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第五卷)
- 朱耀辉
- 6980字
- 2024-05-07 18:38:32
密谋造反
我们接着往下看。
当刘秀继续躬耕南阳之际,外面的形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随着王莽的改革一败涂地,整个中原大地一片混乱,经济崩溃,天灾伴随人祸,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
天凤四年(公元17年),由于王莽要对四夷用兵,财政压力相当大。他特设六筦名目,课税民间:一盐税,二酒税,三铁税,四名山大泽采办税,五赊贷税,六铜冶税。
面对如此沉重的税赋,贫民无以谋生,富民也不能自保,不少中小农户被逼破产,贫民农户更是凄惨不堪。
这一年,还发生了三件事。
一是琅琊郡吕母起义。
吕母有个儿子在县里任职,因犯了点小罪被领导所杀,心生怨恨。吕母家很有钱,为了给儿子报仇,她广施恩惠,积极招揽无业青年,很快手下便发展到数千人。经过三年精心准备,吕母登上奎山,自称“将军”,率领三千勇士浩浩荡荡杀奔海曲城,将县领导当众问斩,提着人头到儿子坟前祭奠。
经此一役,吕母声威大振,附近百姓纷纷前来投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上万人。
二是临淮郡人瓜田仪(姓瓜田,名仪)起义。
由于官吏苛暴,加上天灾频发,民不得耕桑,怨气极大。瓜田仪拉起了一支人马造反,在会稽郡的长州打造兵器,聚众习武,袭击王莽官军。
王莽派人前往招安,但义军不吃这一套,直呼官逼民反,拒绝接受招安。王莽大怒,发兵剿灭,但始终无法攻克。
三是绿林起义。
这一年,南方发生饥荒,赤地千里,百姓无以为食,成群结队进入野地、沼泽地,靠挖荸荠、野菜度日。
王匡、王凤所在的新市邑沼泽地比较多,山上还有野菜、野果,因而引来了不少饥民,这些饥民常常为了采食而互相争斗。王匡、王凤为人豪爽侠义,经常出面为大家排解纠纷,威望日隆,被推举为“渠帅”,也就是他们的带头大哥。
问题在于,让大伙儿天天吃野菜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饿死,王匡、王凤决定带领他们拉起绺子,上山当土匪,跟官府打游击。
这山便是后来闻名的绿林山,即今天湖北京山市大洪山,“绿林好汉”也来源于此。
得知这个消息,许多活不下去的流民纷纷报名入伙,数月之中,竟聚集了七八千人。
在前来入伙的人中,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个叫王常,一个叫马武。这两人将在今后的舞台上频频亮相,以东汉王朝的开国名将身份名留青史。
绿林起义由此爆发。
当王匡等人在绿林山举起义旗时,另一支起义军也在东方崭露头角,那就是赤眉军。
绿林军起义第二年,也就是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县率百余人发动起义,得到了青州﹑徐州等地饥民的响应。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人也率部归附,起义军很快从最初的数百人增至万人,活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为了在打仗时与对手区别开来,他们将眉毛染红,被称为“赤眉军”。这支起义军多半是贫苦农民,他们到处“打土豪,分田地”,既没有攻城略地的意图,也没有什么具体规划。军中没有基本的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只有两条简单的军规:杀人者死,伤人者赔医药费。
起义军内地位最高的称“三老”,其次称“从事”,再次称“卒史”,这些都是汉朝地方小吏的称号。普通人之间不称同事,而称巨人。
从一开始,赤眉军就组织松散,管理混乱,缺乏基本的组织和架构,也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只能算是一伙乌合之众,这也限制了这支武装后来的发展。
不得不说,中国的农民真的是最朴实、最温顺的一群人,只需一件短衣,就可让寒者感激五内;只需一把糟糠,便能令饥者高呼万岁。即便平日窝在山林里,啸聚山林,他们也时常惦记地里的庄稼,总想着庄稼熟了回家收割,好好过日子。
因此,流民虽然聚有数万之众,却不敢攻击城邑,横行乡里只为一天的口粮,过一天算一天。即便抓住了各县长官、州牧和郡太守,他们也多半不会一刀砍了了事,而是给对方留一条活路。
有一次,荆州牧组织了两万人的队伍,命名为“奔命”军去进攻绿林军,结果吃了败仗,死伤数千人,粮草辎重被劫掠一空。荆州牧的战车被困住,起义军刺死了车上的骖乘,却不敢对州牧大人下手,最后彬彬有礼地将他护送出战场。
为了表明心迹,流民们还托各级官员向王莽捎话:俺们之所以上山当匪,实在是因为太穷了,没得饭吃,一年劳作所得还不够交租税,希望您给条活路!
