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出茅庐遇奇人
- 李白:我以诗酒问长天
- 云舟听雪
- 1450字
- 2025-05-18 20:36:15
推窗望去,夜色如墨,唯见一轮明月高悬于竹林之上。风声依旧,却再无吟诗之声。我伫立窗前,心中似有波澜未息,仿佛那老者的身影仍在眼前晃动。
翌日清晨,天尚未亮,我便整顿行囊,将《太乙剑经》与父亲所赠长剑一并系于背上。辞别家人时,母亲眼中含泪,父亲却只是点头不语。我转身踏上征途,步履坚定,却不免回首望了望那熟悉的院落——那是我少年时光的归宿,亦是我梦想启航之地。
沿江而下,晨雾弥漫,两岸青山如黛,江水悠悠。我边行边吟:
江流东去载孤舟,万里云山一剑游。
昨夜星辰今已远,此身不负少年愁。
吟罢大笑,笑声惊起芦苇丛中栖息的白鹭,振翅飞入云端。我心神为之一畅,顿觉天地辽阔,世间万般束缚皆可抛却。
三日后,行至巴山道中。此处山势陡峭,古木参天,石径蜿蜒如蛇。忽闻前方传来一阵沙哑歌声,调子古怪,词句难辨。我循声而去,只见一位须发皆白、衣衫褴褛的老者盘坐于青石之上,手中握着一根断裂的竹杖,正自顾自地哼唱。
“阁下何人?”我上前一步,拱手问道。
老者缓缓抬头,目光如电,竟让我心头一震。他盯着我看了片刻,忽然笑道:“李太白,你终于来了。”
我愕然:“阁下识得在下?”
“识不得你,识得你的命。”老者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残缺牙齿,“你从蜀地来,欲往长安去,胸藏锦绣,剑走偏锋。可惜啊,可惜。”
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这老者虽衣衫破旧,神情疯癫,但言语之间竟句句切中要害,令我不由自主生出几分敬畏。
“阁下莫非是世外高人?”我试探性地问。
老者哈哈大笑,笑声在山谷间回荡:“高人?我不过是个看透世事的疯子罢了。世人皆说你才情惊世,诗成动星斗,剑舞惊鸿影。可你可知,才华若无机缘,不过是镜花水月?”
我眉头微皱:“阁下之意,可是说我此去前途多舛?”
老者点头又摇头:“不是多舛,而是迷障重重。你将遇贵人,也将逢仇敌;会登高堂,也会坠深渊。唯有此物,或能护你一命。”
言罢,他从袖中取出一枚玉佩,递到我面前。那玉佩古朴斑驳,通体呈青灰色,其上刻有奇异纹路,入手温润,竟隐隐有一丝暖意。
“这是……”我迟疑接过。
“它叫‘玄辰’,曾属一位隐士所有。如今赠你,既是缘法,也是劫数。”老者目光深邃,语气低沉,“记住,当你最迷茫之时,它会指引你方向。”
我低头凝视玉佩,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还未及细问,老者已起身,拄着竹杖,蹒跚向林深处走去。
“阁下请留步!”我急唤一声。
老者停下脚步,回头一笑:“时机未到,不可言也。待你行至长安城头,自会明白今日之遇的意义。”
话音未落,他的身影已消失于林间,只余空山回响。
我伫立原地,久久未动。山风拂面,带来几片落叶,轻轻落在脚边。我缓缓握紧玉佩,掌心传来一丝温热,仿若它真有灵性。
远处传来钟声,悠远而清越。我抬眼望去,只见山巅云雾翻涌,隐约可见一座古刹轮廓。那一刻,我心中豁然开朗:此行虽未知吉凶,然既已踏出蜀地,便当以豪情赴天下,纵使风雨满途,亦不改初衷。
我继续前行,步伐更加坚定。每一步落下,都似在书写新的篇章。
行至一处断崖,我驻足回望。身后群山连绵,云海翻腾,仿佛整个蜀地都在目送我离去。我拔剑出鞘,迎风一挥,寒光映照天际。
“自此之后,我李白将仗剑天涯,踏遍大唐江山!”我朗声而誓,声音随风飘散,落入山涧之中。
忽听背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我转身一看,只见一名年轻僧人正朝我奔来,神色焦急。
“施主,请留步!”僧人气喘吁吁地赶到近前,“刚才那位老施主,可还留下什么话?”
我微微一怔:“你怎么知道他?”
僧人神色复杂:“他是本寺的……失踪多年的方丈。”
我心中一震,正欲追问,那僧人却突然跪倒在地,双手合十,口中喃喃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