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病证壮医诊疗规范
- 甘霖 钟鸣
- 4080字
- 2020-07-09 19:32:27
第二章 外科疾病 Vaigoh Cizbing
第一节 毒疮类病
1.呗脓(痈疽) Baeznong
呗脓(痈疽)多因外感风毒、热毒、湿毒,或湿热火毒内生,蕴结肌肤,龙路火路气血壅滞不通所致的,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局部红肿热痛,有多个脓栓堆积,溃后形如蜂窝为特征。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屙幽唍(糖尿病)者更为多见。
根据呗脓(痈疽)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蜂窝组织炎、皮肤及皮下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皮肤感染,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1.1.1 初起皮肤即有粟样脓头,或痛或痒,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继而脓头相继增多。溃烂流出黄稠脓液之后,状如莲蓬蜂窝。
1.1.2 可伴发热、恶寒,口渴等全身症状。
1.1.3 壮医目诊:白睛肺区有散乱、色鲜、弯曲脉络,多处较大增粗且集中靠近瞳孔,脉络边缘浸润混浊、界限不清。
1.1.4 以中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为多见,好发于项后及背部。
1.1.5 做血常规、血糖、尿糖、疮面脓液细菌或血培养及药敏、B超检查等,以诊断糖尿病等原发病证。
1.2.1 阳证: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急、大、热、有力。
1.2.2 虚证:呗脓(痈疮)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胀重木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畏寒发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急、小、无力。
1.3.1 阳证:清热毒,消痈肿。
1.3.2 虚证:补气血,消痈肿。
1.4.1 药物治疗。
1.4.1.1 阳证:金银花 大黄 紫草 车前草 一点红 生地 木芙蓉叶 鸭跖草
用法:水煎服。
1.4.1.2 虚证:黄花倒水莲 土人参 鸡血藤 当归藤 生地 榕树皮 大罗伞
用法:水煎服。
1.4.2 其他疗法。
1.4.2.1 敷贴疗法:黄连、穿山甲(烧存性)各适量,研末,加茶油或鸡蛋清调敷患处,每日1次。
1.4.2.2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局部梅花穴及结顶穴,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1.4.2.3 西医治疗:脓成后要尽早切开排脓,热毒内攻脏腑,病情危重时,宜采取输液、抗感染、抗休克、支持疗法等抢救措施。
1.5.1 治愈:疮口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1.5.2 好转:疮口未完全愈合,全身症状改善。
1.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2.呗疔(疔疮) Baezding
呗疔(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头部和手脚等部位。其特点是疮形小,根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扩散至周围,甚至全身。其病因是由于恣食膏粱厚味,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所致;或因昆虫咬伤,抓破皮肤,拔胡须等,复经染毒,蕴蒸肌肤,气血凝滞而成。
根据呗疔(疔疮)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等,均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2.1.1 初起皮肤粟米样脓头,或麻或痒,继而红肿热痛,肿势坚硬根深,状如钉丁。继之肿势渐增大,灼热疼痛。后期脓头溃破,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减。
2.1.2 可伴恶寒发热、口渴、便干等全身不适。热毒内攻脏腑,可出现高热、寒战、谵语,甚至昏迷等。
2.1.3 目诊:白睛肺区有根部粗大、色鲜、弯曲脉络,脉络多处点状增粗,集中靠近瞳孔部位。
2.1.4 做血常规、血糖、疮面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血细菌培养及药敏等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及治疗。
2.2.1 阳证:呗疔(疔疮)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急、有力。
