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后主名叫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是高宗的嫡长子,在梁承圣二年十一月戊寅日出生于江陵。第二年,江陵沦陷,高宗被迁到关右地区,陈后主则被留在穰城。天嘉三年,陈后主回到京师,被立为安成王世子。天康元年,他被授予宁远将军之职,还配置了佐史。光大二年,担任太子中庶子,不久后又升任侍中,其他职务照旧。太建元年正月甲午日,被立为皇太子。
太建十四年正月甲寅日,高宗驾崩。乙卯日,始兴王陈叔陵谋反,最终被诛杀。丁巳日,太子陈叔宝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他下诏说:“上天降下灾祸,大行皇帝突然舍弃万国而去,我悲痛万分,号哭顿足,却再也无法企及他了。我在哀伤孤独之中,继承了皇位,就像要渡过巨大的河流,却不知道该如何前行,只能依靠各位公卿,来匡正我能力的微薄。我想传播先帝遗留的德泽,让亿兆百姓都能受到恩泽,无论远近,都能焕然一新。可大赦天下。在位的文武官员以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田地且身为父亲继承人的人,都赐爵一级。孤苦老人、鳏夫寡妇无法维持生计的,每人赐给五斛谷、二匹帛。”癸亥日,任命侍中、翊前将军、丹阳尹长沙王陈叔坚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右卫将军萧摩诃为车骑将军、南徐州刺史,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樊毅进号为征西将军,平南将军、豫州刺史任忠进号为镇南将军,护军将军沈恪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平西将军鲁广达进号为安西将军,仁武将军、丰州刺史章大宝为中护军。乙丑日,尊奉皇后为皇太后,所居宫殿名为弘范宫。丙寅日,任命冠军将军晋熙王陈叔文为宣惠将军、丹阳尹。丁卯日,立弟弟陈叔重为始兴王,供奉昭烈王的祭祀。己巳日,立妃子沈氏为皇后。辛未日,立皇弟陈叔俨为寻阳王,皇弟陈叔慎为岳阳王,皇弟陈叔达为义阳王,皇弟陈叔熊为巴山王,皇弟陈叔虞为武昌王。壬申日,侍中、中权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鄱阳王陈伯山进号为中权大将军,军师将军、尚书左仆射晋安王陈伯恭进号为翊前将军、侍中,翊右将军、中领军庐陵王陈伯仁进号为安前将军,镇南将军、江州刺史豫章王陈叔英进号为征南将军,平南将军、湘州刺史建安王陈叔卿进号为安南将军。任命侍中、中书监、安右将军徐陵为左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少傅。甲戌日,在太极前殿举行无遮大会。
三月辛亥日,陈后主下诏说:“亲自推行鼓励农耕之事,这种义举在以前的经典中就有明确体现,努力务农的人受到奖赏,这在过去的诰命中也有记载。这是国家储备的依靠,百姓生命所系,国家的丰足或匮乏、兴盛或衰落,无不由此决定。自古以来就有百姓缴纳赋税,运送禾秆也是旧有的制度,肥沃的土地价值比十金还高,贫瘠的土地则需要多次耕种,土地肥沃与贫瘠不同,收获的多少也不一样。如今欺诈虚伪日益盛行,户籍账簿年年更改。汉代就设有稻田使者,东汉也有对不实上报施以峻刑的事。老农害怕应对官府,庸俗的官吏因此在文书上做手脚。百姓成群放下农具,成为游手好闲之人,长久地妨害农事,实在令人叹息。如今正是春和时节,春雨滋润大地,应该开展春耕,以期望秋天有好收成。如有新开垦的田埂、沟渠,开垦荒地,面积不必丈量,征收的租税全部停免。