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小结

从以上的回顾中可以知道,20世纪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已经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一学术领域依然存在大量问题。首先是一些研究者知识结构不健全,对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尤其是教派特色缺乏同情之理解,不少结论不能切中要害;其次是视野不够开阔,大量文体、作家、题材、主题、现象无人问津;再次就是实证精神不强,许多结论流于泛泛而谈或牵强比附,文献整理工作甚至还处于草创阶段;最后就是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建构。何谓佛教文学?何谓佛教诗学?诸如此类的命题很少被探讨或探讨得不够深入。有鉴于此,笔者曾在《武汉大学学报》“中国宗教文学研究”专栏“开栏弁言”中特意指出,专栏将围绕“中国宗教文学的生成与传播”“中国宗教文学的文体构成与文体特征”“中国宗教文学的话语体系”“中国宗教文学与民族精神”“中国宗教诗学”等命题展开学术研讨;专栏将优先刊载从如下维度切入论题的论文:从宗教史(尤其是教派史)、文化史的立场对相关论题展开论述的论文,打破文学、艺术、宗教、民俗、考古、语言、文献等学科的界限对相关论题作综合研究的论文,坚守民族本位建构宗教诗学的论文。[107]故将当年的“开栏弁言”的核心主旨转录于此,作为开编的结语。


[1]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载《佛学研究十八篇》,辽宁出版社1998年版。

[2] 胡适:《白话文学史》,新月出版社1928年版。

[3] 周一良:《论佛典翻译文学》,《申报》“文史”1947年、1948年第3—5期;又载《周一良集》第3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顾随:《佛典翻译文学选》,《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5] 孙昌武:《关于佛典翻译文学的研究》,《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

[6] 周一良:《汉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名称和译者》,载《周一良集》第3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 侯传文:《〈佛所行赞〉与佛传文学》,《东方论坛》1999年第3期。

[8] 谢无量:《佛教东来对中国文学之影响》,载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学》,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9] 巨赞:《佛教与中国文学》,载《巨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 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又载《季羡林学术精粹》第4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版。

[11] 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正统文学》,《张中行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册),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1923—1924年版。

[13] 霍世休:《唐代传奇文与印度故事》,《文学》1934年第6期。

[14] 潘建国:《佛教俗讲、转变技艺与宋元说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5] 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小说月报》1927年第17卷号外。

[16] 卢前:《中国戏曲所受印度文学及佛教之影响》,《文史杂志》1944年第4卷第11—12期;又载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学》,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17] 季羡林:《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载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 廖奔:《从梵剧到俗讲——对一种文化转型现象的剖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

[19] 黄天骥:《“旦”、“末”与外来文化》,《文学遗产》1986年第2期。

[20] 康保成:《“瓦舍”、“勾栏”新解》,《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21] 孙昌武:《佛典与中国古典散文》,《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

[22] 鲁迅:《〈痴华鬘〉题记》,《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 陈允吉:《柳宗元寓言的佛经影响及〈黔之驴〉故事的渊源和由来》,载《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刘守华:《从〈经律异相〉看佛经故事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渗透》,《佛学研究》1998年第7期。

[25] 朱自清:《禅家的语言》,载《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6] 葛兆光:《“神授天书”与“不立文字”——佛教与道教的语言传统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

[27] 葛兆光:《禅意的“云”——唐诗中的一个语词的分析》,《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

[28]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9] 蒋述卓:《佛教境界说与艺术意境论》,载《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0] 吴言生:《论〈涅槃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31] 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新野张长弓书店1933年版。

[32] 孙昌武:《禅文献与禅文学》,载《文坛佛影》,中华书局2001年版。

[33] 王小盾:《汉唐佛教音乐述略》,载《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34]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5]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燕京学报》2001年第11期。

[36] 刘祯:《宋元时期非戏剧形态目连救母故事与宝卷的形成》,《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1期。

[37] 吕威:《楚地帛书、敦煌残卷与佛教伪经中的伏羲女娲故事》,《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38]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诘与观世音》,《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39] 陈寅恪:《四声三问》,《清华学报》1934年第2期。

[40] 许云和:《梵呗、转读、伎乐供养与六朝歌诗、声律》,《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41] 丁永忠:《〈归去来兮辞〉与佛曲〈归去来〉——陶渊明〈归辞〉思想及创作新探》,载丁永忠《陶诗佛音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2] 陈允吉:《中古七言诗体的发展与佛偈翻译》,《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

[43] 范子烨:《〈洛阳伽蓝记〉的文体特征与中古佛学》,《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44] 蒋述卓:《玄佛并用与山水诗的兴起》,《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45] 张伯伟:《玄言诗与佛教》,载《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6] 汪春泓:《论佛教与梁代宫体诗的产生》,《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

