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第一声时,王鑫就醒了。他睁开眼,茅草屋顶的缝隙间透出几颗残星,像撒落的碎米粒。初春的寒气从土墙的裂缝中钻进来,在屋内结成一层薄霜。他轻轻呼出一口气,看着白雾在黑暗中升腾消散。
王鑫小心翼翼地掀开补丁摞补丁的棉被,生怕惊醒熟睡的家人。他的动作轻得像山间拂过草尖的风,这是多年生活在逼仄空间里养成的习惯。
“咯吱——“老旧的木床板还是发出一声轻响。王鑫屏住呼吸,直到确认没吵醒小妹才继续穿衣。那件粗布短衫是父亲去年穿剩下的,袖口磨得发亮,肩膀处打着厚厚的补丁。他系上草绳腰带时,指尖触到腰间一道疤痕——那是去年冬天砍柴时不小心划伤的,当时流了很多血,母亲用灶灰给他止了血。
“土炕那头传来妹妹王凤含混不清的梦呓。小姑娘蜷缩在破棉被里,小脸睡得红扑扑的,一只手还紧紧攥着母亲给她缝的布偶。那是用旧衣服碎片拼成的,虽然粗糙,却是王凤最珍视的宝贝。
王鑫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帮妹妹掖了掖被角。借着微弱的晨光,他看见王凤嘴角挂着浅浅的笑,不知梦见了什么好事。他忍不住伸手想抚平她额前翘起的一缕头发,又在半空停住,怕惊醒她。
“轻些,别吵醒你妹。“灶台边传来母亲刻意压低的声音。韩巧云正往灶膛里添柴,火光映着她过早衰老的脸庞。才三十出头的年纪,眼角已经有了深深的皱纹,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
王鑫蹲下身,接过母亲手中的柴火:“我来吧,娘。“他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不容拒绝的坚定。灶膛里的火苗跳跃着,照亮了他清瘦的脸庞。十六岁的少年,眉眼间已有了超出年龄的沉稳。
“水缸见底了,我去挑水。“王鑫说着站起身,却被母亲一把拉住。
“先喝口热水。“韩巧云从灶上端下一只缺了口的粗陶碗,里面是昨晚剩下的野菜汤,她又添了些热水进去,“天还冷着呢。“
王鑫接过碗,热气氤氲中,他看见母亲手上新添的冻疮。那双手曾经也很美,村里人都说韩家姑娘的手巧,绣的花能引来真蝴蝶。如今却布满了茧子和裂口,记录着二十年来操劳的痕迹。
屋外传来有节奏的劈柴声。王鑫透过窗纸上的破洞望去,父亲王家柱正在院子里劈柴。月光下,父亲佝偻的背影显得格外单薄,但每一次抡起斧头时,隆起的肩肌都在单薄的衣衫下鼓起。那件衣服已经洗得发白,袖口处开了线,随着动作飘荡着,像两面投降的白旗。
王鑫喝完热汤,推门走进院子。清晨的寒气扑面而来,他不由得打了个哆嗦。院子里结了一层薄霜,踩上去发出细微的碎裂声。
“爹,我来吧。“王鑫走到父亲身边,伸手去接斧头。
王家柱摇摇头,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流下:“不用,就剩这几根了。“他指了指墙角堆得整整齐齐的木柴,“今天要犁东边那块坡地,得多备些柴火给你娘做饭用。“
正说着,大哥王壮挑着水从井边回来。扁担在他宽阔的肩膀上吱呀作响,两只木桶里装满了清水,随着步伐晃荡,溅出的水珠在晨光中闪烁着微光。王壮的背影比父亲还要魁梧,才十八岁就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壮劳力。
“二鑫,把镰刀磨利索些。“王壮放下水桶,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昨天我看地头的杂草又长出来了。“
王鑫点点头,走向墙角取镰刀。这把镰刀是祖父留下的,木柄被几代人的手掌磨得油亮,刀刃处有一道细小的缺口,那是去年收割时碰到石头留下的。尽管如此,这仍是家里最值钱的几件农具之一。他蹲在磨刀石前,舀了一瓢井水淋在上面,金属与石头摩擦的声音在清晨格外清晰。
“咯咯咯——“窝里的芦花鸡被这声音惊动,不安地扑腾着翅膀。王鑫停下动作,从口袋里摸出几粒昨晚偷偷留下的玉米粒撒过去。那只最肥的母鸡立刻冲过来,其他几只也跟着争抢起来。
