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阅读:《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组织变革的复盘思考》[1]

传统行业看互联网三部曲:一,看不起;二,看不懂;三,看懂了,没戏了。然而并没过多久,嘲笑传统行业的这波互联网人,现在面对人工智能也进入了同样的三部曲。

《未来简史》中说道,生物是一种算法,我们被基因和环境塑造。科技已经让外部算法有能力“比我更了解自己”。人工智能被当作“灰犀牛”出现在朋友圈,被不厌其烦地谈论。人工智能技术人员也成了高精尖的杰出代表,被社会和资本热捧疯抢。然而有多少人搞懂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与运行规则?它究竟离我们大多数人有多近、多远?有人对它无限热衷,有人对它充满恐惧,大多数人对它很茫然。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和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就对人工智能有过激烈争论。

特斯拉CEO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是“我们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失业”。他大力呼吁,政府应该立即着手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不能放任自流。马斯克甚至觉得,互联网的深度智能化一旦被操纵,就可以用来发动战争,或者机器过于智能化会反过来伤害人类。所以第一步,政府要很好地了解企业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的进展,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大监管力度!而扎克伯格却认为根本无须担忧,他要像钢铁侠一样,让人工智能机器人接管自己的生活。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并不了解,认为它只是新时代黑洞之一。虽充满无限可能,却无所适从,我们不得不承认变革来临前,我们选择了被动。

不止人工智能,生命经济、体验经济、基因编辑……重新洗牌重新整合,这些变革正在来临,人们对它们议论、敬畏,而又不知所措。未知,让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往往对不确定的事物感到焦虑。对于未知的恐惧,从来像没有现在这般深不见底。

“灰犀牛”一词,最早出于《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作者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首次提出。

豆瓣网友这样阐述灰犀牛:8年前,一本超级畅销书《黑天鹅》让大家熟知了“黑天鹅”这个词,所有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于是都拥有了一个绝佳的代言词;黑天鹅事件毕竟是偶发,它吸引眼球又充满魅惑,但却离我们普通人相对遥远。而比黑天鹅更危险的是什么?是灰犀牛!“它生活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人们常年看得见成群结队的犀牛在远处吃草,却从不担心它靠近并造成伤害。然而,当灰犀牛群受惊狂奔时,却是致命的杀手”——这被用来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一书中这样写道。

2017年7月17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是官方媒体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

面对混序,我们需要敏捷革命。无论是事业风险、生活隐患,还是健康危机,灰犀牛提醒我们:有意无意忽略或回避身边发生的大概率事件的信号和苗头,就有可能陷入危机螺旋!

一、黑天鹅VS.灰犀牛

重大危机发生之前的种种端倪其实都是一次次绝佳的机遇,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并且能处理得当,这种与众不同的能力会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带去丰厚的利润。

黑天鹅,是指那些小概率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是指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集中爆发以及在此之前的诸多泡沫破裂;飓风卡特里娜和桑迪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后的毁灭性余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数码技术;大桥坍塌和摇摇欲坠的城市基础设施;苏联的迅速衰败和中东地区的混乱等,以上这些事件在事前均出现过明显的迹象。

所以危险并不都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者太过微小的问题,更多只是因为我们长久地视而不见。为什么领导者们和决策者们不能在局面失去控制之前解除危机?人们应该如何辨识和有效应对那些明显的、大概率的危机事件呢?

米歇尔·渥克坦言:此书出版之后,我一直用灰犀牛理论来分析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检验企业和个人的工作模式。

这让我深入地思考个人生活中的灰犀牛式危机与领导人行为之间的联系。比如,优步的CEO由于不当言论而被解雇,而人们认为这些言论与公司文化问题密切相关。企业变革管理的迭代方向和策略是什么?组织形态发生了更迭甚至裂变,人员优化变得势在必行。

二、不是能否发生,而是何时发生

不变则亡,不感知改变、不积极应对改变,就必然会被时代强有力的齿轮碾压。每次变革前都会显现出一些端倪。敏锐地识别感知,果敢采取行动,强大的智识促使精细化迭代。我们都明白,越早着手,就越容易解决问题,而且成本就越小!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

米歇尔·渥克是全球思想领袖。她提供了那些迫在眉睫的、发生概率高、影响大的危机的预测、防备、应对及善后的具体方法,以便为人们在组织管理、公司管理和国家管理的过程中提供决策参考。

书中提出了这样的灰犀牛应对策略:

1. 要承认危机的存在。

2. 要定义灰犀牛风险的性质。

3. 不要静止不动,也就是不要在冲击面前僵在原地。

4. 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汲取教训。

5. 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盯住远方,准确预测远处看似遥远的风险,摒除犹豫心态,优化决策和行动过程。

6. 成为发现灰犀牛风险的人,就能成为控制灰犀牛风险的人。

三、你的灰犀牛式危机是什么

变革时期,每个人都将面临灰犀牛事件。你的灰犀牛式危机是什么?你是一个能够管控犀牛式危机的人吗?

工业4.0时代,精细化生长彻底取代野蛮生长,指数型增长取代线性增长。时代走向了大拐点,管理急需迭代,如果你不迭代就必然会被淘汰。中国的“灰犀牛”已经隐约地动起来了。巨大的变革正在翻涌,即将要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改变我们。在被改变之前,我们必须先行改变。这是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都需要迭代,变成更好的自己,才不会被时代的巨大滚轮碾压,活出自己的价值。但是人性总对变革怀有侥幸心理,认为革命还革不到自己身上。然而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样的人,往往都首当其冲地被时代无情碾压。贪恋舒适区,让我们成了寓言中温水里的青蛙。我们的危机意识,的确不比锅中的青蛙高明到哪里。舒适区将不复存在,所以你对周遭的安逸有多享受,以后的生活就会虐你有多痛,我们早已进入不养懒人的时代。

不迭代,不变革,就遭淘汰,就被取代。在拼速度的年代,我们不仅要学会跑得快,还要学会选择对的跑道。只有在对的跑道奔跑,才有可能抓住时机,完成弯道超车。

米歇尔·渥克在接受专访时这样说道:我主要传递了一个观点,我们并没有解决显而易见的问题。其实,能够重新审视我们熟识的问题是一种智慧。人工智能的崛起,正是人性的回归。

这是一个需要刷存在感的时代,唯有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价值,才能活下来。计算灰犀牛的数量有多种方法,但我认为把它们看成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更有意义,因为有些事情不与其他问题联系起来就无法解决。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战略战术问题。我们要明白哪些灰犀牛可以控制,哪些不能控制。我们能否决定事态发展,还是只能被动做出回应?养成良好习惯,定期反省自己的灰犀牛式危机有哪些,以及自己是否解决了这些问题。

寻求帮助,包括朋友和专业人士,请他们帮助你准确地分析现状,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当危机发生时,把它当作改变的机会。


[1] 有删节,全文首发于公众号“复盘笔记簿”,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