问题是王莽根本不信。他坚信,良民没饭吃,那也得老老实实在家待着,怎么能上山去当土匪呢?这些人良心大大地坏了,只有一个办法——杀!
还有一次,有个大司马府的秘书官到豫州出差,半道上被盗贼给劫了,结果不但没被杀,反而被客客气气地送回官府。秘书官回到京城后,写了一篇工作报告,结果王莽看完后大怒,认为是一派胡言,发文责备七公(四辅及三公):
官吏的意义在于管理,一方面应该宣扬德政,彰明恩泽,管教人民,这是仁政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压制豪强,督察奸邪,逮捕、诛杀盗贼,这是维护正义的手段。可如今变成什么样子了?盗贼出现,总是抓不住,直到结成大帮大伙。他们拦劫官吏,这些脱了身的官吏回来就说“我曾谴责盗贼,为什么要当盗贼,盗贼都说是因为贫穷”。
他们这种言论一出,那些没见识的人就会信以为真。你们自己动动脑子,如果人真因为贫困饥寒而犯法,大的也就是一伙人去抢劫,小的无非是个人去偷窃,不会超出这两类。然而,现在盗贼成百上千,而且有组织、有计划,这是大规模的叛乱!
这难道是饥寒可以解释得了的吗?你们四辅三公,要严肃告诫各级官员,认真管教良民,迅速捉拿、歼灭盗贼。如有人不同心合力抓捕盗贼,胡说他们是饥寒所迫才这样干的,立即给我抓起来,严肃处理!
这道诏书一下,上下官员越发惶恐,再没有人向王莽报告流民的真实情况。州、郡不能擅自调动军队,流民起义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得知各地爆发起义,远在南阳的刘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兴奋,自己准备了这么多年,到处结交朋友,招揽宾客,如今终于看到了机会。他加紧筹备,秘密召集诸豪杰商量:“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随后,刘分遣宾客,四处联络豪杰。
刘生性豪爽,好侠养士,许多人来投奔刘
,其中不乏偷鸡摸狗、拦路抢劫之辈。刘
则来者不拒,无论对方是什么人,干过什么事,他都能与之推心置腹,结成挚友。
很快,刘的宾客就因犯事被官府盯上了,成了官府的重点打击对象。刘
一看情况不对,立马选择了跑路,作为弟弟的刘秀也受到了牵连。
没啥好说的,跑路吧!
刘秀收拾行囊,到新野邓晨家中避难。邓晨一看刘秀来了,热情接待,跟他聊起了一件陈年往事。
那一年,刘、刘秀兄弟和邓晨一起去宛城(今河南南阳)拜望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术士蔡少公,此人以精通图谶闻名,在南阳一带极有名气。闲聊时,蔡少公跟大家公布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依照图谶的说法,刘秀当为天子。
当时,大伙儿马上想到了王莽朝廷里那个国师刘歆,彼时他已改名为刘秀。有人问,这说的是国师刘秀吧?
刘秀开玩笑道:“你怎么知道不是我这个刘秀呢?”
众人哄堂大笑,只有邓晨心中暗喜,因为他当真了。
这次见到刘秀,邓晨旧事重提,对刘秀说:“王莽悖乱暴戾,盛夏杀人,这是天要灭他。当初在宛城聚会时,蔡少公说你会当天子,真的会应验吗?”
