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长安

这一年,刘秀十六岁,回到了自己的哥哥身边。

当初两人分别时,刘秀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弟弟;再归来时,他已是长身玉立的少年。刘对这个弟弟十分疼爱,每日带着他斗鸡走马,游侠浪荡,结交各路豪杰,好不风流快活!

相较于刘的慷慨豪爽、气度恢宏,刘秀始终谦虚内敛、安分守己,身上有一种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沉稳。广交朋友,除了要有人格魅力,还需要钱,大量的钱。《后汉书》中记载,有个叫郑太的土豪,知天下将乱,私底下结交豪杰,他家有田四百顷,即便这样,日常开支还是不够。

为了招揽宾客,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史书上甚至用“倾家荡产”来形容。南阳地界流传着一句话:平生不识刘伯升,纵称英雄也枉然。只有刘自己知道,这点名声全是用钱砸出来的。

对于大哥的举动,刘秀并没有多说什么。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刘秀主动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撸起袖子,挽起裤脚,跟着同乡的人下地干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刘是不当家不管油盐贵,而刘秀小小年纪,却已经有了当家做主的样子。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

不知不觉间,青春年华在悠闲缓慢的生活中渐渐逝去,意志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悄悄消磨,刘秀已成长为一位种田能手。刘对弟弟的行为却一直不以为然,经常嘲笑他只知道种植庄稼,没有远大志向,把他比作汉高祖的哥哥刘喜。

的确,在当时看来,刘秀真的就像刘邦的哥哥一样,只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而大哥刘看起来更像是刘邦再生。年轻时的刘秀并没有展现出哪怕一丁点儿的伟人风范,除了种地之外,他的工作履历乏善可陈。

闲暇的时候,刘秀跟着大哥刘四处游历,拜访豪杰,招揽义士。就在老家南阳,刘秀遇见了他想守护一生的女人——阴丽华。

阴丽华的家世可不一般,阴家的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精湛闻名于世。管修后来从齐国搬到了楚国,被封为阴大夫,后人便以“阴”为姓。秦汉之际,阴氏子孙为躲避战乱,举家搬到了南阳。

阴家在当地也算大族,家境殷实,据说有良田千顷,车马奴仆的数量可以和当时的诸侯相媲美。阴丽华年轻貌美,才华出众,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

刘秀的二姐夫叫邓晨,家住南阳新野,而邓晨与阴家有些关系。有一次,刘秀到姐夫家探亲,恰逢邓晨要去阴家拜访,刘秀随同。在那里,刘秀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传闻中的大家闺秀。

就那匆匆一瞥,刘秀脑中一轰,心剧烈地跳动起来,跳得那样急、那样快,像是随时都能跳出胸腔。

李白曾经有诗赞颂她的美貌:“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李白当然没见过阴丽华,不过能在历史上以美貌扬名的女子,颜值必定差不到哪儿去!

不过,美貌可不是阴丽华的全部。作为未来历史舞台上的女主角,阴丽华几乎具备一切女性的美好品质:性格温柔、心地善良、孝顺长辈、胸怀宽广。面对这样一位几乎无可挑剔的美女,穷小子刘秀只能远远地望一眼,不敢靠近,更不敢与她搭讪。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再也没能忘记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刘秀开始孤单思念。

刘秀对正值豆蔻年华的阴丽华一见钟情,从此爱慕难舍。

王莽篡位称帝后,刘氏子孙受到了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已失去贵族身份,论财富与声望,刘家远不如阴家。有人说,爱情里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你在最无能为力的时候,遇到了最想守护一生的姑娘。此时的刘秀正处在这样的年纪,面对喜欢的姑娘,他只能把这份相思埋在心底,然后暗暗发誓:等我混出个模样,一定回来娶你!