“哥!“王凤揉着眼睛从屋里跑出来,乱蓬蓬的头发上还粘着几根草屑。她光着脚丫踩在霜地上,却似乎感觉不到冷,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王鑫身边,“今天粥稠不稠?“
韩巧云从灶间探出头来:“馋猫,先去把鸭蛋捡了再问吃的。“
王凤欢呼一声,转身就往鸡窝跑,差点撞上扛着犁头进来的王家柱。父亲敏捷地侧身避开,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慢点,丫头。“
早饭时,一家五口围坐在那张用了十几年的木桌旁。桌面的漆早已斑驳脱落,边缘处被磨得光滑圆润。韩巧云端上热气腾腾的粟米粥,里面掺着昨天采的野菜。粥不算稠,但比前些日子好多了——至少能看见米粒了。
王鑫默默地把最稠的粥舀给父亲和大哥,自己碗里飘着几片野菜叶。王凤眼尖,立刻把自己的碗推过来:“哥,你吃我的。“
“你正长身体呢。“王鑫把碗推回去,却见妹妹固执地不肯收回。最后他只好妥协,接过碗喝了一口,又把碗还给她。
王凤突然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哥,给你看个好东西。“她从口袋里摸出半个煮熟的鸭蛋黄,趁父母不注意,飞快地拨进王鑫碗里。
王鑫用筷子轻轻敲了敲她的手背:“哪来的?“
“昨天张大娘家给的,“王凤压低声音,“我偷偷留了一半...“
“吃饭时别嘀嘀咕咕的。“王家柱突然开口,但语气并不严厉。他啜了一口粥,抬头看了看全家人,“听说了吗?浮玉山脉那边又见着仙人了。“
王壮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真的?老李头亲眼看见的?“
“嗯,昨天赶集回来说的。“王家柱点点头,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碗沿,“说是一道白光从瑶山那边飞过去,眨眼就不见了。村里几个后生商量着要去找仙缘呢。“
王壮放下碗,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爹,要是能拜仙师学法术,咱家就不用...“
“吃饭。“韩巧云突然打断,往每人碗里夹了块咸菜。她的动作很急,筷子碰到碗边发出清脆的声响。王鑫注意到母亲的手在微微发抖——三年前那场饥荒时,村里有三个孩子被自称仙师的人带走,说是去修仙,结果再没回来。其中一个就是韩巧云表姐家的儿子。
饭桌上的气氛突然变得沉闷起来。王壮低下头,扒饭的声音格外响。王凤不安地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后把目光投向王鑫,眼中满是困惑。
王鑫轻轻摇头示意她别问,默默地把那块珍贵的鸭蛋黄分成五份,给每人碗里都放了一点。父亲看着碗里的蛋黄,喉结滚动了几下,最终什么也没说。
饭后,王鑫跟着父兄下地。春耕时节的泥土还带着刺骨的寒气,他赤脚踩在田垄上,脚掌被碎石和草根硌得生疼。远处梯田里,其他农户的身影像蚂蚁般散布在山坡上。三层沟的地势像它的名字一样,三条贫瘠的山沟夹着几块勉强能耕种的土地,王家村就窝在最里层。
王鑫弯着腰拔草时,忽然听见田埂上有人喊他。抬头一看,是大伯家的堂兄王东正挎着个包袱走来。王东在镇上染坊做工,身上穿着绸缎衣裳,在阳光下泛着不自然的青光——那是染坏了的次品布,染坊主允许工人们拿回家自己穿。
“二鑫!“王东走近了,脸上带着几分刻意的热情,“忙着呢?“
王家柱放下犁头,在裤腿上擦了擦手:“他大伯让你来的?“
王东点点头,目光扫过王鑫磨出血泡的手掌:“染坊缺个晒布的短工,管吃住,一月三钱银子。“他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就是...得签三年活契。“
一阵风吹过,田里的杂草沙沙作响。王鑫看见父亲的手紧紧攥住了犁把,指节发白。昨晚他听见父母在里屋低声交谈,母亲压抑的啜泣声透过薄薄的土墙传来——小妹到了说亲的年纪,家里却连件像样的嫁衣都置办不起。大哥王壮相中了隔壁村的姑娘,对方家里要五两银子的聘礼...
