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类可持续发展挑战

20世纪7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兴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短短几十年间,不同领域的机构组织与研究者们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数百个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定义,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进程。这一方面得益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全球机构和研究者的行动努力,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挑战日益严峻的驱动结果。鉴于此,本部分将详细梳理可持续发展内涵、目标及其挑战。

1.1.1 可持续发展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明确提出的标志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即布伦特兰委员会)在1987年发布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并包括两个重要概念:一是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报告进一步提出了通过遵循环境限制、确保健康公正的社会、采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善政和技术改革等具体行动准则以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1]随后,这一概念逐步被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扩展,成为全球共识,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事实上,人类诞生之始就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外先哲们也留下很多闪耀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论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一方面人类为了满足社会巨大的需求而不断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和破坏,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殖民、奴役和不公平等诸多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科学理念迅速兴起。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期间,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了第一次实质性的国际认可。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围绕这一思想提出了诸多定义,甚至包含了一些旨在限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定义和指标。对此,在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15届理事会于1989年5月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该声明指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推进国家和国际的平等,包括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优先事项和目标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推动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该声明进一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进国家和国际平等;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2]

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出的一系列国际倡议和协定将其迅速渗透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其他组织的行动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倡议和协定受到全球的积极响应。当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政治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模糊性和包容性,允许数百个国家签署国际协议,认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不用担心其发展计划会受到限制。各国致力于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这些定义的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其概念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基于不同的角度,研究者对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定义也就不同(部分示例如表1-1所示)。例如,“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办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从生态系统视角将其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与更新能力。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可持续发展通常是指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或条件是一个可以无限期地维持的过程或条件,经济过程是否“可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不同资源可替代性的假设,包括用自然资本代替人造资本(张晓玲,2018)。

表1-1 不同视角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示例

尽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不同,但其核心内涵始终保持一致,即旨在平衡诸多相互冲突的需求与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约束的理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2015年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出后,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为人类和地球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Inclus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韧性(Resilience)的未来而共同努力。[3]

1.1.2 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挑战

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又称全球目标,是联合国制定的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的目标。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遭受贫困、饥饿、歧视、不平等、失业和毁灭生命的疾病之苦,避免由于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土壤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原因而面临自然灾害,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于2015年提出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核心内容即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169个具体目标,旨在推动国际社会在今后15年以系统综合方式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球共识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基本纲领。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增长、能源和资源需求、生态和环境胁迫、社会问题等带来的多重压力。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特别版》,气候危机、新冠疫情和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冲突使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处于危险之中。

目标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当前人类仍然面临着人口增长、能源和资源需求、生态和环境胁迫、社会问题等带来的多重压力。至今仍有7亿多人(占世界人口的10%)处在极端贫困中,对医疗、教育、用水和卫生设施等最基本的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新冠危机导致自1990年起的30年来,全球贫困率可能将首次出现增长。

目标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饥饿和营养不良仍是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饥饿人口达7.83亿人,比2019年新增1.22多亿人。与此同时,受地区间争端影响,国际供应链中断,粮食、肥料、能源和严重营养不良儿童的即食治疗性食品价格上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可持续粮食生产对于减轻饥饿风险至关重要。

目标3:良好健康与福祉。尽管近年来在提高人们的健康和福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获取医疗保健资源方面仍然存在不平等。在发展中地区,只有一半妇女能够获得所需的医疗保健资源。恐惧和歧视限制了人们获取过上健康和富有成效的生活所需服务的能力。

目标4: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教育,并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目前全球教育现状面临巨大挑战,据统计,约有2.63亿名儿童和青年辍学,其中包括6100万名小学年龄的儿童。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的小学和中学教育失学人口占全球失学人口的70%以上。

目标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虽然各国依据千年发展目标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包括初级教育中的男女平等),但世界各地的妇女和女童依然在遭受歧视和暴力。目前有五分之一的15~49岁女士报告称在过去的12个月内遭受过人身暴力或性暴力,还有49个国家目前没有保护妇女免受家庭暴力的法律。

目标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根据联合国水机制(UN Water)2023年发布的《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全世界有20亿~30亿人身处缺水困境。报告预计全球面临缺水问题的城市人口将翻倍,从2016年的9.3亿人增长到2050年的17亿~24亿人。每天都有近千名儿童死于由水和环境卫生问题引起的可预防的腹泻疾病,洪水和其他与水相关的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所有自然灾害致死人数的70%。而且,许多饮用水源正在枯竭,超过17亿人所生活的河流流域用水量超过回补量;水污染正在加剧,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水超80%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或海洋,而高耗水工业、农业和能源行业还在持续增长,以满足不断扩大的人口的需求。