刘秀笑而不语。
对于此时的他而言,所谓的当皇帝根本就是浮云,当务之急是活下去。为此,在新野安顿好后,刘秀又拾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他趁着南阳歉收、谷价高涨之际,找人从新野收谷,运到宛城,大赚了一笔。
正是这趟宛城卖谷之行,改变了刘秀的命运,其恢宏壮阔的一生,至此也正式揭开帷幕。
在宛城,刘秀住在昔日的老同学朱祐家中,他俩在长安时就有过合作,这次继续搭伙卖谷。眼看粮食即将卖完,两人预备返回新野。
正在这时,一个叫李轶的人上门了。
李家是南阳郡的名门望族,世代经商,家财万贯。到了李守这一辈,弃商从政,他在长安担任宗师一职,专门处理宗室事务。
李守师从刘歆,对天文学和图谶学颇有心得。经过多年研究,李守推算出来一句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李守琢磨了半天,感觉这句谶语跟自己家有些关系,于是告诉了自己的儿子李通。李通也曾在朝廷任职,得知这句谶语,他陷入了纠结。
乱世,是各个势力洗牌的时刻,有布衣为卿相、为将军,开辟一个大世家;也有世家因选错人、站错队,遭受灭顶之灾。起起伏伏,不断有新的世家崛起,不断有旧的世家走向灭亡。
世人皆说,没有千年的王朝,却有千年的世家。
如今王莽改革一片混乱,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又到了洗牌的关键时刻,该如何抉择?
若是跟对了人,李家就能更进一步;若是跟错了人,李家很可能万劫不复。
放眼天下,舂陵刘招揽四方宾客,筹备起兵多年;绿林军、新市军陆续起兵,南阳太守如同坐在火山口上。此外,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皆有起义军。
李通长叹一声:“我李家该做选择了!”他索性辞了工作,回到老家,专心研究这句谶语。
“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意思很浅显,刘氏宗族必将崛起,而辅佐刘氏的,必然是李氏。李通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的家族代入进去,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辅佐刘氏复兴的人!
李家各个族老及青年才俊汇聚在一起,讨论着家族的前途。
一个族老说,眼下绿林军有七八千人,声势浩大,有王匡、王凤这样的领导,又有王常、马武这样的猛将。管辖绿林山地面的荆州牧亲自带两万大军讨伐,结果全军覆没,不如去投奔绿林军。
李通的堂弟李轶却不这么看。他认为,绿林军势力已成,现在去投奔也只能是锦上添花。天下动乱,新朝眼看就要灭亡,复兴汉室乃是人心所向,不如投奔刘氏宗族,成功的概率更大一些。
一位族老问道:“你有人选?”
李轶侃侃而谈:“南阳刘氏宗族中,只有刘伯升兄弟博爱,为人宽和,眼下正在招揽宾客,正是缺人手的时候。此刻若是前去投靠,那就是雪中送炭,刘必然热情欢迎,到时候咱们就可以与他们共商大事!”
又有人问道:“咱们李家跟刘家平素并无来往,如何才能与对方牵上线?”
李轶早有准备,道:“据我所知,刘的弟弟刘秀眼下正在新野避祸,咱们可以先找他聊聊。”
众人眼睛一亮,似有所悟。既然无法入股刘,刘秀也是个不错的投资对象。
李通闻言,大笑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我正有此意!”
两人达成一致意见后,李通立即让李轶去找刘秀,邀他来府上共商大事。
得知李轶来访,刘秀心中咯噔一下,当即大门紧闭,避而不见。
这又是为何?
这一切,还要从一段陈年旧事说起。当年李通有个同母弟叫申屠臣,是南阳有名的神医。有一次,刘的朋友生病,派人去请申屠臣,不料申屠臣架子很大,爱搭不理的。刘
是个暴脾气,一时没忍住,竟失手把申屠臣给杀了。
杀人偿命,刘秀的大哥杀了人家的弟弟,现在对方找上门来,除了寻仇,还能干吗?
刘秀当然不见,还是赶紧收拾包袱,准备跑路吧!