[47] 许云和:《欲色异相与梁代宫体诗》,《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48] 许云和:《梵呗、转读、伎乐供养与六朝歌诗、声律》,《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49] 陈洪:《佛教八关斋与中古小说》,《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50] 普慧:《慧远的禅智论与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论》,《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51] 汪春泓:《佛教的顿悟和渐悟之争与刘勰的“唯务折衷”》,载汪春泓《文史探真》,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52] 郑振铎:《变文的出现》,载《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朴社1933年版。

[53] 向达:《唐代俗讲考》,初稿刊于《燕京学报》1959年第16期,修改稿刊于《国学季刊》1959年第6卷第4号。

[54] 孙楷第:《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国学季刊》1938年第6卷第2号。

[55] 周绍良:《唐代变文及其他》,《文史知识》1985年第12期、1986年第1期。

[56] 王小盾:《敦煌文学与唐代讲唱艺术》,《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57] 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2本第1分。

[58] 项楚:《关于〈地狱变文〉》,载《敦煌文学杂考》,原载《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遗书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9] 项楚:《〈破魔变文〉与释典》,载《敦煌文学杂考》,原载《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遗书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0] 项楚:《〈维摩碎金〉探索》,《南开学报》1983年第2期。

[61] 李小荣:《变文变相关系论——以变相的创作和用途为中心》,《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

[62] 金维诺:《〈祗园记图〉与变文》,《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

[63] 张锡厚:《关于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整理的若干问题》,《文史》1982年第15辑。

[64] 项楚:《王梵志诗论》,《文史》1998年第31辑。

[65]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

[66] 王运熙、杨明:《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4辑。

[67] 钱学烈:《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8] 钱学烈:《寒山子禅悦诗浅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9] 蒋寅:《皎然诗禅论》,《学人》1992年第3辑。

[70] 张子开:《永嘉玄觉及其〈证道歌〉考辨》,《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2—3期。

[71] 张宏生:《释子绮语——诗僧惠洪的一个面相及其文化信息》,载《中国作家与宗教》,中华书局2001年版。

[72] 张晶:《禅与唐宋诗人心态》,《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73] 胡遂:《三学兼修妙赅真俗》,载胡遂《中国佛学与文学》,岳麓书社1998年版。

[74] 张海沙:《岑参的写景诗与佛经的影响》,《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

[75] 陈允吉:《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载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76] 陈允吉:《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复旦学报》1983年第1期。

[77] 王启兴:《超尘越俗徜徉山水——佛教对柳宗元及其山水游记和景物诗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78] 王季思:《打诨、参禅与江西诗派》,《之江文会》1948年第1期。

[79] 钱志熙:《黄庭坚与禅宗》,《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80] 王琦珍:《论禅学对诚斋诗歌艺术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81] 赵仁珪:《苏轼散文中的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82] 郁沅:《严羽诗禅说析辨》,《学术月刊》1980年第7期。

[83] 程亚林:《诗禅关系认识史上的重要环节——读皎然、齐己诗》,《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84] 魏道儒:《宋代禅宗的“文字禅”》,《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1期。

[85] 周裕锴:《绕路说禅:从禅的诠释到诗的表达》,《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86] 周裕锴:《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

[87] 张伯伟:《略论佛学对晚唐五代诗格的影响》,《唐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3辑。

[88] 张稔穰:《佛道影响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色》,《文学评论》1989年第6期。

[89] 张锦池:《论〈水浒传〉和〈西游记〉的神学问题》,《人文中国学报》1997年第4期。

[90] 张锦池:《论〈红楼梦〉的三世生命说与两种声音——说〈红楼梦〉思想意蕴之精髓》,《红楼梦学刊》1997年增刊。

[91] 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2] 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2期。

[93] 张乘健:《〈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史实考原》,《文史》1994年第38辑。

[94] 陈洪:《〈西游记〉有关佛教的文字与版本繁简问题》,《运城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95] 刘敬圻:《〈聊斋志异〉宗教现象解读》,《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96]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7] 郑传寅:《精神的渗透与功能的混融——宗教与戏曲的深层结构》,载《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8] 张则桐:《元杂剧〈度柳翠〉与文字禅》,《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4期。

[99] 朱恒夫:《明清目连戏散论》,《中华戏曲》1986年第2辑。

[100] 皮朝纲:《实参实悟与元代禅宗美学思潮》,《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01] 陆草:《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文学遗产》1989年第2期。

[102] 詹杭伦:《元好问诗禅观中的几个问题》,载朱耀伟主编《中国作家与佛教》,中华书局2001年版。

[103] 黄卓越:《晚明性灵说之佛学渊源》,《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104] 周群:《禅佛旨趣与竟陵派诗论》,《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

[105] 陈洪:《清初文论中的佛学影响》,《南开学报》1996年第6期。

[106] 程相占:《王渔洋与禅宗》,《山东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07] 吴光正、何坤翁:《坚守民族本位 走向宗教诗学》,《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