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内外研究概况

在深入讨论宋代桃源诗歌之前,十分有必要回顾一下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自古及今,文人学者对桃源之阐释与解读多停留在对历代桃源诗歌的讨论上,从宋代开始便出现了许多相关评论,现存宋人诗话类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相关记载,明清文人也较为关注这个主题。近年来,学界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唐代和宋代诗歌中桃源主题的接受与阐释上,下面做一简要梳理回顾。

一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朝代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程千帆先生从主题、形象、风格三个方面对陶渊明、王维、韩愈、王安石所写的四首桃源诗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后三人的桃源诗对陶渊明诗作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强调了同一主题下命意、创作手法、风格的异同和继承、变通关系。[6]陈恬仪对桃源主题在唐代、宋代的变化发展分析较为详尽透辟。作者的研究目光集中在对唐宋桃源诗歌主题的研究和对作者思想渊源的探求上,比较分析唐宋两代诗歌中的桃花源之异同,同时也考虑到了当时社会思潮和社会背景情况。[7]赵山林全面论述了桃源文学传统,以时代为经,除了分析解读唐、宋、元、明、清的桃源主题诗歌之外,还对唐人传奇、宋人的词、元人杂剧、清人小说等文学样式中涉及桃源的作品进行了解读。[8]何胜莉、朱宪超讨论了从唐到元桃源诗歌的发展演变及特色。[9]

二是对某一时代桃源文学的研究,这类研究视角多聚焦在唐代文学领域,特别是唐代诗歌。李红霞提出唐代桃源意象发生了两种变化:世俗化和仙化。唐人的笔下,桃源完全可以从世俗的园林景观中找到,而神仙修行之说以及各种仙隐传说使唐人视桃源为仙境成为一种普遍意识。[10]刘中文认为唐代桃源题咏不仅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并且也是唐代士人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11]在2010年之后,桃源诗研究又成为学界热点,出现孙南《晚唐桃源诗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侯素馨《唐代桃源诗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马丽樱《大历桃源诗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邹静《宋代桃源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谢梦洁《宋诗中的桃源意象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等一批硕士论文。

三是对某一作家某一作品的具体解读。董昌运采用传统诗歌分析法解读王安石之《桃源行》诗,研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12]阮堂明用图表对比将王维的《桃源行》《蓝田石门精舍》两首诗与《桃花源记》放在同一平面上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三者之间在思想层面上有共通之处。[13]

四是其他文学样式中桃源文学传统。宁稼雨、牛景丽探讨了唐宋以后文学作品,如元代神仙道化剧、明清两代杂剧、清代子弟书等文学样式中的桃源文学。[14]金昌庆和侯学智分别讨论了影像艺术和文人小说中的桃源原型。[15]罗云芳《唐宋词中的桃源意象》(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王慧刚《桃花源记与宋代隐逸词中的“桃源”》、郭美玲《论船山词中的桃源情结》等人重点关注了唐宋词中的桃源意象。

五是桃源意象在海外文学中的影响也逐渐为学界所重视,特别是在高丽和朝鲜汉文学中的传播,参见金红梅《高丽汉文学中的武陵桃源情结考》(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3)、金银姬《梦游桃源图卷轴题画诗研究》(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4)、崔雄权《论韩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的“武陵桃源情结”》(《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李红梅《朝鲜朝国文文学中的武陵桃源意象》(《南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3 期)。

纵观整个桃源文学研究历史,虽然日趋深化细致,但仍存在一些缺憾不足之处,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桃源”对我国传统文学影响巨大,但实际上对以“桃源”为主题的文学研究仍然比较薄弱,专著类文章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16]研究者的视角已经扩展到文学、历史、社会、思想等领域,表面看来面面俱到,实际却不免流于空泛,大多分析都比较简单。单从对诗歌文本本身来看,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诗歌主题、内容、思想上的发展变化,但是尚未注意到后人创作桃源诗歌实际是对桃源意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重新认识与诠释,几乎都没有从阐释学角度来认识理解桃源诗歌的意义,对文本理解深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