私人荒废已久的产业,都允许占有经营,公田荒废的,也任凭百姓辛勤耕种。倘若有好的太守教导百姓耕种,淳朴的百姓带着酒来犒劳,对于这样督促农事的官员,商议给予奖赏提拔。可将此条令颁布下去,以符合我的心意。”癸亥日,又下诏说:“治理国家、划分疆土,使国家长治久安、养育百姓,虽然变革或许有所不同,政策的宽严也有差异,但至于广泛寻求贤才,乃至出身卑微之人,任用他们来治理国家,使国家兴盛,无论是上等智慧的君主还是中等才能的君主,都通过这种方法。我才能微薄,继承皇位,虽然哀伤痛苦在身,思绪错乱,但宗庙社稷责任重大,百姓事务繁多,无法自己安然无为,怎敢忘记使国家安定、百姓受益,思考如何让才俊之士得以显达,让他们遍布朝堂。只是白白在夜晚劳神做梦,屡次让史官占卜,却始终没有贤才到来。因此我从早到晚都在忧虑,日夜忧心。难道是因为物价昂贵,他们无法自荐?还是他们怀有才能却不愿出仕,只想独善其身?朝廷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员,可各自举荐一人,以符合朝廷广纳贤才的旨意。况且要找到全才确实很难,推举有特长的人或许容易些,对于人才的大小用处,要明确说明,不得有名无实。那些有才能、有骨气,却在当时被排挤压制,写下《宾戏》自怜,草拟《客嘲》慰藉自己的人,人生一世,遇到机会实在艰难,也应该走出困境,踏上光明的仕途,到京城来观望国家,来朝廷施展抱负,朝廷自会根据他们的才能加以任用,使其遵守规矩。”还下诏说:“从前圣明的君主治理百姓,统治天下,虽然德行盛大,光明能够普照四方,却仍会屈尊征求意见,放下身段访求治国之道,向地方长官咨询,听取底层百姓的声音,所以才能使政治如神明般清明,行事没有悔恨和遗憾。我继承皇位,想要使大业兴盛,常常害怕身处深宫,听闻有限,想要听取善言,不怕辛苦。如果遇到直言进谏,我不会畏惧。然而甜言蜜语,或许会在在位官员中听到,心怀不满的想法,或许隐藏在众多官员之中,这不是弘扬公正治理、使帝业光明昌盛的做法。朝廷内外的卿士、文武百官,如果有精通为政之术,熟悉治理国家的方法,能拯救百姓疾苦,分辨法令疏密的人,都要进献忠诚正直的言论,不要有所隐瞒忌讳。我将虚心听取接受,择善而从,希望能深入了解民情,匡正国家的法度。”己巳日,任命侍中、尚书左仆射、新授翊前将军晋安王陈伯恭为安南将军、湘州刺史,新授翊左将军、永阳王陈伯智为尚书仆射,中护军章大宝为丰州刺史。
夏四月丙申日,立皇子永康公陈胤为皇太子,赐天下身为父亲继承人的人爵一级,王公以下官员赏赐布帛各有不同。庚子日,下诏说:“我统治天下,抚育百姓,正想要拯救浅薄的社会风气,减少繁多的费用,奢侈僭越违背正道,实在应该防范禁止。那些镂刻金银薄片以及各种用土木制成的假人、彩花之类,还有布帛幅面尺寸短小、质地轻薄粗疏的,都耗费财物、荒废产业,尤其成为危害。另外,僧尼道士,心怀邪道,不依照经律行事,民间的滥祭、妖书以及各种荒诞怪异之事,详细制定条令,一并禁止杜绝。”癸卯日,下诏说:“中年时平定淮、泗地区,进而涉及青、徐地区,当地的首领豪杰,都诚心归顺,分别派遣亲戚作为人质。如今旧土沦陷,又成了异域,南北阻隔遥远,无法相聚,想到他们分离,我特别怜爱思念。夷狄和我们的百姓,本是一样,为何要加以指责禁止,让他们分离呢?可立即检查任子馆以及东馆中那些作为人质在外的人,赐给他们衣服粮食,分发酒食,让他们踏上回乡之路,若路途遥远,就派遣船只兵器护送,务必使他们安全到达。如果已经入朝为官或者另有其他事情不想回去的,也随他们的意愿。”
