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京城,荣国府荣禧堂
贾府的衰败是肉眼可见的,不说贾敬出家以后贾珍的花天酒地
在荣国府那深邃繁复的宅邸之中,贾赦被边缘化至东跨院一隅,那处院落紧邻府中的马棚,位置颇为偏僻。身为荣国府正统的爵位继承人,贾赦屈居于此,本应觉颜面扫地,可他似乎浑不在意,依旧沉迷于敛财逐色,与小妾们嬉笑玩乐,全然不顾外界的眼光。
如今,这桩府邸内的秘辛已悄然传遍整个神京,昔日的贾恩侯,那位本该风光无限的贵族,竟因不得贾母欢心,落得个“马棚将军”的诨名,在市井巷陌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贾赦对此似乎浑然不觉,或是早已麻木,依旧按着自己的节奏,在那不起眼的东跨院里,过着他纸醉金迷的日子。
却说那二房之主贾政,虽性情略显迂阔,不通世故之变,但在为官一途上,却清廉自守,不染尘埃。较之长兄贾赦,虽在治家理政之能上略逊一筹,然其名声之隆,却远非贾赦所能及。此皆因贾政秉持正道,明面上行事光明磊落之故也。
且说贾政之发妻王氏,也很争气。早年诞下长子贾珠,此子聪颖好学,堪称贾门之中难得一见的读书种子,深得贾母疼爱,视如掌上明珠。只可惜天妒英才,贾珠早年夭折,令贾母心痛不已。
然王氏福泽深厚,其后又诞下次子,此子更为奇异,生时口中衔玉而出,故取名宝玉。宝玉生得粉雕玉琢,性情温婉,更兼聪慧异常,深得贾母之心,被其视为心头之肉,养在身边,宠爱有加。
正因如此,二房虽未承袭爵位,却因贾政之清廉名声与宝玉之受宠,其权势在贾府中竟隐隐有超越大房之势。这世事无常,真乃造化弄人也。
这荣禧堂目前正是由二房一家居住
就算贾赦反抗过好几次,但是如今的贾赦哪有和贾老太君扳手腕的能力,被镇压几次以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弘治二年,荣国府二房长孙贾珠病故,留下了李纨和仅仅五岁的遗腹子贾兰,弘治二年末,年节初,大房的贾琏在王家的指引下娶了王夫人的内侄女王熙凤。
弘治三年中,贾家烟亲,原康武十四年探花林如海,受弘治帝皇命,由兰台寺御史大夫升为江南巡盐御史,一家老小去了扬州。
故而贾府中的定海神针老太太贾母现在对贾宝玉的宠爱,已经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几乎要把贾府能够拿出来的都给他。
唯一与原著有区别的是,宁国府现世袭三等将军贾珍之子贾蓉并没有娶到工部营缮郎秦业的养女、原太子外室女秦可卿
而是娶了个不知名的地方三品文官家的嫡女
为安抚勋贵一脉
自弘治帝登基之后对于勋贵一脉赐下了诸多赏赐
这让荣禧堂更加的不负荣禧之名
因而几年过去,贾母史老太君非但不见显老,反而看起来容光焕发,愈发富态。
贾母每日与孙儿孙女顽笑热闹,穿绫罗宫缎,吃珍馐佳肴,自在胜神仙。
只是那眉眼间的忧愁,总是一闪而过
作为当家主母
贾政之妻王氏自然知道贾母在担心什么
自数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之后,贾家便日渐式微,昔日辉煌不再。老国公爷仙逝之后,长子虽承袭了一等将军之爵,却仿佛失了魂魄,即便是从那幽暗的圈禁岁月中挣脱而出,人也已大不如前,形同虚设。至于二子,更是与仕途无缘,难担家族重任。
而宁府那边,敬老爷竟也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成为了一名云游四方的道士。其子贾珍,勉强袭得三等将军之位,却愈发放纵不羁,行事愈发孟浪无状,全然不顾家族颜面与未来。
如此种种,皆预示着贾家这艘昔日巨轮,正缓缓驶向没落的深渊,令人不禁唏嘘不已。
在贾府的深宅大院中,孙子辈中最为贾母所疼爱的,莫过于贾珠。他不仅是二房的长孙,更是贾府子孙中那颗最为璀璨的星辰,承载着家族未来的无限希望与憧憬。年仅十四,贾珠便已踏入仕途学问之门,那份聪慧与勤勉,深得贾母之心,仿佛是他命中注定要为贾府带来荣耀与复兴。
试想,若无命运弄人,贾家人都坚定的认为贾珠定能在科举之路上高歌猛进,一举夺魁,于贾府日渐式微之际,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让贾家的门楣再次熠熠生辉,光宗耀祖,成就一番不朽基业。然而,世事无常,命运似乎总爱与人玩笑,这位被寄予厚望的青年才俊,竟在未满二十岁的青春年华里,因病溘然长逝,留下了孤苦无依的妻子李纨与尚且年幼遗腹子贾兰,空留一段未竟的壮志与无尽的哀思。
贾珠的骤然离世,对贾府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打击沉重而深远。它不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更是贾府未来希望的破灭,让整个家族笼罩在一片难以言喻的阴霾之下。
贾元春,这位生于新春正月之初的荣国府嫡长女,因生辰独特,被赋予了“元春”之名,寓意着家族新生之春的希望。然而,她的入宫之路,却布满了荆棘与挑战。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迫使这位金枝玉叶的国公府嫡长女踏上了深宫的红墙绿瓦之间,以一介女史的身份,默默承载着家族的荣辱兴衰。
此举非但未能为贾家赢得荣耀,反倒成了京城内外茶余饭后的谈资,让昔日显赫一时的荣国府成了众人眼中的笑柄。
这一连串的变故,如寒风中的利刃,深深刺痛了贾母那颗历经沧桑的心。昔日的欢笑与荣耀,似乎一夜之间化为泡影。在这样的绝望与期盼交织中,贾宝玉,这位自幼便承载着家族另一份厚望的少年,悄然接替了早逝的兄长贾珠的位置,成为了贾母心中那抹不灭的希望之光。
这日荣禧堂本是欢乐的氛围
直到贾政回来匆忙的闯入,连礼数都顾不得了,大声叫道:
“老祖宗大喜!”
