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纪事 我在东北师范大学念的是教育基本理论,给我们上课的是一批道德文章俱佳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导下,我真正开始了称得上教育研究的志业。其时,王逢贤教授的德育论、吴杰教授的教学论、梁忠义教授的比较教育学、石佩臣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论在教育学界颇具盛名,拥有许多追随者或争鸣者。需要提及的是,王逢贤、吴杰和梁忠义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专修班(1950—1952年初)的学员,他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的黄济、张同善,华东师范大学的瞿葆奎,厦门大学的潘懋元,华中师范学院的王道俊,开封师范学院的王汉澜等属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教育学骨干教师,他们后来成长为支撑新中国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经历和见证了新中国教育学发展的曲折历程,也在各自领域为教育学本土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我是石佩臣老师的课代表,石老师高度近视,据说这是他在“文革”中通读马恩全集的结果,基于如此厚实功底,他在课堂上轻松地引经据典,并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他对马列教育理论的理解之全面和深刻,在教育理论界恐无出其右者。这篇文章是上石佩臣老师课的课程论文,后在石老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完善,得以在《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版)》1987年第1期公开发表。在母校的学报刊发论文,对于一位在读硕士研究生无疑是一份殊荣和莫大的激励。文章被瞿葆奎先生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参考文献,目为有价值的著述。

本年度记忆深刻的事件是,协助吴杰老师编写《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参与了著作架构的讨论设计、协助主编统稿,撰写了“实验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两章。下半年的多数时间,整日泡在图书馆查找文献,阅读了大量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教育著作、人物传记和相关文章,收获颇丰。吴老师对稿子较为满意。1988年1月统稿完成并交出版社,1989年3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