“我去。“王鑫听见自己说。声音平静得让他自己都感到陌生。他弯腰抓起一把泥土,三层沟特有的红土从指缝间漏下,像在无声地倒计时。
傍晚收工时,西边的天空染上了一层橘红色。王鑫蹲在溪边搓洗脚上的泥,冰凉的溪水让他打了个寒战。几只麻雀正在不远处饮水,被他惊得扑棱棱飞起。
忽然,一道青影掠过水面——是只羽毛鲜艳的小鸟,右翅沾着血,正扑腾着往芦苇丛里钻。那鸟的羽毛呈现出罕见的青蓝色,在夕阳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不像王鑫见过的任何山鸟。
“别怕。“王鑫从怀里摸出半块早上没舍得吃完的饼子,揉碎了撒在岸边。小鸟警惕地歪头看他,眼睛像两颗黑珍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它终于蹦跳着过来啄食时,王鑫迅速用衣襟裹住它,小心地从翅膀上拔出一根棘刺。
小鸟在他掌心发抖,羽毛散发出一种奇异的清香,不像寻常山雀的腥味。王鑫用唾沫涂了把止血的草药——这是跟村里老郎中学的土方子,然后把它藏在堆放草料的窝棚里:“明天再来看你。“
晚饭异常丰盛,韩巧云杀了只下蛋少的母鸡。油灯下,王凤把舍不得吃的鸡腿夹到他碗里,眼泪却吧嗒吧嗒掉进汤里。王壮闷头扒饭,突然起身摔门出去——去年镇上的粮商就是用活契骗走了他相好的姑娘,说是去做工,结果被卖到了远方。
“你哥心里不好受。“韩巧云轻声说,手在围裙上无意识地擦着,尽管那里并没有水渍。
王鑫点点头,默默地把鸡腿又夹回妹妹碗里。王凤刚要推辞,就被父亲一个眼神制止了。全家人在沉默中吃完了这顿送行饭,只有筷子碰碗的声音在屋内回荡。
夜里,王鑫躺在干草铺上数屋顶漏进来的星星。月光透过茅草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听见隔壁传来母亲压抑的啜泣声,父亲低沉的安慰,还有大哥在院子里踱步的脚步声。
门吱呀一声轻响,韩巧云悄悄走了进来。她手里拿着一双新纳的布鞋,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在月光下清晰可见。
“娘...“王鑫坐起身,喉咙突然发紧。
“试试合不合脚。“韩巧云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决。王鑫接过鞋子,摸到鞋垫里似乎藏着什么东西,但母亲按住他的手摇了摇头。
“在外头...“韩巧云哽住了,伸手摩挲他额角的疤痕——那是七岁时为捡妹妹掉下山崖的风筝摔的,当时流了很多血,她以为要失去这个儿子了。月光下,王鑫看见母亲眼里闪着泪光,但她很快别过脸去,“睡吧,明天还要赶路。“
母亲走后,王鑫借着月光检查那双鞋。鞋垫里缝着一张泛黄的纸符,上面画着复杂的红色纹路——那是韩巧云出嫁时,山里一个游方道人给的避邪符,她珍藏了十几年。
启明星刚亮,王东就来敲门了。王鑫穿好母亲给的新鞋,轻轻推开里屋的门。王凤蜷缩在床上,怀里紧紧抱着那个破旧的布偶,脸上还挂着泪痕。他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把昨天在溪边捡到的一块漂亮鹅卵石放在妹妹枕边。
院门口,父亲和大哥已经等在那里。王家柱递给王鑫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两个煮熟的鸡蛋和一块腊肉——这在平常是过年才能吃上的好东西。王壮则塞给他一把小刀,刀柄上刻着粗糙的纹路。
“防身用。“大哥的声音沙哑,眼睛红红的,显然一夜没睡。
王鑫最后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十六年的家:低矮的茅草屋,歪斜的篱笆,母亲精心打理的菜畦,还有那棵父亲在他出生时种下的枣树。炊烟正从烟囱里升起,在晨光中像一根连接着他与家的脐带。
村口老槐树下,里正捧着册子等他们画押。王东递来的契纸上已经摁着几个红手印,墨迹未干处写着“生死各安天命“六个刺目的大字。王鑫咬破手指按印时,听见树梢有鸟鸣声,抬头看见一抹青色掠过朝霞——是昨天那只小鸟,它站在最高的枝头,似乎在目送他离去。
他不知道,那只青鸟的眼中闪过一丝人性化的悲伤;更不知道,母亲塞在他鞋垫里的黄纸符上,红色纹路在无人察觉时微微亮了一下。
晨雾渐渐吞没了王家村的轮廓。王鑫攥紧包袱,布鞋踩上通往镇子的官道,第一缕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柄出鞘的剑,指向未知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