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豪杰聚首诗酒欢

山道间尘土飞扬,我紧握剑柄,身形微侧避过那黑衣人凌厉一抓。他掌风破空,劲力逼人,显然非等闲之辈。我心知此刻不宜久战,当即旋身跃后三步,借着夜色与山势掩护,转身疾奔下山。

身后传来一声冷笑:“逃命的本事倒是不慢。”

我不应声,只管向前疾行,心中却已将此人模样牢牢记住——那双鹰目、那身黑袍,还有临来前那一句“你可知,这枚玉佩为何在你手中?”如针刺入骨,令人不安。

天明时分,我终于抵达陇西地界。此地虽非繁华都会,然山川雄奇,民风朴厚,令人心旷神怡。一路行来,我思忖良久,终觉眼前谜团重重,唯有继续前行,方能窥见真相之一斑。

午后时分,行至一座小镇,忽闻酒香扑鼻,抬头望去,只见一家名为“醉云居”的酒肆立于路旁,檐角悬铃,随风轻响,颇具古意。

我略作犹豫,便推门而入。店内已然坐了几位江湖豪客,皆是粗布短打,腰佩兵刃,谈笑风生。见我白衣长剑而入,众人目光齐投,片刻后,一人起身大笑:“可是那位诗中剑客李白?”

我拱手一笑:“正是李某。”

那人年约四旬,身材魁梧,面如重枣,自称姓岳,乃陇西本地游侠。他听闻我名已久,今日得见,欣喜不已,当即邀我共饮。

席间陆续又来了几位豪杰,有剑客、隐士、甚至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自称曾为边军校尉,如今归隐山林。众人皆因听闻我的诗句与事迹,对我颇为敬仰,纷纷举杯相迎。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热烈。有人提议以诗助兴,我欣然应允,提笔蘸墨,在纸上挥毫写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满堂喝彩,掌声雷动。岳姓游侠更是拍案叫绝:“好一个‘酣高楼’!李兄果真才情无双!”

随即又有人提出比试剑术,我虽非专攻武艺,但自蜀地修习剑意以来,早已不惧挑战。当下起身解剑,与其中一名青年剑客切磋。

剑光流转,招式翻飞。我以“逍遥九式”为基础,融入自身顿悟的飘逸剑意,出招之间,似柔实刚,似缓实急。那青年剑客虽技艺不凡,却在我剑影之下渐落下风。

数合之后,我收剑回礼,青年亦抱拳叹服:“李兄剑法,果然非凡。”

众人惊叹之余,更有老者抚须点头:“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酒宴持续至深夜,众人谈天说地,从各地风土人情说到江湖轶事,话题百转千回,妙语连珠。然而最引我注意的,是一段关于神秘组织的传闻。

“诸位可曾听闻近日江湖上悄然兴起的一个组织?”一位身穿青衫的中年男子低声说道,“他们行事诡秘,多现于关中、陇西一带,似乎在寻找某样东西。”

“哦?”我故作不经意地问道,“所寻何物?”

那男子摇头:“无人知晓。但他们出手狠辣,已有数位武林同道因此殒命。”

我心头一震,想起昨夜那黑衣人的一击,以及他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莫非……他们也在寻找玉佩?

“这些人,可有什么特征?”我继续追问。

“据说皆身着黑袍,戴兜帽,遮掩面容。”男子答道,“行动迅捷,武功高强,且彼此之间极少言语,极为诡异。”

我默然不语,心中却已波涛翻涌。这些描述,竟与那夜袭击我的黑衣人完全吻合!

席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猜测此组织或与朝廷有关,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某个失传已久的门派残余。但我心知,此事绝不简单。

夜深人静,酒肆内众人相继散去,唯余我独坐檐下,望着天上繁星闪烁,思绪万千。

月光洒落,照在我胸前的“玄辰”玉佩之上,泛起幽幽光泽。它仿佛在低语,在诉说着一段被尘封的往事。

我缓缓站起身,负手而立,凝望远方。风拂面颊,带来一丝寒意。

“若你们真在找它……那我,也不会再退缩。”

正思索间,忽听得远处传来一阵奇异的铃声,清越悠远,却又带着几分诡谲之意。

我警觉地循声望去,只见夜幕下的官道尽头,一道模糊身影缓缓而来,步伐沉稳,每一步落地,都伴随着那铃声响起。

我握紧剑柄,眼中寒芒一闪。

那人越来越近,终于停在我十步之外。

他身披黑袍,兜帽低垂,遮住了大半张脸,唯有一双眼眸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李白。”他的声音低沉冰冷,一如昨夜,“你可愿知道玉佩真正的来历?”

我沉默片刻,缓缓点头。

他轻轻抬手,袖中露出一截枯黄的手臂,指尖夹着一张泛黄纸片。

“想知道,就跟我来。”

话音未落,他已转身离去,步伐不快,却透着不容拒绝的坚定。

我站在原地,看着他背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心中一片清明。

我知道,这一走,或许便再也无法回头。

但我别无选择。

我迈步而出,踏入黑夜,衣袂翻飞,宛如一只孤鸿,向未知的命运飞去。

他举起灯笼,火光摇曳,映出一张陌生而熟悉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