六月癸酉初一,任命明威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孙玚为中护军。秋七月辛未日,大赦天下。当月,江水颜色红得像血一样,从京师一直到荆州都是如此。八月癸未夜晚,天空中传来像风水相互撞击的声音。乙酉夜晚也是如此。丙戌日,任命使持节、都督缘江诸军事、安西将军鲁广达为安左将军。九月丙午日,在太极殿举行无遮大会,陈后主舍出自身以及车马、御服,大赦天下。辛亥夜晚,天空东北方向传来像虫子飞动的声音,逐渐向西北移动。乙卯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丙辰日,任命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长沙王陈叔坚为司空,征南将军、江州刺史豫章王陈叔英以本号开府仪同三司。
至德元年春天正月壬寅日,陈后主下诏说:“我能力微薄,继承守护着这宏大的基业,处于哀伤孤独之中,忧虑深切,疾病缠身。教导风俗缺少方法,治理百姓也没什么良策,心里害怕得就像走在薄冰之上,又像驾驭着腐朽的车辆那般战战兢兢。然而四季更迭迅速,日月星辰流转飞快,官员们排列在宫殿台阶之下,各国进献的玉帛堆满朝堂。眼前的事物并无新意,时节却又似曾相识。缅怀先帝的德行,永远追慕过去的时光,面对宫门就心中悲痛,看着筵席也黯然神伤。我想着要向上遵循先帝的遗制,向下激励自己,培育各方人才,让百姓休养生息,施行宽和简约的政策,顺应春日的祥和之气。可以大赦天下,把太建十五年改为至德元年。”于是,任命征南将军、江州刺史、刚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豫章王陈叔英为中卫大将军,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长沙王陈叔坚为江州刺史,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扬州刺史司马消难进号为车骑将军,宣惠将军、丹阳尹晋熙王陈叔文为扬州刺史,镇南将军、南豫州刺史任忠为领军将军,安左将军鲁广达为平南将军、南豫州刺史,祠部尚书江总为吏部尚书。癸卯日,立皇子陈深为始安王。
二月丁丑日,任命始兴王陈叔重为扬州刺史。夏天四月戊辰日,交州刺史李幼荣献上经过驯化的大象。己丑日,让之前担任轻车将军、扬州刺史的晋熙王陈叔文改任江州刺史。秋天八月丁卯日,任命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沙王陈叔坚为司空。九月丁巳日,天空东南方向传来像虫子飞动的声音。
冬天十月丁酉日,立皇弟陈叔平为湘东王,陈叔敖为临贺王,陈叔宣为阳山王,陈叔穆为西阳王。戊戌日,侍中、安右将军、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徐陵去世。癸丑日,立皇弟陈叔俭为南安王,陈叔澄为南郡王,陈叔兴为沅陵王,陈叔韶为岳山王,陈叔纯为新兴王。十二月丙辰日,头和国派使者来进献地方特产。司空长沙王陈叔坚因有罪被免职。戊午夜晚,天空从西北向东南裂开,里面呈现青黄色,还传来隆隆的像雷声一样的声音。
至德二年春天正月丁卯日,朝廷分别派遣大使巡视各地风俗民情。平南将军、豫州刺史鲁广达进号为安南将军。癸巳日,大赦天下。
夏天五月戊子日,任命尚书仆射永阳王陈伯智为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轻车将军、江州刺史晋熙王陈叔文为信威将军、湘州刺史,仁威将军、扬州刺史始兴王陈叔重为江州刺史,信武将军、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南平王陈嶷为扬州刺史,吏部尚书江总为尚书仆射。
秋天七月戊辰日,任命长沙王陈叔坚为侍中、镇左将军。壬午日,太子举行加冠礼,在位的文武官员按等级赏赐布帛,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且身为父亲继承人的人各赐爵一级,鳏夫、寡妇、残疾老人无法维持生计的,每人赐谷五斛。
