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的早年经历与科举之路

出身与启蒙

1853年7月1日,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闻名遐迩的张謇。张謇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来被尊称为“四先生”。

张謇的家庭虽非名门望族,但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他4岁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识读《千字文》。张謇天资聪慧,5岁时就能流利背诵《千字文》,父亲见此,便让他跟随三位兄长进入邻塾,师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

然而,张家祖上三代无人获得过功名,属于“冷籍”。在当时科举规定下,“冷籍不得入试”,这为张謇的求学之路增添了不少阻碍。12岁时,父亲为了让他能更好地接受教育,自辟家塾,延请老家西亭镇宋效祁先生教授他和两个兄弟。14岁时,宋效祁先生病故,父亲又命张謇前往西亭,跟随宋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并在其家食宿。

尽管求学之路充满坎坷,但张謇从未放弃。在早期的启蒙教育中,他勤奋刻苦,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极高的天赋。

坎坷的科举之路

15岁时,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在老师宋琛的安排下,结识了如皋县的张家,冒充其家子嗣报名获得学籍。16岁那年,考秀才需要廪生具结,证明考生身家清白、无冒名顶替才能应试。然而,廪生因张謇出身是通州还是海门籍贯不明,加之他是农民家庭,非名门子弟,两地推诿,不肯具结“补廪”,使得他无法参加科举考试。

在宋琛的再次安排下,张謇冒用如皋县人丰利大户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过县、州、院三试,他脱颖而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并于次年在如皋考中秀才。本以为科举之路就此顺遂,没想到这却成了他噩梦的开端。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张謇每两年就前往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皆未中第。而如皋县张家也开始以冒名一事要挟他,不断索要钱物。张謇为了维持科举资格,只能一次次满足他们的要求。但张家得寸进尺,最后竟将他告上公堂,称“张育才忤逆不孝”,还将他软禁在学宫居仁斋里,要革去他的秀才功名,甚至下狱问罪。这场诉讼持续数年,让张謇狼狈不堪,家庭也因此陷入困顿。

尽管遭遇如此困境,张謇依然没有放弃科举之路。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前往南京投奔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他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成为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在此期间,他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对张謇不遗余力地提携。

1884年,张謇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1885年,他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

然而,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喜讯传到家乡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但张謇并未被这些挫折打倒,依然在科举之路上苦苦追寻,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高中状元

1894年,甲午年,因慈禧六十寿辰特设恩科会试。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列强环伺,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国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科举考试成为众多学子改变命运、为国效力的途径。

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在会试中,他取得了一等第十一名的成绩。翁同龢对他极为赏识,将他改为第十名。到了4月殿试时,翁同龢提携之心急切,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的而取中会元。原来,张謇此前多次参加会试都遭遇了类似的乌龙,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将无锡孙叔和的试卷误认,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又将武进刘可毅的试卷误认,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此次殿试,翁同龢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就这样,41岁的张謇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高中状元的张謇,心中百感交集。多年的寒窗苦读、科举路上的无数挫折,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喜悦与感慨。他深知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渴望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从此,他踏上了一条新的征程,开始了以状元身份践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理念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