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职场沉浮 人生百态
- 留不住的时光,抹不掉的岁月
- 江城杰叔
- 2744字
- 2024-09-11 14:55:49
回望青春的我,
职场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有开心的,有痛苦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人生百态,各有所难。我们走过的每段路,其实都是一种成长,没有白受的苦,没有白走的路,跨出的每一步都是未来的基石和铺垫。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始终在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就,努力付出,奋力拼搏,只为追求梦想中的荣耀。在风雨兼程的岁月里,我们尝尽了酸甜苦辣,只为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当你在困境中挣扎,在黑暗中徘徊,不要忘记每一次的努力都将成为明天的力量。
在我人生的轨迹中,有许多的往事和回忆,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忘,但是,1982年这特殊的年份我始终记忆犹新。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很多开心快乐的事情经常在我脑筋里闪过。这一年,我从学生跨入职场,端起人们梦寐以求的“铁饭碗”,我人生的第一次旅行,家庭的第三次搬迁,以及二姐出嫁,多项事件的叠加都发生在这一年。
随着父亲官职的变化,我们的家迎来了第三次搬迁,从老“武商”背后,搬迁至江岸区交易街交易左巷65号(市一商业局第一批干部福利公房),这栋楼房在当时的大智街显得十分的靓眼,我们所居住的单元最敞亮,93平米,一梯两户,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外带转角大阳台,站在阳台上凭栏远眺,龟山、蛇山、长江大桥尽收眼底。这次搬家从居住条件的改善上意义不大,我们原来的老房子环境也非常好,面积相差无几,周边的环境按现在的标准看应该是更好些,WH市第一个都市商圈“武商集团”,WH市最大园林公园“中山公园”,最好的医院“协和医院”,最现代化的展馆“武汉展览馆”都在老屋的周边;购物、娱乐、生活非常便利,也是武汉的核心商务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再说大智街,当年周边的商圈环境尚未形成,百年老街江汉路步行街比不过六渡桥商圈,吉庆街“宵夜”文化90年代才兴起,大智路上除了“老通城”再也找不出一家熟悉的老字号。大智街虽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有很多古老的里份和建筑,在这里,老汉口传统里份文化和市井烟火气息相对更浓厚一些,老城区的沧桑历史旧貌在这里都能够找得到,其它的亮点就乏善可陈。
我家老爷子之所以要搬迁到大智街,按他的说法是“圈子文化”的需要,商业局机关领导都扎堆住在一起。其实这次搬迁最大的受益者是我,新家离我刚入职的单位仅隔一条中山大道,交易街至合作路单位全程步行只需15分钟,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年代,单位离家近的体验感,跟每天跑2小时的月票族对比,我是何等的幸福。每天早上七点钟起床,慢悠悠的梳洗打扮,出门沿着熟悉的街道,在心仪的摊点前,吃上一碗可口的热干面,外加一个面窝、一碗蛋酒,那种舒心的感觉难以言表。那个年代,国企单位基本上都有职工食堂,不想做饭,一日三餐都可以在单位解决,而且价格便宜、实惠。当时的单位就像一个小社会,福利分房,职工免费医疗、职工家属顶职,生活困难单位都管。一个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都与其工作单位紧紧的捆绑在一起。
刚上班的那段时间,日子过的很安逸,心无旁骛,胸无大志。作为一个职场小白,我明白一个道理,勤恳做事,小心做人,收敛锋芒是职场新人生存法则,永远都不会过时。每天早上我第一个到达单位,在同志们到岗前我已经把办公室打扫的干干净净,暖水瓶里已经盛满了热水,我用行动来成就我勤恳耐劳的形象,这也是职场新人所要经历的过程。我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收集商品信息,了解供需情况,分析整理资料,形成文字材料。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吸收营养,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积攒人脉。我事业的初期,最大的收获就是写作能力在工作中得到质的提升,因为我的工作与写文章息息相关,每个月的任务就是计划总结、分析报告、商品信息等,这些工作内容都与写作分不开。一个名人曾说过,工作是最好的催化剂,工作性质可以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工作可以改变一个人,成就一个人。
我入职初期,最大的成就感今天在这和大家分享一下。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与媒体单位建立了联系(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经济日报、武汉商报、楚天经济广播电台),成为了报社、电台通讯员。我手上的资源就是对商品动态的把握,那个时候百货批发站是“商业部”信息直报点,为了准确的把握市场动态,第一时间报道商品的供需情况,在公司宣传科的指导下,创办了“日用商品动态”经济信息内部月刊,由我具体负责信息收集、月刊的编排、撰稿。为了办好日用“商品动态”,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阅读了大量的经济类书籍(经济学、审计学、日用商品的分类学),每天收集经济类相关的报道信息,加工剪辑编册,为刊物出刊做了大量的前期铺垫。当时出刊的“日用商品动态”在商品市场趋势的预测上有较高的前瞻性,很受业内单位的欢迎,上报的信息受到商业部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转载,经济类报刊也主动联系我们约稿,刚开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第一次投稿了《湖北经济日报》,没想到很快被编辑选中,刊登在报纸上,虽然只有两三百字,典型的“豆腐块”文章,但第一次的成功让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那股高兴劲儿就甭题了,从此,我与媒体单位接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从事计划信息工作八年的时间内,我总计投稿300余件,录用213件;之所以统计的这么准确细致,这与我平时习惯分不开,我有剪辑报刊,写日记的爱好。写日记是在读“商业学校”那个时候养成的,每天在学生宿舍除了看一些财务书籍,闲暇之余,靠写日记打发时光。剪辑报刊杂志得益于我师傅的言传身教,师傅告诉我:“勤笔免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收集信息,剪辑报刊是计划员的基本素养。师傅的话让我受益终身,在这里我感谢师傅的谆谆教诲,倍加珍惜那份授业的感情…...
写作、撰稿不仅仅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还收获了不菲的经济利益,“稿费”收入,稿费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在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说起来叫人脸红,我有一个不良的嗜好抽烟,抽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初三,当时的学校风气不好,在不良少年的影响下学会了抽烟。过去背着家长偷偷的抽,当时的烟价对我们学生来说还是很贵、很贵,一包烟两三角钱。烟可以零售,一根一根的卖,一分钱一根香烟,为了抽烟攒下过早的钱,买一只过过瘾,这种不良嗜好一直延续到2020年,整整40年。当时的稿费是跟文章的长短挂钩,稿费是通过邮局的形式领取,记得第一次接到报社的稿酬是6元,我高兴坏了,买了两包“大前门”香烟来嘉奖自己,之后5年的时间,我抽烟的费用基本上是稿费来支撑。写这段历史既有炫耀的成分,也可以把他看着是对历史的叙述。
时隔多年,每当想起这段历史,哪个曾经工作的地方“WH市百货批发公司日用百货批发站,江岸区合作路14号”,我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感慨和留恋,那是我奋斗的舞台,那是我收获友谊和成长的地方,也是我生命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这里我学会了许多生活工作的宝贵经验,认识了很多一生的朋友,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些经历一直指导着我,让我更好的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