九月癸未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
冬天十月己酉日,陈后主下诏说:“百姓能依靠农耕、纺织自给自足,这就是淳朴的风俗,征收贡赋这件事,由来已久。大概是因为国家有各种事务,不得已才实行。但如今法令日益繁杂,奸盗现象频发,社会风气崇尚浅薄欺诈,为政很少有良善之策。我常常从早到晚忧心,怜悯每一个流离失所的人,为百姓的不幸而落泪,为自己的过错而自责,惭愧于众多刑罚未能妥善施行。征收赋税的命令刚下达时,本想让豪门大户荫庇下的人口都能承担义务,可听说无论贫富都一同被征,弱小之人负担更重,这哪里是救济穷困、帮助困苦之人的本意呢?这实在是下面官吏苛刻搜刮造成的。所以说‘百姓不富足,君主怎么能富足呢’。太建十四年以来拖欠未交的租调,全部免除。在职的各位官员,处理各种事务时,一定要做到取舍公平恰当,不得为了自身声名政绩而损害百姓利益、妨碍扰乱为政之道。”
十一月丙辰日,大赦天下。壬申日,盘盘国派使者进献地方特产。戊寅日,百济国派使者进献地方特产。
至德三年春天正月戊午初一,发生日食。庚午日,让镇左将军长沙王陈叔坚以原封号开府仪同三司,征西将军、荆州刺史樊毅为护军将军,守吏部尚书、领著作陆琼为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袁敬加特进之衔。
三月辛酉日,前丰州刺史章大宝起兵造反。
夏天四月庚戌日,丰州义军首领陈景详斩杀章大宝,将其首级传送到京城。
秋天八月戊子夜晚,老人星出现。己酉日,任命左民尚书谢伷为吏部尚书。
九月甲戌日,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袁敬去世。
冬天十月己丑日,丹丹国派使者进献地方特产。
十一月己未日,陈后主下诏说:“孔子天生具备上等的智慧,身体禀赋达到圣人境界,他传承阐述的典章制度,与天地同德,整理音乐、雅颂的奥义,和日月同辉,给后世留下训诫典范,开启百姓的智慧。梁朝末年,世道衰微,孔子的灵寝不知所在,沦为荒草丛生之地,三十多年来,人们对他的敬仰依然不变,我常常为此感慨叹息。如今世道和平,万物各得其所,可孔子昔日的断琴旧履已消逝难寻,翻看书箱、打开书卷,也无法重现往昔。朝廷外官员可详细依据礼典,改建旧庙,让祠庙的房屋焕然一新,用芬芳的祭品按时祭祀。”
辛巳日,陈后主前往长干寺,大赦天下。
十二月丙辰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辛卯日,皇太子前往太学,讲解《孝经》,戊戌日,讲解完毕。辛丑日,在先师孔子牌位前举行释奠之礼,仪式结束后,演奏金石之乐,宴请王公卿士。癸卯日,高丽国派使者进献地方特产。这一年,萧岿去世,他的儿子萧琮继位。
至德四年春天正月甲寅日,陈后主下诏说:“尧设置谏鼓,让百姓进谏,禹虚心接受善言,寻求贤才不拘一格,这些做法在很久以前就有记载,推举那些被埋没的人才,也是古代的典制,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也是帝王的急切事务。我才能浅薄愚昧,继承了宏大的帝业,天未亮就虚心以待,直到天黑仍心怀忧虑,政务繁多杂乱,听闻有限,渴望听到正直敢言的话语,采纳好的谋略计策。王公以下的官员,各自举荐所了解的人才,广泛询问管理仓库的小吏,乃至地位低微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一句话有可用之处,我都会亲自听取查看,期待这些建言能对我有所助益。”于是,中权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鄱阳王陈伯山进号为镇卫将军,中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豫章王陈叔英进号为骠骑大将军,镇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沙王陈叔坚进号为中军大将军,安南将军晋安王陈伯恭进号为镇右将军,翊右将军宜都王陈叔明进号为安右将军。
