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宴在电影宫旁的五星级酒店举行,水晶吊灯将整个宴会厅映照得金碧辉煌。
香槟塔在中央熠熠生辉,侍者们端着银质托盘穿梭于西装革履的人群中。
陈默刚踏入会场,就被各路片商、记者和电影人团团围住。
“陈!狮门影业想和你谈谈合作!”
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美国制片人挤到最前面,递上烫金名片。
“我们正在筹备一个惊悚的项目,希望你能考虑执导。”
还没等陈默回应,法国MK2的发行总监已经凑了过来。
“陈先生,我们希望买断《不可饶恕》的全欧发行权,价格可以再谈!”
他的英语带着浓重的法国口音,手指间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
陈默礼貌地接过名片,目光却越过人群,寻找着熟悉的面孔。
他看到段奕宏正被一群亚洲记者围着采访,而闫妮则在角落里和一位亚裔女演员热络地交谈。
就在这时,韩三平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旁,手里端着两杯琥珀色的威士忌。
他递过一杯,声音压得很低,“小陈,中影愿意投资你的下一部片子,预算上不封顶。”
他的目光意味深长,“国内的市场,还是得靠我们自己人来做。”
陈默接过酒杯,轻轻点头:“谢谢韩董,我会认真考虑的。”
………
他借故离开,穿过觥筹交错的人群,走向站在角落的贾樟柯。
这位前辈导演正独自品着一杯红酒,目光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
“贾导。”陈默举杯示意。
贾樟柯转过身,眼镜后的眼睛带着笑意:“感觉怎么样?”
“像做梦。”
陈默摇头,手中的奖杯沉甸甸的,“但又特别清醒。”
贾樟柯抿了一口酒:“记住今晚的感觉,但别忘了,明天太阳升起时,你还是得回到宿舍,继续和那些故事画面搏斗。”
陈默笑了:“我知道。感谢。”
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的美国人走了过来。
他穿着剪裁考究的深灰西装,领带上别着一枚小小的金棕榈徽章。
“陈导演?我是焦点影业的詹姆斯·沙姆斯。”
他伸出手,“我们正在寻找有独特视角的新导演。”
贾樟柯微微挑眉,轻声对陈默说。
“焦点是环球旗下的独立厂牌,专门做艺术电影。”
沙姆斯继续道:“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提供全额投资,创作完全自由。”
他从内袋掏出一张名片,“不急着答复,随时联系。”
陈默接过名片,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又一位制片人挤了过来。
“陈先生!我是索尼经典的大卫·芬奇,我们刚买了你的电影北美版权,希望下一部能直接合作!”
陈默望着手中的两座奖杯;金摄影机奖和最佳导演银熊奖,在灯光下闪烁着不同的光芒。
一个代表着创新,一个代表着认可。
他想起拍摄《不可饶恕》时那个漏风的仓库,想起为了胶卷受潮的焦灼,想起段奕宏在零下拍戏时冻得发紫的嘴唇。
而现在,好莱坞最顶尖的独立制片公司正争相向他抛出橄榄枝。
“谢谢经典影业厚爱。”
陈默终于开口,声音平静而坚定,“我需要一些时间考虑。电影不是快消品,我得找到下一个值得讲的故事。”
沙姆斯露出欣赏的笑容:“明智的回答。艺术需要沉淀。”
………
晚宴进行到深夜,陈默婉拒了所有派对邀请,独自回到酒店房间。
柏林夜景灯火通明,电视塔的红色信号灯在夜空中规律地闪烁。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运城老家的电话。
响了三声后,父亲熟悉的声音传来:“儿子?这么晚了还没休息?”
