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小白龙在高家渡夜游集市,在听大书过程中意外获得母亲的下落。听完大书,小白龙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高家渡,一路小跑很快就来到渡口码头,登上一只渡船前往洪泽湖南岸的盱眙。三年来他一直渴望与母亲团圆,再叙母子情深,现在终于登上驶往龟山的渡船,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会很快就能与母亲见面了,他想着想着,内心掀起一道道波澜,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他仰望天空,蓝天白云,一群群鸿雁仿佛它们也在接受妈妈的召唤展翅南飞,和煦的眼光普照大地,秋风轻柔地吹拂着湖面,泛起阵阵涟漪,成千上万的小鸟在湖水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着,水中阵阵的鱼群游来游去,还不时地跃出水面。小白龙坐在渡船上兴致勃勃地欣赏着风景,心里感到特别愉快,心想这很快就能见到母亲了,他有那么多的知心话要对母亲倾诉,他有那么多的爱要想母亲表达,他就这样一路思绪万千。小船行驶了大概一个多时辰,在一个小岛岸边停靠下来,小白龙、其他乘客还有船工一起上岸休息吃饭。
这个小岛面积不大,上面只住了二十几户人家,这里有几家店铺和一家餐馆。小白龙一行人登上岸,来到一家小餐馆准备在这里吃午饭。他们点了红烧鲤鱼、清蒸螃蟹、萝卜烧肉、青菜烧豆腐几个菜,要了一壶酒,然后有几个人开始喝酒。小白龙不会喝酒,他要了一碗米饭独自吃起来。小白龙很快就吃完饭,趁着其他人还在喝着酒,小白龙走出饭馆在小岛上四处闲逛。当他走到村庄的西头,远远就看见一座高大威严的牌坊,来到牌坊跟前,只见牌坊上面写道“孝妇王严氏牌坊”。有几位村里的老人看到小白龙对这牌坊挺好奇的,拉着他坐下来,就给他讲了有关这个牌坊的来历和王严氏这个人的传奇故事。
话说元朝末年,朝廷统治残暴,官场腐败,奸臣当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百姓住无立锥之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连逃荒要饭的地方都很难找到,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官逼民反,全国各地穷人纷纷揭竿而起,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不断壮大,很快席卷全国,他们攻城掠地,斩杀贪官污吏。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彭莹玉等乘机利用“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为号召,组织农民起义。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首举义旗,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迅即发展至十余万人。继而白莲教徒徐州人芝麻李、彭大、赵均用等,濠州郭子兴、孙德崖、朱元璋等,襄阳布王三、孟海马等,蕲水徐寿辉、彭莹玉、倪文俊等纷纷响应;不属于白莲教系统的张士诚兄弟、浙东方国珍也乘机起兵。刘福通等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定都亳州,国号为宋,建元龙凤;徐寿辉亦称帝,定蕲水为都,国号为天完,建元治平,拥众至百万;张士诚兄弟在高邮称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
官逼民反,各地义军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尽管各地义军如雨后春笋起来,但各地州府贪官污吏仍然不顾老百姓死活,趁机横征暴敛,稍有不从或反抗就遭坐牢甚至杀头,数以万计的家庭因此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时我们这个小岛只有十几户人家,所有的青壮男丁都被征去服徭役了,有的去当兵打仗,有的去干苦力了,这些青壮男丁后来大多死在战场上,少数的身受重伤被遣返回家养伤,家家就剩老弱病残和妇女了。
第二年春季,刘福通、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即将打到泗州城,泗州城的守将急派大小官员到泗州各地征兵扩军,准备迎战红巾军。有一天当地的一个恶霸带着两个官吏来到我们村,贴出通告,严令每家必须出一个人去服徭役,男人上战场打仗,妇女去做苦力。要在和平年代,历代朝廷征服徭役,只针对二十岁以上的青壮年男子,年龄超过五十六岁的男子就免除服徭役,从来没有要妇女和儿童参加服徭役的。可现在各家各户不要说青壮年男子都没有了,就连十六、七岁的男孩都已被征去打仗了。男壮丁都没有了,现在官府只能征集那些老人和妇女、儿童服徭役了。看到这个通告,家家都在犯愁,家里只有老弱病残的人,让谁出去不让然谁出去都很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