二月丙辰日,任命镇右将军晋安王陈伯恭为特进。庚申日,立皇弟陈叔谟为巴东王,陈叔显为临江王,陈叔坦为新会王,陈叔隆为新宁王。
夏天五月丁巳日,立皇子陈庄为会稽王。
秋天九月甲午日,陈后主前往玄武湖,排列战舰检阅军队,宴请群臣并赋诗。戊戌日,任命镇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鄱阳王陈伯山为东扬州刺史,智武将军岳阳王陈叔慎为丹阳尹。丁未日,百济国派使者进献地方特产。
冬天十月癸亥日,尚书仆射江总担任尚书令,吏部尚书谢伷担任尚书仆射。
十一月己卯日,陈后主下诏说:“刑罚是用来制止暴行的,德行是用来成就万物的,天地人三才都依赖于此,历代帝王都没有改变。然而如今世上没有像古代那样用角抵触作恶之人的神兽,也很少有敢于冒犯龙颜直谏的人,没有像汉代那样在渭桥惊马事件中廷臣的争论,也不见像周武王放马于桃林那样的仁政深意。虽然那些剽悍轻慢之人,按道理应受刑罚约束,而那些愚笨沉默之人,也应给予怜悯宽容。我的政治缺乏良善,惭愧自己不能明察知人,想要做到刑罚搁置不用,又怎么能实现呢?因此我日夜忧虑,在宫殿中叹息。如今又遇到日月合璧有缺,星辰连珠错乱,黄钟律对应着时节,和气刚刚萌生,冬季已过一半,冬至已至,趁着这个时节宽恕过错,或许是恰当的。可以大赦天下。”
祯明元年春天正月丙子日,让安前将军衡阳王陈伯信进号为镇前将军,安东将军、吴兴太守庐陵王陈伯仁为特进,智武将军、丹阳尹岳阳王陈叔慎为湘州刺史,仁武将军义阳王陈叔达为丹阳尹。戊寅日,陈后主下诏说:“柏皇、大庭这些上古帝王,在从前鼓动起淳朴和谐的风气,到了周代、秦代的帝王,在末世却受到浅薄风气的影响,刑法已经制定颁布,良好的教化却未能深入人心,礼义已经违背,奸邪之事便由此产生。为什么淳朴的风气不能回归,而浮华之风却竞相煽动呢?我身处皇位治理天下,心怀百姓的困苦,多次扩张国家的势力范围,屡屡平定边境战乱,然而众多百姓,最终还是遭受刑罚。这大概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也是因为法令日益繁杂。因此我坐在朝堂上心中不安,怜悯那些处于困境的百姓。如今新年伊始,万物有序,各国前来朝见,灵芝在初春时节出现,甘露在岁末凝结,趁着春天发布政令,仰承上天布施恩德,希望和天下百姓一起,更新国家的各项政务。可以大赦天下,把至德五年改为祯明元年。”乙未日,发生地震。癸卯日,任命镇前将军衡阳王陈伯信为镇南将军、西衡州刺史。
二月丁未日,让特进、镇右将军晋安王陈伯恭进号为中卫将军,中书令建安王陈叔卿为中书监。丁卯日,下诏至德元年以来拖欠未交的租调,全部免除。
秋天八月癸卯日,老人星出现。丁未日,任命车骑将军萧摩诃为骠骑将军。
九月乙亥日,让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豫章王陈叔英为骠骑大将军。庚寅日,萧琮所任命的尚书令、太傅安平王萧岩,中军将军、荆州刺史义兴王萧瓛,派遣他们的都官尚书沈君公,到荆州刺史陈纪处请求归降。辛卯日,萧岩等人率领文武官员和男女百姓十万多人渡过长江。甲午日,大赦天下。