老家的日子枯燥而又单调,经过一番思考,刘秀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要离开家乡,到长安上学。

南阳到长安,直线距离有四百多公里。那时候没有火车、飞机,刘秀路费不多,为了节省开支,他跟一个韩姓同学合伙买了一头驴,拉着驴车去长安,顺道用驴车搞运输,到长安后卖了驴车,居然还小赚了一笔。

作为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算得上是当时最大的城市,有一百六十个里闾,固若金城,雉堞上万,疏浚城池,注水成渊,三达的道路既平且宽,十二座通门无比庄严。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儿都不稀奇。

刘秀的目的地是太学,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处,紧挨着城墙,那里是全国最高学府。

大汉一开始是没有太学的,直到汉武帝继位的第一年,大儒董仲舒上疏,认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希望皇上“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考教他们的学问,给他们一个舞台,这样才能得到天下英才。

然而,当时窦太后尚在,朝中奉行黄老思想,年轻的汉武帝只能暂时将自己的改革搁置。直到真正掌权后,汉武帝才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博士弟子学习几年后,经考核,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当官。

此后,太学规模逐步扩大,科目及人数逐渐增多,开设了《易》《尚书》《诗》《礼》《春秋》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汉平帝时,主政的王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除中央太学以外,又在郡国设“学”,在县里设“校”,在乡里设“庠”,在乡下设“序”,大有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之势。

新莽年间,太学再一次扩招,学生名额更是激增至万人。

这就给了刘秀阶级跃迁的机会。

一到长安城,刘秀先赶去太学报到,然后去拜谒了刘家的两位故旧:一位是叔父刘良的至交好友,当朝大司马严尤;一位是刘家的世交,司隶校尉陈崇。有这两个大人物罩着,他日后在长安城也更好混些。

刘秀入学后,师从中大夫许子威,主修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

那么问题来了,刘秀的学业到底如何呢?

不吹不黑,刘秀的学习成绩只能算是一般,史书中说他只学了个大概,略通大义。《东观汉记》中说他喜欢游侠,跟着一帮人斗鸡走马,四处瞎晃悠。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没错,当年刘病已混迹民间时,就是个任侠的热血青年,没事儿就喜欢跟一帮人斗鸡走马。要知道,出了长安后,在这广袤的天地间,闾里奸邪、吏治得失跟书本上的大道理全然不是一回事。

刘秀不喜欢死磕书本,因为那些书本实在无聊。就拿刘秀的专业课《尚书》为例,这本书是上古(虞舜至商周)时代的政治文献汇编,由孔子删定,内容是出了名的佶屈聱牙、高深莫测,当时的名家经注就堆了半边墙。没有几十年的功力,还真读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俗语说皓首穷经,一遍读罢头飞雪,那可不是吓唬人的。

对于刘秀而言,他更愿意读社会这部大书。刘秀绝不是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而是一个地道的社会人,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

在南阳时,刘秀的身影被大哥的万丈光芒所掩盖,刘既是他的庇护,也是他的束缚。无论他做什么,别人都会说:喏,那就是刘的小跟班。

在长安城,刘秀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他不仅跟韩同学搞过货物运输,还和一个叫朱祐的小跟班合伙卖药。刘秀非常有创意地在药中兑入蜂蜜,口感极佳,新产品一经上市,便受到了长安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一时引发潮流。

后来,朱祐随刘秀征战天下,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官拜建义大将军,爵封鬲侯七千三百户。多年以后,当君臣二人回首过往,刘秀赐给了朱祐一石上等白蜜,问他:“你还记得咱俩当初在长安城卖蜜药的事吗?”

两人相视,开怀大笑。

除了兼职做生意,刘秀还在长安尚冠里租了一间大房子,设了个南阳驻京办事处,专门接待从南阳进京办事的大小官员,利用南阳刘氏在京城的关系和人脉,打探消息,收取费用。

原舂陵侯刘敞曾托刘秀,到大司马严尤府上申诉一笔租粮两万六千斛、刍稿数万钱的官司。同学朱祐也在为舅父追逃租,于是两人一同上门,恰好这天严尤乘车外出,在门口碰到了二人。尴尬的是,严尤只和刘秀说话,却对一旁的朱祐看都没看一眼。

严尤绝对不会想到,正是眼前这个青年,日后成了他在战场上最强劲的对手。

两人谈完正事,刘秀目送严尤离开,跟朱祐调笑道:“严公正眼看过你吗?”

朱祐闻言也不以为忤,反而对刘秀愈加恭敬。

此外,刘秀还尤为关心朝政,每次朝廷有新政出台,刘秀总能最先知道,然后为同学做政策解读。台上的刘秀品评时势,指点江山;台下的听众听得如痴如醉,莫不悦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好不快意!