陈默望着窗外的星光,“爸,我拿到两个奖。”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是父亲压抑的兴奋。
“好,很好。你妈包了饺子,就等你回来。”
挂掉电话,陈默将两座奖杯并排放在床头柜上。
金摄影机奖杯造型是一台老式摄影机,银熊奖杯则是一只昂首挺胸的小熊。
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像两个守护者,见证着一个年轻导演职业生涯的真正开始。
陈默知道,从明天起,会有更多合约、更多机会、更多诱惑。
………
柏林电影节闭幕第二天,酒店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刘主任盯着桌上摊开的全球地图,手指在几个区域间来回划动。
“美洲300美金万给索尼经典,欧洲230美金万打包给MK2,亚洲其他地区40万美金。还没上映啊,就780万美金到手了。投资才500万,这比抢劫还厉害!”
他的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手中的计算器发出清脆的“归零”声。
“老刘,你这嘴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发行部主任王建军调侃道,顺手递过一份刚打印出来的合约。
“刚收到的消息,韩国CJ娱乐愿意联合发型,承担整个韩国地区的宣传费用。”
刘主任接过文件,眼镜片上反射着密密麻麻的数字:“日本东宝那边怎么说?”
“他们要求独家买断放映权,开价200万美元。”
王建军突然抬高的声音,“比最初报价又涨了100万。”
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宣传科的小张气喘吁吁地跑进来。
“主任!中影来电话了!韩三平亲自打的!”
刘主任的笑容僵在脸上。他慢悠悠地摘下眼镜擦了擦。
“就说我在开会。”
转头对王建军使了个眼色,“去把合约锁进保险箱。”
……
中影集团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杨董和韩三平盯着投影幕布上的数据报表,杨董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
780万美元这个数字在白色幕布上显得格外刺眼。
“西影这次真是捡到宝了。”发行部经理小心翼翼地开口。
“听说那孩子当初拿着剧本跑来了中影,最后都没敢投。”
“500万。”杨董突然打断他。
“一个学生作品,中戏的在校生。”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楼下长安街的车水马龙。
“三平,去年我们投给新片多少钱?”
“三千万。”
玻璃窗上倒映出杨董苦笑的脸。
“老吴这次赌对了。”
他转身抓起西装外套,“三平,你好好查查原因,当初这本子第一时间中戏就推了过来的,我去电影局一趟。”
………
在西影厂的档案室里,吴厂长正小心翼翼地翻出一份泛黄的合同。
那是2001年8月签订的《不可饶恕》投资协议,最后一页陈默的签名还带着学生特有的青涩笔迹。
“当时厂里开会,九个常委五个个反对。”
吴厂长对身旁的年轻科员说,“都说150万投给学生作品是打水漂。”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合同上的公章,“要不是去年厂里刚好有笔闲置资金..…”
科员好奇地问:“厂长,您当时怎么就敢拍板?”
吴厂长眯起眼睛,仿佛又看到那个站在他办公室里的瘦高个学生。
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旧书包,里面装着用学校信纸手写的剧本。
“那小子说了一句话。”
刘主任把合同锁回保险柜,“他说'罪数不是用来被原谅的'。”
………
当晚,柏林的酒店里,陈默正在听着主任的叨叨。
窗外飘着细雨,电视里CNN正在报道柏林电影节的后续影响。
“小子,你现在可是香饽饽了。”
刘主任的声音透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国内、日韩、甚至欧美,全都盯着你的下一部作品。”
陈默望着床头柜上的奖杯:“嘿,赚钱了嘛。我想先回学校把学业完成。”
刘主任突然提高音量,“这才像话!别学那些人有点成绩就飘。”
又压低声音,“不过韩三平找过你了吧?”
“嗯,回国之前聊了聊。”
“记住,不管中影开什么条件,西影永远给你留着位置。”刘主任顿了顿。
“对了,你父母那边......”
“谢谢主任关心。”
陈默的声音柔和下来,“我爸说等国内上映了,要请全公司人看电影。”
陈默打开笔记本电脑,收件箱里躺着三十多封未读邮件。
好莱坞制片人、欧洲电影节选片人、国内影视公司。
他轻轻合上电脑,从行李箱底层翻出那本已经卷边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鲨鱼》,这是他刚重生回来时写的第一个剧本。
………
2002年2月,第52届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刚刚揭晓,消息如同春风般迅速吹遍全球。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毫无悬念地成为焦点。
但令人意外的是,来自中国的年轻导演陈默和他的处女作《不可饶恕》同样引发了巨大轰动。
这位年仅20岁的中戏大二学生,不仅成为柏林电影节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得主,更是收获双奖。
陈默,这个名字一夜之间登上了各国娱乐媒体的头条。
………
“陈默是我们中戏编导系2000级的学生!”
