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政府总共十三个州:幽州、并州、凉州、司隶、冀州、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益州、扬州、胶州。
行政方面:中央与地方,中央里面就是三公、九卿、尚书台,其中三公和九卿是解决门面问题的官员没有实际的权力,尚书台就是皇帝的办公秘书,代皇帝起草文件、施发号令;地方就是刺史(牧)、郡守(相)、县令(长)
军队:中央军和地方郡的部队还有边防军
其中中央军又分为北军和南军,北军大概5000人分别由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各统千人;南军负责宫廷禁卫,由光禄勋统领,下属虎贲、羽林等郎官,兵力约2000人;还有就是城门校尉守卫洛阳十二城门。执金吾巡逻京城。
地方军:郡国兵,由太守和都尉统领,平时治安战时出征。
边防军:东汉主要是对抗凉州的羌、并州和幽州的鲜卑、乌桓所设置军队。大家熟悉的董卓和公孙瓒、马腾、边章就是边防军。
军队的统帅的核心就是三级制:将军、中郎将、校尉。
行政的核心三级制:刺史、郡守(相)、县令(长)
这些都是台面上的权力分配,真正波澜都在台面之下,我们慢慢会深入
洛阳朝廷把全国划分成十三个州,派刺史去监督,相当于刺史代表的皇帝,初始还没有州牧。面对朝廷衰落的这种局面,各州的地方官跟幽州都差不多开始私设武装了,又加上黄巾起义,地方郡守那三五千兵根本无法抵挡。自己兄弟刘焉给朝廷了一个夹带私货的建议,就是成立州牧,与其放任地方自己设立武装,不如朝廷直接扩大刺史的权力,搞一个州牧去成立朝廷可以直接管辖的武装。这个建议朝廷还是部分接纳了,第一批派了几个情况比较严重的州比如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璋、徐州牧陶谦、豫州牧黄琬。
封建社会,所有的既得利益都要落到土地、矿产和人口上去,所以台面上的大大小小的人物整天在争争吵吵、你死我活,实际上都是为了台面下边的那些利益,没有几个人是真正为了朝廷。这些人物的奋斗结果就形成了地方上的豪强大族所控制的生产单元。比如农业里的田庄、手工业的原料的盐铁矿,还有就是士族对知识和思想的控制。
不管是谁来统治社会都绕不开这些实际的掌控者,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弱点就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不发达限制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不会特别大,但就是这种大大小小的经济块填充了皇帝与普通人之间的缝隙,他们向上可面皇帝,向下管理大众,导致皇权对它又爱又恨。整个中国的封建史,其实就是皇帝和地方豪强的博弈史。
东汉的这些块状经政体大致有:
扶风马氏:从马援到马皇后,后转经学的马融,汉末马腾、马超、马岱;
扶风窦氏:从刘秀期窦融归汉,封凉州牧、曾孙汉章帝的皇后和大将军窦宪;
弘农杨氏:东汉安帝时期有着关西孔夫子的杨震(太尉)和他的后代杨秉(太尉)、杨赐(太尉)、杨彪(太尉)、杨修;
汝南袁氏:从汉明帝刘庄始一代袁安(司徒)、二代袁敞(司空)、三代袁汤(太尉)、四代袁逢(司空)袁隗(太傅)、五代汉末袁绍袁术;
颍川郭氏:汉章帝时期的郭躬(廷尉)、二代郭镇(廷尉)、三代郭禧(太尉)、四代郭鸿(司隶校尉)、五代郭嘉;
颍川韩氏:韩棱(司空)、韩辅(赵相)、韩演(司徒)、韩馥(冀州牧)
颍川荀氏:荀淑八子、东汉末期的荀彧;
清河崔氏:师从郑玄的崔琰是冀州士族的核心人物,先支持袁绍后转曹操;
太原王氏:王允(司徒)、到了魏晋变的很繁盛;
下邳陈氏:经学起家后至灵帝时期的陈球(太尉)、陈珪(沛相)、陈登;
等等。
当这些家族面临社会的动荡的时候,各自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最后就决定了他们的沉浮。就拿扶风马氏来说,到了马腾和马超时期,他们决定与曹操对抗到底,最后全族被灭,扶风马氏就剩马腾、马岱少数几个跑去蜀汉。有些家族选择正确,能在历史中名留很长的时间,像司马家族的司马懿后来能为晋朝的建立创下基业。这些豪门士族从东汉末期到唐朝末期是历史的走向的实际掌舵者,大部分人认为是黄巢把他们彻底剿灭了。
王莽时期西汉政权的没落,就是因为这些世家大族的崛起,控制了西汉的土地,于是王莽想通过自己的新政来收回归中央管辖,但遭到了这些人的反对,其中光武帝刘秀就是其中之一,后来王莽失败了。亲身经历者刘秀哪里还敢动这些人的利益,所以东汉政权就是建立在皇权和世家大族的联合之下的政权,这种不稳定的基础导致了东汉政权至汉章帝后就动荡不安。
第一阶段是皇权与外戚之间的拉锯战,内耗特别严重;第二阶段别的世家豪族在不断成长,皇权不但面临外戚的威胁还要面临其它豪族的威胁,所以才有的桓灵二帝的党锢运动;第三个阶段就是穷苦大众活不下去要造反,黄巾起义打掉东汉朝廷的最后一点资本;第四阶段一个边疆军阀董卓就可以一锤定音,把东汉的供桌砸的稀烂,就剩一块'汉骨舍利'--汉献帝;第五个阶段就是后来曹丕把东汉最后的舍利骨也扔了,东汉实体彻底消失在茫茫的历史之中。
再往下一层就是最脆弱的贫苦大众,起初他们中的小部分人可能还拥有一点土地,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小,稍有不慎自己的那点土地就会被豪族兼并,最后流离失所,这些人当中有能力有体力的被豪族士家的庄园收纳成为农奴和兵源,没能力没体力的人只能流浪,等到荒年灾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要被饿死,白骨累累、尸横遍野。东汉末期,桓、灵、少、献就处在这种情况之下。
哪里有尸横,哪里就有起义的市场,张家三兄弟当然要充分地开发,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道”,东汉大地就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