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发展也极为关注,对低碳经济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研究进行介绍

专家学者们认为低碳经济是在大气温室效应增强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必将形成一种新的产品质量测定标准和一种新的价值衡量标准,必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最终形成全新的经济格局。低碳经济理论主要包括生态足迹理论、脱钩发展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城市矿山”理论等(冯之浚等,2009;刘再起等,2010;许涤龙等,2010;尹希果等,2010)。

2.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背景、面临困难、可能途径、潜力分析、对策建议(王克群,2009;李建建等,2009;赵玉敏,2009;陈晓春等,2010;袁富华,2010)。专家学者(赵建军,2009)认为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但我国仍然面临着高能耗、高排放的制约,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产能相对落后的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生活理念尚未形成等瓶颈制约。为此,要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科技示范,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构建适应低碳发展的法规制度,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

(2)低碳经济技术范式。王文军(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要采用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有机结合的范式,这种范式体系是对循环经济的改进、深化和创新,其体系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制度与公众参与等,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研发力度、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宣传引导是实现低碳经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3)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付允等,2008;胡鞍钢,2008;金乐琴、刘瑞,2009;王多云等,2010)。付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节能减排方式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化石能源低碳化、建立碳交易机制等政策措施。胡鞍钢认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应在低碳产品生产、碳交易平台建设、外贸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保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金乐琴等主要对碳税、碳交易、低碳经济试点区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4)低碳经济评价。相关学者(胡大立等,2010)从低碳经济内涵及产业链路径出发,遵循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等原则,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共计6个子模块和20个指标。还有学者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评价(谭丹、黄贤金,2008;许涤龙等,2010)。

(5)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赵志凌等,2010;张正斌等,2011;刘慧等,2011;刘卫东等,2010)。学者熊焰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走低碳转型之路,根据低碳转型的“受迫性”、自愿性、全面性、收敛性和“渐进性”等相关特质,因地制宜地、科学合理地确定低碳转型路径。

(6)低碳城市评价与规划建设(顾朝林,2008;戴亦欣,2009;付允等,2010)。相关学者(毕军)在总结低碳城市内涵、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物质流视角分析了低碳城市建设路径——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提出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有机结合、建立国家地区城市低碳数据库、明确低碳城市内涵与评价指标、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合理引导产业发展、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等对策建议。

3.行业低碳发展研究

行业低碳发展研究主要包括:低碳经济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丁永波,2011),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赵其国等,2009;许广月,2010)。相关学者认为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根据低碳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确立低碳农业的减源型和增汇型发展模式,积极进行低碳乡村建设,明确低碳农业发展路径,顺利实现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的转型目标,等等。

4.低碳经济发展实践

广东、湖北、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已着手开展低碳实验经济区、低碳省和低碳城市建设等工作(林宏,200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要求上述省市将低碳试点方案纳入本地“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