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三刻,雕花窗棂外漏进的晨光将《女戒》书页染成蜜色。周秀把书立成屏风,指尖抵着眉心假作沉思,眼皮却重得像缀了铅珠。夫子王勉的吟诵声混着檐角铜铃响,在她耳中渐渐化作母亲捣药的臼杵声——七年前那个霜重的清晨,母亲就是握着她的手在这方厅里写下“静女其姝“,袖口的沉水香混着药气漫进她的领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整齐的早读声突然变成潺潺流水,周秀猛地惊醒,却见母亲着一身月白襦裙端坐在周家大堂,翡翠镯子在腕间晃出细碎的光。“秀儿...“母亲的声音隔着层薄雾,“时候快到了,大计已成...“话音未落,戒尺拍桌声如惊雷炸响,她膝头的《诗经》“啪“地掉在青砖上。
“周秀!“王勉的山羊胡抖得像秋风中的枯草,戒尺敲着她的书桌,“你父亲昨夜亲自送帖来,说你'求知若渴',这就是御史大夫嫡女的求学态度?“
砚台里的墨汁晃出涟漪,周秀慌忙起身,袖角带翻了笔架。余光瞥见同窗李氏姐妹交头接耳,帕子掩着的嘴角勾着笑——她们母亲是父亲的二房,腕上的金镯子正是去年母亲忌日时父亲新赏的。
“夫子恕罪。“她垂眸盯着砚台裂纹,指尖掐进掌心。
昨夜在父亲书房,她故意将茶盏碰翻在《商君书》上,而下面则是一封密信,周秀趁父亲擦拭时跪下:“女儿听闻春日宴上,刘侍郎家千金能背《滕王阁序》,若女儿连'窈窕淑女'都解不出,怕是要被笑'周府无才女'...“父亲握着狼毫的手顿在半空,笔尖墨滴砸在宣纸上,洇成墨梅。
“罢了。“王勉甩袖时带出檀香,“念你初犯,去廊下罚站半个时辰。“
青砖缝里钻出的青苔擦过鞋面,周秀靠着廊柱望向天井。春日的风卷着海棠花瓣掠过飞檐,恍惚间又看见八岁那年,母亲撑着湘妃竹伞站在梨花树下,说要带她去看“真正的书斋“,却在次日咳出半碗血。自那以后,父亲书房的铜锁再没开过,直到上月她发现钥匙藏在博古架第三层的青瓷罐里,才知道母亲的《璇玑图》抄本夹在《周礼》第七卷。
“小姐,你的坐垫...“春水的声音从角门传来,手里捧着团揉皱的锦缎。月白缎面上绣的并蒂莲被踩得不成形状,金线勾的莲蓬断了两根丝。
周秀接过坐垫,指尖抚过泥印:“这是母亲陪嫁的蜀锦吧?“
春水咬唇点头:“今早我去拿时,李姨娘的贴身丫鬟正从库房出来...“
廊下突然响起银铃般的笑声,李氏姐妹抱着《列女传》经过,姐姐腕上金镯撞在廊柱上,发出清脆的响。周秀望着她们的背影,想起昨夜在父亲书房瞥见的密信,落款处“刘“字被火漆封得严严实实——那是刘启的笔迹。
“去把我的狐裘披风拿来。“她将坐垫叠好放进春水桶,“午间陪我去绸缎庄,挑些蜀锦纹样。“
春水愣了愣:“小姐是要...“
“天冷了,该给姨娘们添新衣了。“周秀转身时,发间的玉簪在阳光下晃出冷光,“尤其是张姨娘,去年母亲忌日她穿的那件紫缎袄,怕是该换了。“
天井里的海棠又落了几片花瓣,恰好飘进王勉的茶盏。他望着廊下罚站的少女,手指摩挲着戒尺上“戒骄戒躁“的刻痕,忽听得远处钟楼敲了九下,檐角铜铃骤响,惊起檐下筑巢的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