李轶身负重任来请刘秀,岂肯轻易罢休?刘秀不见他,李轶索性天天守在家门口。刘秀无奈,只得让他进来。李轶道明来意后,又极言申屠臣之事全是他咎由自取,“李氏族人并未怪过令兄。今天真是有要事相商,你去了就知道了”。
盛情难却,刘秀最后还是决定接受邀请,登门拜访。为防不测,他在袖中藏了一把短刀,万一出了事,大不了跟他们拼了就是。
刘秀来到李府后,并没有见到李通,据说是病了,接待他的是李通的哥哥李倏和弟弟李宠、李松。一见面,李松等人就问他:“文叔,你看这天下局势如何?”
刘秀不疾不徐道:“最近南阳大旱,谷价涨了不少,今冬百姓怕是又要饿肚子了。”
李松急了,说:“如今天下饥民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各处流民叛乱不断,王莽亡败在即,如此大事,文叔难道就没有什么想法?”
刘秀答:“没有想法。”
刘秀不得不有所警惕,李氏家族在当地也算豪强,家财无数,何以抛家舍业,行此冒险之事?动机在哪里?这说不通啊!
李通在内室听得着急,让人召刘秀入内议事。刘秀知道,正主儿来了!
一见面,李通抓住刘秀的胳膊,表现出很亲热的样子。刘秀猝不及防,袖中短刀被抓个正着,不由大窘。
李通问:“文叔何以如此?”
刘秀答:“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带刀,仓促间以备不测。”
见刘秀不动声色,李通继续道:“文叔一定是在想,我李家财资雄厚,家父又在朝中任职,为何要抛家舍业,帮助刘氏兴复汉室?”
刘秀:“正有此疑。”
李通:“我曾听人说过一件事,宛城蔡少公说过一句话:刘秀当为天子。文叔可曾听说过?”
刘秀心中突地一跳,但面上还是不动声色,答道:“听人说过,这说的不正是当朝的国师刘秀吗?”
见刘秀不承认,李通继续坦诚道:“家父曾在国师刘歆(秀)门下学习谶纬,曾推算这么一句话:‘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我认为,此刘氏便是阁下兄弟,此李氏便是我家兄弟。谶文如此,天意不可违,所以我才邀请你共商大事,共同起兵,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李通已经把话挑明了,但刘秀依然不肯接话。
真正负责任的起义者,不会像阿Q先生那样:造反?有趣,同去同去。起义是要死人的,而且牵扯甚广,若无必赢把握,贸然向朝廷发出挑战,后果极其严重,搞不好大家一起玩完,哪能被你几句话就给忽悠了?
李通不肯放弃,继续摆事实,讲道理。
刘秀笑而不语,内心却在天人交战。
起义确实会死人,但李通的劝说也不是全无道理。他想起了南阳宗室的遭遇,在长安游学时的见闻,以及眼下动荡的形势。
王莽做事刻板机械,一味复古,新莽政权不得人心,朝纲混乱,再加上近些年天灾不断,民不聊生,起义四起,东有赤眉,南有绿林。
在刘秀看来,王莽这皇位也快到头了,既然天下即将大乱,自己何不趁机搏一把?
别看他在众人眼中只是个种田能手,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绝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当年蔡少公曾预言过,刘秀当为天子,虽然大伙儿都认为此刘秀肯定是国师刘歆,但对刘秀的内心肯定也是有所触动的,谁说这个刘秀一定不是我?
当然,这个念头在刘秀的脑海中也只是一闪而过。刘氏宗族中,大哥刘才是那个能做大事的人,就算当皇帝,那也应该是大哥来当,而绝不会是自己。
即便如此,刘秀也有自己的理想——推翻王莽,复兴汉室!
事实上,这不仅是刘秀的理想,也是南阳刘氏的梦想!
王莽代汉,祖宗基业旁落,这既是国仇,也是家恨。身为高祖皇帝之后,岂能坐视苟安?