冬天十一月乙亥日,分割扬州的吴郡设置吴州,分割钱塘县为郡,隶属于吴州。丙子日,任命萧岩为平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扬州刺史,萧瓛为安东将军、吴州刺史。丁亥日,让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豫章王陈叔英兼任司徒。
十二月丙辰日,让前镇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扬州刺史鄱阳王陈伯山为镇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前中卫将军晋安王陈伯恭为中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祯明二年春天正月辛巳日,陈后主立皇子陈恮为东阳王,陈恬为钱塘王。就在这个月,派遣散骑常侍周罗睺率领军队驻扎在峡口。
夏天四月戊申日,出现无数群老鼠,从蔡洲岸边进入石头城,渡过秦淮河,一直到青塘两岸,几天后全部死亡,随后顺着水流漂入江中。戊午日,任命左民尚书蔡徵为吏部尚书。就在这个月,郢州的南浦水变得黑如墨汁。
五月壬午日,任命安前将军庐陵王陈伯仁为特进。甲午日,东冶在铸铁的时候,有一个赤色的东西,体积有几斗那么大,从天上坠落到炼铁的地方,发出隆隆如雷的声响,铁被溅飞到墙外,烧毁了百姓的房屋。
六月戊戌日,扶南国派遣使者进献地方特产。庚子日,废除皇太子陈胤,贬为吴兴王,立军师将军、扬州刺史始安王陈深为皇太子。辛丑日,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南平王陈嶷进号为镇南将军;忠武将军、南徐州刺史永嘉王陈彦进号为安北将军;会稽王陈庄为翊前将军、扬州刺史;宣惠将军、尚书令江总进号为中权将军;云麾将军、太子詹事袁宪为尚书仆射;尚书仆射谢伷为特进;宁远将军、刚被授为吏部尚书的蔡徵进号为安右将军。甲辰日,任命安右将军鲁广达为中领军。丁巳日,大风从西北方向刮来,激起波涛,江水涌入石头城,秦淮河的水暴涨泛滥,漂没了船只。
冬天十月己亥日,立皇子陈蕃为吴郡王。辛丑日,任命度支尚书、领大著作姚察为吏部尚书。己酉日,陈后主前往莫府山,举行大规模的校猎活动。
十一月丁卯日,陈后主下诏说:“审议刑狱、减轻刑罚,这是历代帝王所留下的典范,战胜残暴、去除杀戮,这是仁人君子的用心所在。自从上古时代不用肉刑,让犯罪的人戴上画有特定标志的帽子来代替刑罚的做法废止后,严酷的官吏就开始出现,法令越来越繁杂,百姓们无所适从。我统治天下,正处于社会风气浮薄的末世,量刑轻重的典章制度,在施政中还不够完善,对于各种大小案件的处理,每每说起都深感惭愧。顾念那些被囚禁在牢狱中的人,心中满怀怜悯同情,可确定日期在大政殿审讯案件。”壬申日,任命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南平王陈嶷为征西将军、郢州刺史,安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永嘉王陈彦为安南将军、江州刺史,军师将军南海王陈虔为安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丙子日,立皇弟陈叔荣为新昌王,陈叔匡为太原王。就在这个月,隋朝派遣晋王杨广率领各路大军前来讨伐,从巴、蜀、沔、汉一直到下游的广陵,几十路军队同时进发,沿江的镇守部队,相继奏报朝廷。当时刚被任命为湘州刺史的施文庆、中书舍人沈客卿掌管机密要事,他们将这些军情都压下没有上报,所以陈朝没有任何防备抵御的措施。
