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诗学视域下的桃花源主题
- 杨宏
- 1464字
- 2025-04-22 17:04:43
绪论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两个“桃花源”:一个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并诗》中的武陵桃花源;另一个则是与神仙传说相关的天台桃花源,其中,武陵桃花源影响较大,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几乎没有哪部作品能像它一样,引起几乎各个时代、所有中国人的共鸣,桃花源已然成为中国人头脑中一个固定的表意符号,理想世界的代名词。陶渊明创设的桃源社会,亦幻亦真,它身上既有上古神话传说中乐园的影子,也有与现实世界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其间幸福美好的生活模式是人们最为憧憬的。因此可以说,武陵桃源是文人创造的神话,是经过文人加工、改造过的人类社会。在中国,虽然有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可实际上很多文人学者都曾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神话创作中,而“桃源”传说[1]对中国传统文学及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功劳无疑应该归属于陶渊明。
陶渊明最初是作为一个著名隐逸之士被时人所追捧的,随着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人发现、欣赏,其人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其作品、思想,甚至生活方式,都成了后人竞相追慕效仿的对象,学陶、和陶、拟陶之风大盛。诸多作品中,《桃花源记并诗》对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影响巨大,特别是在传统文学领域,此作诞生约半个世纪后便引起文人墨客的注意,唐代出现了以王维《桃源行》、韩愈《桃源图》等为代表的七言长篇佳作。两宋时期,“桃源”母题更是受到了宋代诗人的广泛关注,他们创作出大量以“桃源”“桃源行”“桃源图”“武陵”“武陵行”“秦人洞”等为题的诗作,单以《桃源行》为题的同题诗作就有9篇,以《桃源图》为题的有18篇,其他相关题目或内容的诗就更多了。面对相同或相似的题目,诗人同时或先后共同歌咏,无论是以交际为诗、以游戏为诗、以竞技为诗、以出奇为诗、以雅玩为诗,都含有争胜、竞赛的意味。[2]后人选择前人已着力创作过的题目,于前人言之未明、语之未到、思之未至、意之未尽之处重新进行改造研发,开创出新的桃源诗歌文学传统。同一“主题的异化和深化,是古典作家以自己的方式处理传统题材的两个出发点,也是他们使自己的作品具备独特性的手段”[3],除了有意与前人争胜的心理之外,“桃源”这一意象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统一、狭义性和广泛性的统一”[4]的性质也为后世读者个性化解读提供了一个重要原型母题,引起了宋代以及后代诗人浓厚的兴趣,人们对“桃源”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解读和传释。宋代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同题竞技的方式,展现出宋诗超越唐诗的一面,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曾经在唐人手中绽放的桃源诗歌生命之花,在宋代更是异彩纷呈。在考证、推测这个奇妙世界的基础上,人们根据个人对它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接受、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桃源故事,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桃源文学传统。从唐代开始,以“桃源”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便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不仅涉及诗歌、散文等文学领域,在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中也屡见不鲜。随着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的蓬勃发展,桃源传统也浸润到这些领域当中,其中以元、明两代杂剧和清代小说最为典型。此外,各种以“桃源”为题的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可以说“‘桃源’理想是千百年来陶学史上讨论最热烈、最集中,并且还将永无休止地讨论下去的重要范畴。它不但培养了广大华夏子孙的农业社会理想,使其沉淀在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处,反映在无数作家的作品中,而且作为这种理想表现的最高艺术形态,在千百年来的文学创作上产生了枢纽连接作用,其影响甚远广泛,确实是其他任何古典文学主题所不可比拟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