目标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目前,全球约有30亿人缺少厨用清洁燃料,并暴露在危险等级的大气污染中。此外,近10亿人无法使用电力,其中一半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需要获取更多清洁能源并发展相关技术,继续努力将可再生能源纳入建筑、交通和工业的终端应用中。公共和私营部门也应增加对能源的投资,关注建立监管框架和创新的商业模式,以促进世界能源体系的变革。

目标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世界人口中约有半数的人生活支出每天大约为两美元的水平。在许多地区,有工作不意味着能够摆脱贫困,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仍将是几乎所有经济体长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全球的性别工资差异达23%,并缺乏决定性行动进行改善,要实现工资平等还需68年。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为63%,而男性为94%。尽管女性的社会劳动参与率在提升,妇女所承担的无偿护理和家务仍为男性的2.6倍。2016—2030年,全球劳动市场需要为新增待就业人群提供4.7亿个岗位。

目标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最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份额仍然很低,对到2030年实现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翻番的目标构成了严峻挑战。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制造业的增速在2020年骤降。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匮乏,如道路、信息和通信技术、卫生设施和水电设施。尽管互联网在全球的覆盖范围已经大幅扩大,但是截至2019年,全球仍有46%的人口未使用互联网。

目标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现象正在加剧,特别是在国家内部。根据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数据,20%最贫穷人口的儿童五岁前死亡率仍比20%最富裕人口的高三倍。截至2017年,10%最富裕人口的收入至少占全球总收入的20%。40%最贫穷人口的收入不到全球总收入的25%。不平等现象威胁着社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于减贫,破坏人们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居住区。过去数十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超过了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发展,导致居住在贫民窟的城市人口比例上升,2018年,这一比例达24%。城市只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但却产生了60%~80%的能源消耗和75%的二氧化碳排放。全球超过半数的城市人口呼吸着污染级别高于安全标准2.5倍的空气。如果城市空间的建设和管理方式得不到显著改变,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目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水、资源、食品等诸多消费和生产模式的巨大挑战。据估计,到2050年,如果世界人口总数达到98亿,那么,要维持现有生活方式所需的自然资源相当于三个地球资源的总和。资源消耗方面,2015年,人均开采了近12吨资源,而电子废物增长最快。此外,家庭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9%,最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21%。

目标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目前,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因经济和人口增长引发的气候变化正在广泛影响各大洲、各国的人类和自然系统。联合国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6%,达到历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在过去的2023年夏天,人类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取代2016年跻身首位。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挑战,亟须协调一致的国际合作。

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目前世界鱼类资源的30%遭到过度捕捞,数量远远低于可支撑持续产出的水平。海洋还吸收了人类产生二氧化碳的30%,海洋酸化比工业革命之初的水平上升了26%。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地,污染程度已经到达警戒值——平均每平方公里海域中就有1.3万件塑料垃圾。

目标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目前,每年森林面积减少1300万公顷,而旱地不断退化则导致360万公顷的土地荒漠化。尽管目前有15%的土地得到保护,但生物多样性仍然遭受威胁。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毁林和荒漠化,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并影响到千百万正在与贫困做斗争的人的生活和生计。

目标16:创建和平、包容的社会。当今世界冲突不断,安全形势严峻,机构能力不足,人们诉诸司法的渠道有限。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人们被招募在当地从事劳动。受战争影响,全球被迫流离失所者从2001年的2070万人激增至2022年的1亿人,增长了近五倍,创下历史新高,而系统性地解决被迫流离失所问题唯一的办法是和平与稳定。

目标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普遍性,呼吁所有国家采取行动,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然而,这一目标仍然存在重大挑战:其一,官方发展援助正在减少。OECD数据显示,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发达国家拿出的气候援助金额一直在增长,但远不足以兑现承诺,且涨幅还在逐年递减。其二,贸易紧张和不对等持续存在。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产品有79%免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保持稳定,约占出口收入的3%。其三,私人部门提供的资金增长乏力,私人投资流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符。其四,显著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近年来,非洲地区的互联网用户翻了将近一番,全球青少年中有30%为数字原住民,网龄至少已经有5年,但是仍有超过40亿人无法使用互联网,其中90%来自发展中国家。

当前连锁和交叉的全球性危机对粮食和营养、健康、教育、环境以及和平与安全产生了连带影响,并严重威胁所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要求世界各国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体加紧努力,从危机中变得更加强大并为未知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