祯明三年正月乙丑初一,大雾弥漫四方。就在这一天,隋朝的总管贺若弼从北道的广陵渡过长江抵达京口,总管韩擒虎奔赴横江,渡过采石矶,从南道准备与贺若弼的军队会合。丙寅日,采石矶的戍主徐子建快马疾驰,启奏朝廷报告军情突变。丁卯日,陈后主召集公卿大臣进宫商议军事。戊辰日,朝廷内外宣布戒严,任命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一同担任都督,派遣南豫州刺史樊猛率领水军出兵白下,散骑常侍皋文奏带兵镇守南豫州。庚午日,贺若弼攻陷南徐州。辛未日,韩擒虎又攻陷南豫州,皋文奏战败退回。到这时,隋军南北两路同时推进。陈后主派遣骠骑大将军、司徒豫章王陈叔英驻守朝堂,萧摩诃驻守乐游苑,樊毅驻守耆阇寺,鲁广达驻守白土冈,忠武将军孔范驻守宝田寺。己卯日,镇东大将军任忠从吴兴赶回都城,仍旧驻守朱雀门。辛巳日,贺若弼进占钟山,驻扎在白土冈的东南面。甲申日,陈后主派遣各路军队与贺若弼交战,结果各路军队都大败。贺若弼乘胜追到乐游苑,鲁广达仍在督率零散的士兵奋力拼战,但终究无法抵抗。贺若弼进攻宫城,烧毁北掖门。此时韩擒虎率领部众从新林来到石子冈,任忠出城向韩擒虎投降,还带领韩擒虎经由朱雀航直奔宫城,从南掖门进入。于是城内的文武百官纷纷逃散,只有尚书仆射袁宪还留在殿内。尚书令江总、吏部尚书姚察、度支尚书袁权、前度支尚书王瑗、侍中王宽在官署中。陈后主听说敌军到来,带着十几个宫人逃出后堂的景阳殿,打算投井自尽。袁宪在一旁苦苦劝谏,陈后主不听,后阁舍人夏侯公韵又用身体挡住井口,陈后主和他争执了好一会儿,才得以跳入井中。到了夜里,陈后主被隋军抓获。丙戌日,晋王杨广进入并占据京城。三月己巳日,陈后主与王公百官从建邺出发,前往长安。隋朝仁寿四年十一月壬子日,陈后主在洛阳去世,当时五十二岁。隋朝追赠他为大将军,封长城县公,谥号为炀,埋葬在河南洛阳的芒山。
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评价说:陈高祖从民间崛起,有着雄杰的姿态。起初辅佐藩王,施展英奇的谋略,在南海任职时,一心想着平定祸乱。后来举旗北伐,秉持着勤王的大义,将已成气候的侯景扫除,拯救了摇摇欲坠的梁室。国家命运就像天网断了又重新接续,原本艰难的国运变得安康,百神有了归宿,国家恢复旧观。就像魏王延续汉朝的国祚,宋武恢复晋朝的统治,陈高祖的丰功伟绩,无人能比。当时国内的祸乱还未平息,外部又有强大的敌人,王琳在上游兴风作浪,北周、北齐在江汉一带侵扰,国家处境艰难,仿佛在生死边缘徘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有所图谋,就会很快失去天下,虽说上天眷顾,但这政权交替的速度也太快了。然而陈高祖志向远大,胸怀豁达,他能从仇人之中选取人才,从逃亡者里提拔贤能,包容他们收受钱财的过错,宽恕他们曾像桀犬吠尧般的罪过,将他们视为心腹,委以重任,而这些人也都能为他竭尽全力,所以他能决胜千里,成就三分天下的局面。与那些鼎足而立的英雄相比,他完全不逊色于孙权、刘备。陈世祖天资聪慧,自身清正贤明,早年就参与谋划国家大事,了解百姓疾苦,想要选择好的典章制度,期望达到天下大治。他恩威并施,平定艰难困局,使一众凶徒伏法,让强大的邻国也有所忌惮。虽说他的忠厚教化没能影响到远方,但他恭谨节俭的风气足以垂范后世,如果他不过分苛察,那就是一位守成的贤良君主。临川王年龄比周成王大,过错比太甲小,陈宣帝有周公那样的亲属关系,却没有伊尹那样的志向,没能将皇位归还给合法的君主,反而让合法君主被废,想要给他加个罪名,还会找不到理由吗?陈高宗在民间时,就度量宏大,登上皇位后,百姓归心于他的仁厚,他以恩惠驭下,以宽容待众。他让智勇之士争相奋进,出师有名,指挥军队,势如破竹,开拓疆土千里,拥有了淮、泗地区,他这种战胜攻取的气势,近古以来都未曾有过。但后来君主奢侈,百姓劳苦,将领骄纵,士兵懈怠,国库空虚,军队战败,此时秦国(指隋朝)正强盛,于是隋朝的军队就觊觎到了长江之上。