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改革发展期(1950年以后)

1950年以后,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便进入了一个大改革大发展的时期,澳大利亚公立师范学院从1946年仅有的7所,到1962年就已发展到了28所。Alan Barcan.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338.

(一)高等教育学院问世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澳大利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教育事业也需要进行改革。联邦政府成立了以马丁为首的咨询委员会,对高等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咨询委员会提出了筹建高等教育学院(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的建议。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在60年代中期,将原有的师范学院、技术学院和其他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合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学院。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学院与金融、企业、公司和政府部门有着广泛的联系,形成了一种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类学院发展极为迅速,到1980年澳大利亚全国已有68所高等教育学院。王永达:《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学院的若干特点》, 《外国教育资料》1985年第3期,第55页。高等教育学院成立后,师范学院这种学校类型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地退出了澳大利亚教育的历史舞台。高等教育学院开设三年制的教学证书(Diploma of Teaching)课程,以培养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还有一年制的研究生教育证书(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课程、四年制的教育学士学位(Degree of Bachelor of Education)课程和二年制的教育硕士学位(Degree of Master of Education)课程。参见鞠彦华《澳大利亚的师范教育》(下), 《教师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第67页。高等教育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共同承担了教师教育的任务。

(二)教师教育大学化

教师教育由大学来承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因为大学具有专业师范学院所不具备的综合性。从大学的结构逻辑来看,它们通常由本科生院、专业学院和研究生院构成。在大学里,教师教育首先要通过本科生院的通识知识和学科知识教学以及学术能力培养,使学生获得扎实而宽泛的学术基础;然后再经由专业学院来完成准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以及专业伦理的培养。从功能逻辑的角度看,大学主要体现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教师教育在大学里也同样具有了鲜明的教学、研究与服务趋向,它无可避免地肩负起了培养研究型教师、全方位地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使命。在培养学生中所凸显出来的学科基础的扎实性、知识视野的广阔性、学术能力与应用能力养成的统一性,往往为传统的师范学院所不及。

正因为如此,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上各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走向综合、纷纷实现大学化的大潮流中,更在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需要的驱使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始了采取一系列接轨于国际、迎合国内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改革举措,推动其本国教师教育的大学化的进程。一是将高等教育学院或其中的一部分与原来的技术学院合并,从而直接产生了一大批肩负有教师教育使命的大学,如昆士兰技术大学、悉尼技术大学、维多利亚技术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等;二是将数所高等教育学院合并,由此产生的大学有:西悉尼大学、查尔斯特大学等;三是将原先的高等教育学院升格为大学,著名的堪培拉大学、斯温伯恩技术大学、伊迪丝·考恩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等,便是这一时期这一举措的产物。经过新的组合,所有的高等教育学院已不复存在,均变成为了大学。由35所在地位上相同的大学所组成的高等教育新体制得到确立。许明:《近年来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的走向》, 《吉林教育科学》1997年第5期,第32页。至此,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的任务开始完全由大学来承担,也真正实现了教师教育的大学化。大学分别开设早期儿童教育、学校教育、中学教育、成人教育等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为澳大利亚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高质量教师人才。大学既开设职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学历进修课程。

教师教育的大学化,使得教师教育的水准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层面与高度。由于大学本身所有的综合性质和学术氛围,使得就读于大学且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准教师们”,有可能在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所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现代教育技能、教育艺术及教学机制的同时,更加重视自己学习领域的拓展与加深,更加关注自身跨学科素养的习得与养成,从而更充分地做好担任教师角色的准备,为毕业后顺利地进入教育工作岗位、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澳大利亚,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和职后更新教育更多地抑或更主要地是在教师任职学校进行,也包括专业协会开展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