靠教师自己对于课堂的理解。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的角色要有所转变,从传道授业的讲授者变成对学生进行创新探究性活动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真实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研究性教学的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重视每种想法的差异性,在师生合作过程中进行探究。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基本要素,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加强对问题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要将研究性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的引导极其重要,教师对课程方向把控得越明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越清晰,两者相辅相成。因此,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互补的教育思想所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