李克认为吴国先灭亡,是因为多次作战且多次取胜,多次作战百姓就会疲惫,多次取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惫的百姓,没有不灭亡的。这话真的很有道理!陈高宗起初以宽大赢得人心,最终因骄奢导致失败,文治武功的大业,就这样衰败了。陈后主出生在深宫之中,由妇人抚养长大,国家衰败时,他根本不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一开始他害怕国家面临危险,还多次颁布怜悯百姓的诏书,后来局势稍微安定,就又助长了奢靡之风。他对待王公大臣,只是在诗文酒会上寄托情感,亲近身边的小人,还把国家大权交给他们。商议谋划国事时,朝中没有正直敢言的大臣,掌握大权的,都是些贪污受贿的官吏。政治刑法日益混乱,朝廷中充满了尸位素餐的人,他沉迷于荒淫生活,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宠爱妃子,就像商纣王宠爱妲己一样酿成灾祸。他不顾国家危亡,君臣上下相互蒙骗,最终众叛亲离,到了危急关头还执迷不悟,自己跳入井中,还想着苟且偷生,看他这样以求保全,实在是下下之策。纵观历代帝王,继承皇位开创基业,一开始都想要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德,自视比五帝还高,比三王还强,然而大多都是有好的开始,却很少能有好的结局,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因为他们只有中等的才能,心性容易改变,嘴上说着仁义,内心却被嗜好欲望所诱惑。仁义对百姓有利但践行起来路途遥远,嗜欲能满足自己的天性又让自身舒适。让自己舒适的事难以长久舍弃,而践行仁义的长远道路又难以坚定意志。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察言观色,顺着君主的喜好去取悦引导他们,就像从山坡上滚下弹丸一样容易,又像顺流冲决堵塞的堤坝。如果不是受天地神灵感应,降生品德高尚的人,谁能舍弃自己的享乐,而把百姓放在心上呢?这就是为什么成康之治、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千载难逢,而像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这样的昏君每个朝代都有,他们的恶行危害国家,自己也遭受杀戮和羞辱,被天下人耻笑,这难道不让人痛心吗?古人说,亡国之君大多有才艺,考察梁、陈和隋朝,这话确实不假。然而不崇尚道德教化的根本,偏偏追求华丽的文章,只会助长浮薄虚伪的风气,无法挽救国家的乱亡之祸。
史臣又说:陈后主以前在东宫做太子时,就早早彰显出美好的品德,等到登基继承皇位,确实符合天下人的期望。在礼乐刑政方面,都遵循旧有的典章制度,还深入弘扬六艺,广开求贤之门,所以那些等待诏令的人,争相奔赴朝廷,研究古事的优秀人才,像云一样聚集在石渠阁。而且远方的国家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来朝贡,常常每年都有。从魏正始、晋朝中朝以来,即使是有见识、懂得治理国家的贵臣,也都是以文学交流,很少参与日常政务,朝廷的重大典章制度,才会参与商议。文案簿册等事务,都交给小吏去处理,逐渐形成了风气,一直延续到陈朝。陈后主沿袭这种做法,没有时间进行改革,所以施文庆、沈客卿这类人,专门掌管军国要务,他们奸诈狡猾,走歪门邪道,把搜刮聚敛当作功绩,只图自身荣耀,不顾国家大计。因此朝廷纲纪废弛,灾祸从邻国降临。这也是国运到了艰难时刻,政权发生变迁,不只是人事方面不够昌盛,大概也是天意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