中戏的校园广播里,系主任郑教授的声音激动得有些颤抖。
消息传来的当天,整个校园沸腾了。学校们自发地在教学楼和校门前挂起了横幅。
“祝贺陈默同学荣获双奖,柏林最佳导演奖和金摄影机奖。”
食堂的电视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德国电视台的报道画面,每当陈默那张略显青涩的面孔出现在镜头前,都会引发一阵欢呼。
“我就说嘛,咱们中戏也能培养正统导演的!”
编导系的李教授在教师休息室里得意地说。
“姜文那种半路出家的,怎么能跟我们科班出身的比?”
他的话引来一阵附和的笑声。
………
最兴奋的要数编导系的同学们,陈默的室友张浩举着啤酒瓶,在宿舍里手舞足蹈。
“你们知道吗?去年冬天,这家伙天天窝在宿舍剪片子,我还嫌他吵来着!”众人哄堂大笑。
和中戏的欢天喜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隔壁北京电影学院的沉寂。
北电的校园论坛上,一条匿名帖子被顶到了最前面。
“中戏出了个在校生,柏林最佳导演,咱们呢?”
下面的评论五花八门,有人酸溜溜地说“不过是运气好”。
也有人客观地分析“确实给咱们敲响了警钟”。
表演系的教室里,几个学生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听说中戏那边已经开始筹备庆功宴了。”一个女生撇撇嘴。
戴着棒球帽的男生不以为然。
“有什么了不起的,咱们学校出去的大导演占据半壁江山啊。”
“但那是柏林啊,三大电影节呢!还是学生,了不得啊。”另一个同学叹了口气。
导演系教师办公室里,几位资深教授正在开会。
系主任田教授推了推眼镜。
“这件事值得我们反思。中戏的教学模式确实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在培养支持学生独立拍摄方面。”
………
国内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
《南方周末》用整版篇幅刊登了题为《20岁的电影天才:从中戏宿舍到柏林领奖台》的深度报道。
《新京报》则聚焦于《不可饶恕》的创作过程,揭秘这部低成本学生作品如何打动国际评委。
央视电影频道的《中国电影报道》紧急调整节目单,派记者前往中戏采访。
镜头前,陈默的班主任李老师难掩激动。
“这孩子从入学就与众不同,他的作业总是最有想法的。记得他交的第一个短片作业,就用一个长镜头展现了整个宿舍楼的早晨,那种观察力。”
………
在国际影坛,这个年轻的中国导演同样引发了热议。
法国《电影手册》的评论称。
“陈默的《不可饶恕》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成熟与克制,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个20岁的年轻人之手。”
《好莱坞报道》则评价道。
“这位中国导演用极简的叙事和富有悬疑惊悚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的普世故事。”
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在颁奖典礼后的采访中透露。
“当我们得知导演的年龄时,所有人都震惊了。但作品本身的质量让我们无法忽视这个天才的存在。”
………
当陈默乘坐的航班降落在首都机场时,迎接他的是长枪短炮的媒体和学校派来的欢迎队伍。
这个身材瘦高的年轻人穿着简单的牛仔裤和黑色夹克,面对闪光灯显得有些拘谨。
“陈默同学,获奖后最想做什么?”有记者大声问道。
“嗯。先把落下的课补上吧,”他腼腆地笑了笑。
“上学期还有期末考试,还要补考呢。”
这个回答引发了善意的笑声。
“下部电影还是冲奖吗?有没有计划?”
“不确定,有计划。”周围议论声不断。
“陈导,听说有不少好莱坞公司邀请你拍电影,这是不是真的?”
“嗯,是的;还在考虑中。”
这下周围都不淡定了,看像陈默的眼神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