不待贾母发问,贾政就将今日朝堂上的事情说了出来
勋贵一脉的李虎如今需要回京述职,还兼了两江总督的位置,提督江南大营,要知道,贾家的烟亲可就在江南!
贾母闻言皱了皱眉,迫切的追问道
“当真?!”
“这是内阁的行文令,您看。”
“好好好!”
“政儿,记得让人备份厚礼,然后到时候你亲自前去贺喜!”
……
接到朝廷的旨意已是四月中旬,刘弘变卖了自己在辽东这些年所获的营生庄子,告别了军中同僚,先李虎一步离开了宁远城返回京城。
刘弘带着自己的亲兵一百五十余人出了宁远城,驻马回头看了眼身后的宁远城,感觉大汉如果不认真对待女真,不正视其崛起,辽东的局势会像原时空明末一样糜烂,到时候宁远城处于兵锋之下,李虎又被调离,一旦有变,局势堪忧。
唯一的好处是,派来辽东的新任总督怎么说也会是皇帝舅舅的人,这让刘弘的心情好了许多。
于是也不多犹豫,一群人打马向南入关往神京而去!
五月的天,正是春末夏初,空气清新,舒适宜人。
因为需要先去兵部报备,刘弘打发了亲兵先往养心殿报信顺带将从辽东带回的礼物先行送到皇帝和皇后以及太上皇那里去,然后自己则带着其余人等往兵部衙门而去。
刘弘在兵部大堂见到了当今的兵部尚书孔令,公式一样的交谈,随后又聊了些对于辽东局势的话题后就匆匆结束了,兵部尚书虽然是文官集团的人,但是并没有为难刘弘,除了他是天家血脉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官集团也不是都傻子,那是兵部!
就算上也是上的对武事了若执掌的大佬!
养心殿偏殿
弘治帝一边喝着茶,一边等待着刘弘的到来
很快门外就传来许多走路的声音,还没等弘治帝抬头,刘弘就大马金刀的冲了进来,立马下跪道
“臣,辽东卫副指挥使刘弘,见过陛下!”
看着眼前英姿勃发的青年,弘治帝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亲姐姐,如若不是当初姐夫拼死护住自己一家,可能也没有如今的弘治皇帝了。
将手中的折子放下,弘治帝亲自把刘弘扶了起来,语气还有几分嗔怪
“臭小子!从哪里学来的文绉绉的这套?你不是最讨厌这些繁文缛节了吗?”
听见弘治帝关爱的话溢于言表,刘弘有些害羞的挠了挠头
“嘿嘿!舅舅,以前是平儿顽劣,如今我也有十七八的年纪了,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任性妄为了。”
看着眼前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刘弘,弘治帝心里也是十分满意,抬手捶了捶他的肩膀
“嗯,不错,是比去辽东之前稳重了许多,以后不许和舅舅那么客气,生分!要是让你舅母知道了,你小子,懂?”
听见弘治皇帝的威胁,刘弘小鸡啄米一样的疯狂点头
还不待弘治帝问话,刘弘就将早就准备好的折子递给了弘治帝
“这是?”
“好东西!舅舅请看!”
看着眼前献宝一样的孩子,弘治帝下意识地打开折子就看了起来,没几分钟就猛的一抬头
“折中之事可为真?”
闻言刘弘拱了拱手说道
“舅舅放心,我已经安排了我伯父驻守,又将我部精锐和辽东卫三营精锐留守原地,如今只待开采出来,献于舅舅充盈国库!”
看着眼前的少年,想着他一次又一次的给自己带来的惊喜,弘治皇帝高兴的马上吩咐下去让御膳房今晚在凤藻宫摆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