2.2.2 危证:呗疔(疔疮)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谵语,甚至昏迷,烦渴,呕恶,搜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大、急、热、有力。
2.3.1 阳证:清热毒,化痰毒,消疔疮。
2.3.2 危证:清热毒,醒巧坞,消疔疮。
2.4.1 药物治疗。
2.4.1.1 阳证:金银花 大黄 紫草 车前草 一点红 生地 木芙蓉叶 鸭跖草
用法:水煎服。
2.4.1.2 危证:功劳木 旱莲草 大青叶 救必应 金银花 大黄 紫草 车前草 一点红 生地 木芙蓉叶 鸭跖草
用法:水煎服。
2.4.2 其他疗法。
2.4.2.1 敷贴疗法:生烟叶适量,捣烂,加猪胆汁及冰片少许,搅匀,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2.4.2.2 灯花灸疗法:用茶油浸灯芯草,然后点灸疔疮周围。
2.4.2.3 西医治疗:溃脓期要尽早切开排脓;热毒内攻脏腑,病情危重时,宜结合西医治疗。
2.5.1 治愈:疔疮消散或破溃后完全愈合,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
2.5.2 好转:疔疮消散或破溃后基本愈合,全身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2.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3.褥疮 Yujcangh
褥疮为一种因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压迫导致龙路运行受阻,血流不通,以致皮肤组织营养障碍,组织坏死而产生的皮肤溃疡及皮下组织溃疡。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坏死,较难愈合。
3.1.1 初起皮肤上出现褐色红斑,微肿,继而紫暗水肿,坏死溃烂。
3.1.2 好发于尾骶、背脊、肘踝等骨突易受压迫及摩擦部位。多见于昏迷、瘫痪、夺扼(骨折)、大面积烧伤等久病卧床的患者。
3.1.3 继发感染,热毒内侵,热毒炽盛者,也可出现发热、口渴等表现。
3.1.4 目诊:眼结膜暗红有瘀斑,白睛血管弯曲色暗红。
3.1.5 做血常规、血糖、疮面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血细菌培养及药敏等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及治疗。
3.2.1 阳证: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伴有发热或低热,口苦口干,形神萎靡,不思饮食等;舌红,苔少,脉小、急、热、有力。
3.2.2 虚证:疮面腐肉难脱,或腐肉虽脱,新肌色淡,愈合缓慢;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纳差食少等;舌质淡,苔少,脉下、小、无力。
3.3.1 阳证:清热毒,化腐肉,生肌肉。
3.3.2 虚证:补气血,化腐肉,生肌肉。
3.4.1 药物治疗。
3.4.1.1 阳证:金银花 大黄 紫草 车前草 一点红 生地 木芙蓉叶 鸭跖草 炮山甲 冬瓜仁
用法:水煎服。
3.4.1.2 虚证:黄花倒水莲 桃仁 生地 金银花 金钱草 白茅根 炮山甲 冬瓜仁
用法:水煎服。
3.4.2 其他疗法。
3.4.2.1 熏洗疗法:九里明(鲜品)适量,加水适量煮沸,待温凉后反复淋洗疮面,药渣捣烂后敷于患处,每日2次。
3.4.2.2 敷贴疗法:大黄、白矾、地榆、紫草、田七各适量,研成粉末,过筛后放入瓶中密封,高温消毒;使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疮面,撒上药粉,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
3.5.1 治愈:褥疮消散或破溃后完全愈合,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
3.5.2 好转:褥疮消散或破溃后基本愈合,全身体征明显改善。
3.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4.能嘎累(裤口毒) Gugoujduz
能嘎累(裤口毒)俗称老烂脚、远年烂脚等,多因久站或负担重物,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导致下肢血气运行无力,龙路运行不畅,下肢血流瘀滞,肌肤失养或血流瘀滞、湿盛于下;外因多由于皮肤损伤,复感毒邪,毒邪化热,湿热蕴结于下而成。临床表现以小腿部慢性溃疡为主。
能嘎累(裤口毒)相当于西医学的下肢慢性溃疡。
4.1.1 小腿部慢性溃疡,好发于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内侧多于外侧。
4.1.2 溃疡疮口内陷,常流黑绿色脓水,臭秽难闻,疮面经久不能愈合,或反复发作。
4.1.3 一般无全身症状,久病者可出现气血亏虚的表现,如神疲无力,腰腿酸软,头晕眼花,唇舌苍白,脉细无力等。