这个理想就像一点火星,始终未曾熄灭,如今忽然遇到一阵大风,它又变成了一团火焰。
刘秀进而想到,大哥刘很早就开始结交宾客,招揽小弟,将来迟早是要举大事的;自己这些年虽然躬耕南阳,但对形势看得很清楚,在这田园牧歌的背后,正酝酿着一场愤怒和狂躁的风暴,其锋芒隐隐直指代汉自立的王莽!
既然起事是迟早的事,不如趁此机会与李氏兄弟结盟,共同举兵!
那一刻,他感觉到,自己的体内有一团熊熊火焰开始燃烧。
于是,刘秀主动问了李通一个问题:“你在宛城,但你父亲人在长安,被王莽攥在手心,一旦起事,你父亲怎么办?”
李通料到刘秀必有此问,答:“我自有安排。”
随后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计划。
刘秀在仔细权衡之后,终于确信了李通的决心和胆略,也下定了决心。天变已成,既然无法做良民,那就做乱世英雄吧!
他决定与李通兄弟共举义旗,同谋大业。
搏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与其说是李通说服了刘秀,不如说是刘秀自己说服了自己。
下定决心后,刘秀与李通等人开始商量具体计划,两人约定,在立秋这一天绑架前队大夫甄阜和属正梁丘赐,然后号令各地流民一同起事。
前队大夫也就是南阳太守,是整个南阳郡的军政一把手。王莽改革后,南阳叫“前队”,太守叫“大夫”,南阳太守也就成了“前队大夫”,而属正相当于南阳郡的二把手。
为什么要选定立秋之日呢?
那是因为立秋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南阳郡的各级政府官员会亲临校场,看各地的壮丁练兵。擒贼先擒王,如果能把甄阜和梁丘赐这两位大佬绑了,南阳郡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届时只要振臂一呼,那些各地征调来的壮丁就会成为自己的队伍。
方案制定后,刘秀和李轶一起回舂陵,与刘共商举兵事宜。李通则留在宛城,一边打探消息,一边秘密购置兵器、马匹。
刘秀虽然答应了与李家共同举兵,但他很清楚,最终拍板的人还是自己的大哥。在他心里,大哥刘人脉广泛,群众号召力极强,是天生做大事的人。刘
是天,是地,是刘秀的庇护,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自己只想当他身边的配角。
关于起兵,刘早已准备了很多年,他早就想效仿绿林、赤眉,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推翻新莽暴政,但苦于没有财力支持。光凭一张嘴可忽悠不了人,他需要钱财,更需要帮手。
更何况,时机也很重要,不能太迟,太迟了,人心已定,机会不再;太早则易为出头鸟,为王先驱。比如陈胜、吴广,虽然起兵很早,但却是为王先驱,落个悲剧的下场。
只要王朝还没崩溃,只要中央精锐尚存,一旦举事,那就意味着灭顶之灾。
很多时刻,人生没有选择,只能等待。
好在刘并没有等太久,弟弟刘秀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这一次,刘秀带来了和李家联合起兵的周密计划,让刘大为振奋,想不到自己的弟弟平日里寡言少语,关键时刻居然拉到了这么强劲的援助,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
平日里,刘秀给人的印象很柔和、很低调,不太爱说话。可事实上,刘秀的个性是沉稳,处变不惊,有心计,又有城府,他既爱交友,也识大义。
平日里,刘秀虽然很少附和大哥刘“除莽贼,光复汉室”的言论,但是在内心深处,光复汉室早已成为他最大的愿望。
刘志得意满,对于起兵的把握顿时就有了七分。他遍撒英雄帖,广邀南阳各地豪杰,组织了一场盛大的聚会。
站在众人当中,刘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纵论天下大势,说着朝廷的种种过错:王莽篡夺我刘氏江山,天下分崩离析,民众怨恨,而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这是老天要灭亡王莽,推翻莽贼,复兴汉室,指日可待!
在酒意的怂恿下,大伙儿群情激动,纷纷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不拖后腿,唯刘马首是瞻!
这之后,刘和自己的团队敲定了具体的细节。同时,他又派人与邓晨联络,让其在新野起兵响应,以壮声势。
刘很有信心,只要李通在宛城得手,自己立即举兵,就可拿下南阳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