很快,刘秀就成了校园中的风云人物、意见领袖。他锋芒毕露,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死党:韩子、朱祐、刘嘉、来歙、邓禹、严光、强华等。

这里面要重点说一下邓禹。他是南阳新野人,在史书上,邓禹一登场的身份就是“学霸”。据史书记载,他在十三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在太学学习时,遇到了二十多岁的刘秀。

一见面,少年邓禹就对大哥哥刘秀产生了膜拜之情,自此以后成了刘秀的小迷弟。

这些同学中,有不少人后来跟着刘秀征战天下,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钱穆先生就说:“东汉光武帝,以王莽时代一太学生,起兵平天下。一时同学之士,驰驱戎马间,策奇勋,列朝廷高位者何限。”

在刘秀的带领下,一伙人白天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结交各色人物,晚上就在长安街头喝酒撸串儿,高唱“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好不快活!

这一天,刘秀和往常一样出门,正好看到执金吾(yù)率众出行。执金吾相当于首都长安卫戍部队司令,职掌京城治安,手下都是身材魁梧、相貌威严之人,清一色穿着制服。根据史书记载,执金吾出行时,统骑兵二百人,执戟甲士五百二十人,前呼后拥,光耀无比,文武百官无人能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两个字——拉风。

这场面,这气势,刘秀一下子就被震撼了,情不自禁说出了一句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有没有感到这一幕似曾相识?

两百多年前,一个戴着竹皮冠、长着大胡子的泗水亭长,第一次到咸阳出差,恰好碰到嬴政出巡。看到车队旌旗招展、护卫森严,嬴政则高坐辇车之内,威风凛凛的样子,刘亭长大生艳羡,忍不住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也!

乍一看,刘秀的感慨没有刘邦霸气,不过这倒也符合刘秀的性格。刘邦恢宏大气,志存高远,刘秀则更为务实,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他的理想其实更接地气,类似于当今年轻人所向往的“当上总经理,出任董事长,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此时的刘秀虽有宗室子弟之名,实乃一介布衣,和执金吾与阴丽华之间的距离何其遥远!

努力吧,刘秀,命运之神正在前方等待着你!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了。刘秀顺利从太学毕业,然后回了老家南阳,重新扛起了锄头。他的生活几乎没什么改变,依旧是种点地,卖点粮食,日子过得简单又充实。

只是,从此之后,刘秀的身上多了几分儒雅之气。

一般来说,上过全国顶尖名校的,出来之后都能在朝廷里混个一官半职。可惜的是,刘秀没有赶上好时代,当时正是新莽王朝。

王莽称帝后,大大放宽了太学的入学标准,太学一再扩招,导致太学生数量激增。当时的太学早就不分配工作了,只有那些有权、有势、有背景的毕业生才能在朝廷中谋个饭碗。像刘秀这种没家世、没背景又没门路的“三无”学生,毕业即失业。

按理说,此时的刘秀在经过三年历练后,眼界与阅历早已不同往日。然而,刘秀回到老家南阳后,深藏功与名,重新做回了从前的自己,他是长辈眼中的老实孩子,是大哥刘身后的小跟班。

不得不说,刘秀对于种地确实是行家。那几年,南阳郡经常遭遇大旱,别家的庄稼都枯死了,而刘秀种的庄稼每年都能有不错的收成,不仅能自给自足,还有余粮运到集市卖钱,可以大赚一笔。

总之,在此时的刘秀同学身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将在未来的二十多年里,站在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扮演显赫的男一号,享受最好的灯光和机位,拥有最多的特写和对白。

当我在深夜穿越历史,回到新莽王朝,回到南阳,从刘秀身上只看到了两个字:平凡。

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能成大事者,必定是非凡人物,譬如刘,他一出场就光芒万丈,是主角般的存在,而刘秀,只是英雄光环笼罩下的一个普通角色。

如果历史照这样发展下去,刘秀会用他的聪明才智种出更多的粮食,挣到更多的钱,将来也许会成为大地主,然后过上殷实的生活,但终究会与出身豪门的女神渐行渐远。

然而,命运之手并没有让他在这条职业农夫的大道上一直走下去,而是让他踏上了另一条只能进、不能退的艰险之路。

我们中国人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仿佛一个人将来的成就从小时候就已注定,这其实是大大的误解。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资质不错的人,最后却混得一般,甚至还不如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老实人。

事实上,我之所以对刘秀情有独钟,其实是想从他身上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普通人如何逆袭?

这其中,既要有自身的努力,也要有时代的机遇。至于这二者是如何成就刘秀的,我将会在这本书中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