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日益严峻,社会各界正致力于寻求破解人类可持续发展困境的解决方案。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关键行为主体,企业及其商业活动贯穿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始终,既是可持续发展危机的始作俑者和受害者,也是化解这场危机的主力军。企业可持续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商业实践者和学术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ESG监管、投资和管理实践迅速兴起并得以蓬勃发展。

在此背景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盈富泰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于2020年7月成立国内首个专门研究ESG的高校智库——中国ESG研究院,致力于成为ESG领域内有影响力的高端研究型智库,建设服务于“政府决策咨询、国家标准制定、科研学术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政产研学平台。2020年以来,研究院开始培养ESG方向的硕士博士,并于2023年开始培养ESG投资与管理的本科生和MBA学生。同时,根据中国情境研究设计了“1+N+X”的企业ESG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ESG披露方面的团体标准《企业ESG披露指南》及多个行业标准和特色标准,为企业ESG实践、评价和信息披露提供科学指引,并积极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2024年4月1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秘书处批准环境社会治理(ESG)标准化项目研究组成立,中国ESG研究院院长柳学信教授担任召集人,围绕ESG标准化需求、标准化路径开展专项研究。此外,研究院出版了国内首套ESG系列丛书,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高级别科研项目。这些宝贵的ESG研究与实践经历,为我们编写本书奠定了基础。

在长期主持和从事ESG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前企业可持续实践与研究正处于兴起阶段,面临着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困惑。在理论基础方面,企业可持续的底层价值逻辑缺乏研究深度,尚未形成能够清晰解释和指导ESG实践的理论框架;在实践方面,ESG投资、评级及披露等具体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但仍然缺乏引领社会各界共同促进ESG发展的全球性统一规则体系和标准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国际ESG市场上的地位仍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亟须建立契合中国国情的ESG生态体系。讨论和破解这些难题是推动ESG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作者团队编写本书的重要动机。

本书溯源企业可持续理论基础,揭示ESG价值驱动机制,系统提炼ESG实践框架,并构建中国ESG生态体系,为ESG相关研究者及从业者提供了系统化的研究思路和实践启示。全书分为3篇,共9章:第1章至第2章为背景篇,揭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企业宗旨转向可持续性的客观趋势及其必然性。第3章至第5章为理论篇,阐释企业可持续理论的演化历程,并提炼ESG作为当前企业可持续核心框架的价值创造机制。第6章至第9章为实践篇,系统提炼ESG实践框架,从监管和管理两个方面阐述当前ESG实践,并提出中国ESG生态体系建设路径,以推动ESG的本土化发展。本书的主要特色:一是系统梳理企业可持续理论从CSR到ESG的进阶式演化脉络,并从价值共创的理论视角揭示ESG价值创造机制;二是从ESG生态系统的视角构建和分析企业可持续实践框架;三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融合新发展理念,构建本土化ESG生态体系。此外,本书的结构安排清晰明确,每篇都提供了摘要导读,对本篇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可以帮助读者系统理解企业可持续问题。

本书的内容是基于作者团队在ESG领域多年的研究积累完成的,同时参考了部分公开的资料和数据,也部分反映了作者团队的若干相关研究成果。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 & ZD145)为本书提供的基金资助。本书的设计编写从提出体系设计的构想,到撰写大纲、写作初稿、修改定稿,历时两年之久,很多团队成员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支持。其中,陈瑾宇和胡曼对第3章内容提供了支持,刘超对第4章和第6章提供了支持,李花倩和吴鑫玉对第5章内容提供了支持,王传丽对第7章内容提供了支持,刘超和郭珺妍对第8章内容提供了支持。我们特别感谢团队成员的高水平工作,这些成员中有的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站博士后,有的已经出站并从事企业可持续教学研究或ESG投资分析工作,有的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企业可持续实践及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本书的设计与编写是一项新的探索,旨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发展。限于时间、精力和知识结构,本书在体系设计和内容编写等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至臻完善,可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诚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柳学信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