4.1.4 目诊:眼结膜端充血、血管粗乱,周围脉络树枝样分布。
4.1.5 做血常规、血糖、疮面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B超、多普勒(四肢动脉、静脉)检查等。若病程长,疮面呈菜花状,应做局部组织病理学活检,排除溃疡癌变。
4.2.1 阳证:褥疮色暗,或上附脓苔,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伴有湿疹,痛痒时作,甚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急、有力。
4.2.2 虚证:病程日久,疮面色暗,甚至腐肉已脱,起白色厚边,疮面肉色苍白,四周肤色黯黑,板滞木硬,患肢浮肿,纳食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下、小、无力。
4.3.1 阳证:清热毒,除湿毒,通龙路。
4.3.2 虚证:补气血,除湿毒,通龙路。
4.4.1 药物治疗。
4.4.1.1 阳证:功劳木 救必应 朱砂莲 八角莲 半边莲 车前子 田基黄 甘草
用法:水煎服。
4.4.1.2 虚证:黄花倒水莲 土人参 桃仁 冬瓜仁 白茅根 穿心莲 一点红 甘草
用法:水煎服。
4.4.2 其他疗法。
4.4.2.1 敷贴疗法:柳树皮、木芙蓉叶各适量,捣烂,敷于患处。
4.4.2.2 缠缚疗法:敷上外用药后,再用阔绷带缚患处和整个小腿,隔1~2天换药1次。
4.4.2.3 刺血疗法:在病灶上下左右进行刺血;病灶在小腿外侧,加足三里、悬钟、阳陵泉、承山;病灶在小腿内侧,加血海、阳陵泉、复溜;消毒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穴1~2毫升,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4.2.4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足三里、大椎、百会,局部在患处周围3~5厘米处选数个灸点,每日施灸1次,15日为1疗程。
4.5.1 治愈:溃疡完全愈合,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
4.5.2 好转:溃疡基本愈合,全身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4.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5.咹唠北(冻疮) Oemqlauxbaeg
咹唠北(冻疮)是由于气候寒冷、潮湿、体质虚弱、阳气不足、寒毒入侵,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好发于手、足、耳郭、面颊等肢体末梢和暴露部位。临床表现为局限性充血性红斑,继而肿胀、自觉局部痒痛,遇热尤甚;严重时可生水疱,疱破后形成溃疡。每年冬季易复发。
根据咹唠北(冻疮)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的局部性冻疮。全身性冻疮(冻僵)不在本小节讨论范围。
5.1.1 初起皮肤呈局限性红色或紫红色,有肿胀和瘙痒感,遇热后肿胀和瘙痒感更加明显。
5.1.2 患处冰冷,按压褪色,恢复较慢。后期出现水疱,继而破溃形成溃疡。
5.1.3 天气转暖,可以自愈。
5.1.4 好发于手、足、耳郭、面颊等肢体末梢和暴露部位。
5.1.5 一般无全身症状。
阴证:初起受冻部位皮肤先呈苍白,继则红肿,或有硬结,斑块,边缘红,中央青紫,冷痛,或感麻木,暖热时自觉灼热,瘙痒,胀痛;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肿块,皮肤呈灰白或暗红,或转紫色,疼痛剧烈,或局部感觉消失;水疱破后出现糜烂或溃疡,甚则肌肉筋骨坏死。
阴证:祛寒毒,温通龙路火路。
5.4.1 药物治疗。
阴证:黄花倒水莲 桂枝 白芍 当归尾 牛膝 鸡血藤甘草
用法:水煎服。
5.4.2 其他疗法。
5.4.2.1 熏洗疗法:冬瓜皮、川椒、艾叶、桂枝各等量水煎,取煎液温洗或浸泡,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5.4.2.2 敷贴疗法:胡椒、肉桂、苏木、当归、冰片、细辛、干姜各适量,共研细末,瓶储备用;每次取药末适量,用酒精或凡士林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纱布包扎,6小时后换药。
5.4.2.3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气海、血海、肾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阿是穴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5.5.1 治愈:冻疮消散或溃疡完全愈合,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
5.5.2 好转:冻疮基本消散或溃疡基本愈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5.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