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中国文学史(国学大师·经典必读)
- 钱基博
- 2字
- 2025-05-21 12:15:33
绪论
一、文学
治文学史,不可不知何谓文学,而欲知何谓文学,不可不先知何谓文。请先述文之涵义。
文之含义有三:(甲)复杂 非单调之谓复杂。《易·系辞传》曰:“物相杂故曰文。”《说文·文部》:“文,错画,象交文。”是也。(乙)组织有条理之谓组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纩组文之物”,注:“绘画之事,青与赤谓之文。”《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是也。(丙)美丽 适娱悦之谓美丽。《释名·释言语》:“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是也。综合而言:所谓文者,盖复杂而有组织,美丽而适娱悦者也。复杂,乃言之有物。组织,斯言之有序。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美丽为文之止境焉。
文之涵义既明,乃可与论文学。
文学之定义亦不一:(甲)狭义的文学 专指“美的文学”而言。所谓美的文学者,论内容,则情感丰富,而不必合义理,论形式,则音韵铿锵,而或出于整比,可以被弦诵,可以动欣赏。梁昭明太子序《文选》:“譬诸陶匏为入耳之娱,黼黻为悦耳之玩”者也。“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夫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名曰文选云耳”。所谓“篇什”者《诗》雅颂十篇为一什,后世因称诗卷曰篇什,由萧序上文观之,则赋耳,诗耳,骚耳,颂赞耳,箴铭耳,哀诔耳,皆韵文也。然则经姬公之籍,孔父之书非文学也,子老庄之作,管孟之流非文学也,史记事之文,系年之书非文学也,惟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沉思”,“义归翰藻”,与夫诗赋骚颂之篇什者,方得与于斯文之选耳。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以“扬榷前言,抵掌多识者谓之笔;咏叹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又云:“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摇会,情灵摇荡。”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有韵者文也。”持此以衡,虽唐宋韩、柳、欧、苏、曾、王八家之文,亦不得以厕于文学之林,以事虽出于沉思,而义不归乎翰藻,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者也。夫文学限于韵文,此义盖有由来,然而非其朔也。大抵六朝以前,所谓“文学”者,“著述之总称”,所包者广。六朝以下,则“文学”者,“有韵之殊名”,立界也严。其大较然也。然吾人傥必持狭义以绳文学,则所谓文学者,殆韵文之专利品耳。傥求文学之平民化,则不得不舍狭义而取广义。(乙)广义的文学“文学”二字,始见《论语》,子曰:“博学于文。”“文”指《诗》、《书》、六艺而言,不限于韵文也。孔门四科,文学子游、子夏,不闻游、夏能韵文也。《韩非子·五蠹篇》力攻文学而指斥及藏管、商、孙、吴之书者,管商之书,法家言也,孙吴之书,兵家言也,而亦谓之文学。汉司马迁《史记·自序》曰:“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举凡律令、军法、章程、礼仪,皆归于文学。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凡六略:六艺百三家,诸子百八十九家,诗赋百六家,兵书五十三家,数术百九十家,方技三十六家,皆入焉。傥以狭义的文学绳之,六略之中,堪入艺文者,惟诗赋百六家耳,其六艺百三家,则萧序所谓“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也,至《国语》、《国策》与夫《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之并隶入春秋家者,则萧序所谓“记事之史,系年之书”也。诸子、兵书、方技、术数之属,则萧序所谓“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者也。然则“文学”者,述作之总称,用以会通众心,互纳群想,而表诸文章,兼发智情,其中有偏于发智者,如论辩、序跋、传记等是也。有偏于抒情者,如诗歌、戏曲、小说等是也。大抵知在启悟,情主感兴。《易》、《老》阐道而文间韵语,《左》、《史》记事而辞多诡诞,此发知之文而以感兴之体为之者也。后世诗人好质言道德,明议是非,作俑于唐之昌黎,极盛于宋之江西,忘比兴之恉,失讽谕之义,则又以主情之文而为发知之用矣。譬如舟焉,智是其柁,情为帆棹,智标理悟,情通和乐,得乎人心之同然者也。
文学与哲学、科学不同:
哲学解释自然 乃从自然之全体观察,复努力以求解释之。
科学实验自然 乃为自然之部分的观察,以求实验而证明之。
文学描写自然 科学家实验自然之时,必离我于自然,即以我为实验者之谓也。文学家描写自然之时,必融我入自然,即我与自然为一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