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谋划太史慈

由于时间太急,王垕还有几件事没来得及去办。

只能给主公刘备留下建议,然后由他现有的豪华谋士团队去实现。

刘备见王垕表情严肃,也一下收敛了不舍的心情。

他手一挥,席上众人识趣地各自告退。

王垕喊住诸葛亮、庞统二人,随后四人共同进入密室。

经过两天的相处,刘备已经了解了二人的能力。

如今也默许二人作为心腹,一同商议秘事。

“明公,垕有一大将相荐。”王垕开门见山,直接表示有一个武将要推荐。

刘备没想到刚得了众多谋士,如今又要有武将入账。

他神情一凝,十分认真地看着王垕,“此是何人,能让先生如此谨慎。”

王垕指向刘备,说道:“明公与此人曾有一面之缘。”

刘备闻言,脸上倒有苦涩,自己一路颠沛,一面之缘的人太多了。

要是光让他这么想,他实在是想不出说的是谁。

“此人乃是东莱太史慈。”王垕也不卖关子了,直接说了出来。

刘备闻言,“哦”了一声,算是想起来这号人物。

那还是初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93年。

刘备当时还是在公孙瓒手下,在平原国任国相。

有一天,就有一人风尘仆仆地直奔刘备府上。

这人就是太史慈。

他见到刘备,开门见山,就说孔融被黄巾军包围,替他来向刘备求援。

当时刘备还挺惊讶,想着北海国和平原国远隔数百里,孔融竟然还能知道有刘备这号人物。

颇为疑惑地问道:“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

尽管刘备当时正帮着田楷对抗袁绍的大将臧洪,但还是一咬牙拨了三千精兵去救援。

最后还真就救下了孔融。

至于为什么太史慈能为孔融如此卖命呢,原因就是太史慈不在家时,其老母一直得到孔融的照料。

如此至孝至忠之人,谁不喜欢。

别说,还真有人看不起他。

就是太史慈的同乡老友——刘繇。

当时太史慈告辞了孔融,投奔刘繇,正赶上袁术手下的孙策来攻打扬州。

结果刘繇怎么说,他说要是用了太史慈当大将,别人都得笑话他。

也就是在刘繇眼里,太史慈根本就不够格当大将。

在他的心里,太史慈就是个跑腿的。

因此就让这么个小将去搞侦察,正好在神亭碰见带了十三从骑的孙策。

那孙策的勇猛,在当时可是出了名的。

二人缠斗在一起,竟然不分胜负。

一人抢了头盔、一人抢了武器。

就这样,两个猛人不打不相识,还算看对了眼。

最后孙策打下泾县,活捉太史慈。

孙策年纪轻轻,能成为江东一霸,除去出众的武力,更是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在他一阵软磨硬泡下,多年来一直被人当做剑客、游侠的太史慈心中感动。

盛情难却,同意与孙策共创大业,随即被太史慈拜为门下督。

回去后又拜为折冲中郎将,而当时的孙策在朝廷,也只是个折冲校尉。

过去他从没想过挖太史慈这个墙角的念想。

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太史慈的知己孙策已经死了。

而太史慈最意难平的天子又近在眼前。

王垕自认为若再不加把劲,那真是要遭天谴。

难道还要让他和刘表的侄子——刘磐,俩人天天大眼瞪小眼,互相对峙下去么。

然后等到四十一岁逝世,抱憾终生,再留下“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的悲壮留言。

刘备思绪也同样在飘飞,对于此等虎将,分别多年以后,直到来了荆州这段时间又有耳闻。

尤其是那手神乎其神的箭术,刘备听着都眼馋。

看着王垕的表情,刘备估计王垕心中已经有了办法。

他忙问道:“先生可是有办法?”

王垕思考了一下,回道:“需一人领天子诏令,劝他往荆州而来。”

刘备闻言,心中立即跳出一个人选,那就是孔融。

作为旧识,太史慈可是为了孔融拼过命,然后孔融也是一句一个少友的喊着。

都成了忘年交。

如此一想,确实是此人最为合适。

王垕摇摇头,表示否认。

那太史慈当时宁可跑到老乡刘繇手底下,也不投奔孔融那不是没道理的。

哪怕是有孔融帮助照顾母亲的恩情,他也早就在领兵来援的路上还完了。

那孔融作为圣人二十世孙,确实很有名头,但也同样受制于此。

他始终偏执地要坚持礼法,坚持所谓的阶级观念。

提拔将领,要求又要会打仗,又要学问好,还得有出身。

就连刘备,在孔融眼里也只是一个边地武夫而已。

汉室宗亲么?早就烂大街了。

最后还是知道他是卢植的学生,才算有了改观。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堂堂的北海相,竟然会被黄巾军围在城里。

因为他手下有的,都只是能言善辩的喷子。

这也是为什么太史慈会看不上他的原因。

王垕指着刘备,缓缓说道:“太史慈还欠明公借兵之情。”

这下,刘备恍然大悟。

对呀,当时来借兵的可是太史慈,就算目的是为了孔融解围,但也是太史慈借走的。

如此说来,确实相比于孔融,刘备在层层光环的叠加下,明显更适合去劝说他。

只是,要怎么去找他。

以刘备当前的身份,但凡出现在江东的地界,都有极大的危险。

一旁诸葛亮听了半天,也算是听明白了来龙去脉。

这是想给主公赚个猛将。

他轻摇羽扇,一直轻眯着的眼睛缓缓张开。

“明公。”诸葛亮一拱手,开口道。

刘备闻言,问询似的看向诸葛亮。

“不如请天子下诏征辟,若其从之,则皆大欢喜。”

诸葛亮话语一顿,算是把话头丢给庞统。

庞统知道这是在给自己台阶,他也不好再绷着。

接着说道:“若不从之,江东孙权心中难免仍会生隙。”

刘备对于二人的提议十分满意,他轻抚下巴,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那我尽快奏明天子,请天子下诏。如此一来,那孙权无论是传与不传,都会与他生了二心。”

刘备又笑着看向一旁王垕。

问道:“先生。这孔明、士元二人确有大才,汉室可兴矣。”

王垕笑着点头,算是默认。

接着伸出两根手指,说道:“明公,垕尚有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