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变迁三十年的教育思考
- 刘晖
- 2032字
- 2025-02-18 02:59:03
大众传媒与大教育观
人们习惯于把今日世界称为“信息社会”。的确,在发达国家,从事向公众提供信息这一工作工人数已超过农民和产业工人,而信息的传输与获取越来越和大众媒介紧密相连,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可将世界各地的新动态尽收眼底,很难设想,今天的人们离开了报纸、广播、电视该如何生活,“传播”大背景下的教育显示了新的特征。
大众传媒走进家庭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有资料表明:在欧洲:一个10岁的儿童平均每周看电视24小时,也就是说和他们在学校的时间一样,在美国,儿童从3岁到16岁期间,坐在电视机前的时间超过在学校的时间。电视开阔了儿童的视野,增长了儿童的知识,使他们坐在电视机前就能了解到前人要跑遍世界才知道的东西。这一事实提出了一个迫切的教育问题,使教育工作者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家庭教育,并使其增添新的含义,人们努力加强大众传媒的教育内容、甚至编辑系列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的教育节目使其成为进行教育和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有力工具,努力避免传媒中“暴力”等不良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同时,随着学习机、计算机进入家庭,使实施针对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更为有效。由于广播电视与学校相比所提供的信息范围要广泛得多而且传播和解说的方式也更为丰富多彩,使他们付出与在学校相当的时间去欣赏教育性娱乐节目,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到各种科普教育,这些都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获得了学校无法给予的知识。不仅如此,成年人、老年人也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提供的教育资源接受继续教育和补偿教育。
就学校而言,以电子媒介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与广播电视教育日益密切的合作,即学校系统地将定期播电视系列教育节目列入学校工作已成为趋势。学校教育与广播电视由竞争对手变为富有成效的合作伙伴。而且,通过“远距离教育”把优秀的教育资源投入教育条件匮乏的边远地区,以消除教育的不平等现象,确实令人感到鼓舞。总之,大众传播的利用,使学校教育更为开放并成为社会大教育系统的一员。
由于大众媒介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教育正在变成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使“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设想付诸实践。“刊授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以其跨越时空的高效率而变成世界潮流。在发达国家以英国的“开放大学”为先导,各国先后成立了面向全社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们的广播电视教育网。如日本NHK电视台播放的自小学一年级的算术到大学教育讲座的不同层次的各类课程,供人们选用;欧美各国先后设立的教育电视台服务于人们的各种教育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各类教育以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或者对于失去良好教育机会的人们进行补偿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举例来说,在巴基斯坦,从1970年到1977年间政府通过广播学校推行的“基础教育运动”,有3000万人选读它的课程,1975年至1976年印度政府借用印度洋上空的美国卫星,进行了针对2330个偏僻村落的“卫星直播教学电视实验”。结果表明,电视教学在促进学校教育、推广农业耕作技术、鼓动社会团结等方面有积极意义。1981年,巴西政府动用庞大的教育电视网为市民提供补偿教育,平均每堂课约有160万学生听课,我国的“电视大学”“广播函授大学”也为在职教育和补偿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之,世界各国都正通过印刷媒介、电子媒介、通信卫星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大课堂”。面向各年龄阶段、各职业阶层的“学生”实施教育教学。
从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看到以大众传媒为依托的现代大教育的一个侧面。由此可推断出现代大教育观的几个基本特点:(1)在空间上,大教育观拆除了学校教育的“围墙”,而将整个社会空间作为教育场所,以全社会公民为教育对象,它将教育看作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开放的系统,其中包含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横轴,以学前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补偿教育)、老年教育为纵轴的所有教育活动。(2)在时间上,大教育观摈弃了“一次性”教育的观念,提倡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在人生的每个年龄阶段——儿童期、青少年期、中老年期——以及从一个年龄向另一个年龄期过渡过程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教育过程贯穿人的整个一生的观念。(3)在内容上,大教育观既强调知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以迎合社会的需要。也注意个体的教育需求以满足人们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愿望。
大教育观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和人们追求自身完美发展的大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全新的教育时空观,它预示着一个真正机会均等的“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将为期不远了。
(原载《江西教育科研》1992年第1期;与欧加士合作完成。《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3期全文转载)
参考文献:
[1][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杨鑫辉主编:《现代大教育观》,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4]吴杰主编:《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宣伟伯、余也鲁:《传媒、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