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妇幼保健与护理的科学思维与循证实践
妇女儿童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要求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开展有益于妇幼健康的决策和实践。科学思维是人类智力系统的核心,是妇幼保健与护理工作中发现健康问题、作出合理决策的重要思维基础。其中评判性思维是不断主动思考的过程,创新性思维是从新的角度和方式思考,获得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循证保健与护理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旨在促进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在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判断和服务对象的偏好,作出科学决策。循证保健与护理将证据应用于实践,实现了向有证可循的现代保健与护理的转变和发展。
一、妇幼保健与护理的科学思维
对妇幼健康相关情景进行评判性分析,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演绎等认知技能,有利于明确妇女与儿童存在的健康问题。在常规护理思维的情境中,积极开展创新性思维培养和实践,是妇幼保健与护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妇幼保健与护理的评判性思维
1.评判性思维概述
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又称批判性思维,指个体在复杂情境中,全面能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评判性思维的核心目的是决策,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认知技能和积极的态度倾向,如自信、独立思考、责任心等。从妇幼保健与护理的角度出发,评判性思维是对妇女儿童健康问题进行的有目的、有意义、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及反思和推理过程,其目的是作出合理的保健与护理决策,有效解决妇女儿童的健康保健与疾病护理问题。
妇幼保健与护理的评判性思维发展由低到高包括基础层次、复杂层次和尽职层次。评判性思维的基础层次建立在一系列规则之上,是一种具体思维。复杂层次的评判性思维,依据具体的情况独立地分析和检验选择方案。尽职层次是在专业信念的指导下,以维护妇女儿童利益为基础,进行专业决策,并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
2.评判性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将评判性思维技能和教学方法融入常规课程,在学习专业知识与内容的同时教授思考策略。如采取情景模拟及仿真教学,使学生在所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情景中学会分析、推理。
创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评判性思维情感态度的培养,发展勤奋、探索以及公正等个性特征,提高学生评判性分析的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质疑、争论,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教育者应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并参与到评价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成长。注意控制自身价值观对保健与护理决策的影响,创造评判性思维支持环境,在作出结论前检验证据,避免盲目服从群体意愿。在复杂的情境中,面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并进行正确取舍。
(二)妇幼保健与护理的创新性思维
1.创新性思维概述
创新性思维(innovative thinking)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创新性思维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从妇幼保健与护理的角度看,创新性思维对妇幼保健与护理现象或问题,采用超常规或者反常规的方法、视角进行评估判断,并有效解决妇女儿童健康保健与疾病护理问题。
2.创新性思维培养
创新性思维是妇幼保健与护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培养创新性思维,包括创新性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开放和尊重创新观点,能够多元视角审视问题等。创新性思维的学习及在妇幼保健与护理问题中的实践,能有效提升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的思维能力,作出更有利于妇女儿童健康的决策。
在妇幼保健与护理的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典型问题,获取相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并对知识进行整合以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视角。组织各种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妇幼保健与护理活动,应用头脑风暴法,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列出解决问题相关想法的清单,寻求超常规的想法,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开展联想类比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其他常用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包括系统探求法、组合创新法、对立思考法、换位思考法等。开设创新课程和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性思维策略、技能和方法。鼓励学生乐于接受新的想法,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妇幼保健与护理的循证实践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通过审慎分析、评价、筛选及利用当今最新、最严谨的研究证据,促进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健康结局。妇幼保健与护理的循证实践既包含了针对妇女儿童健康个体和疾病个体的循证实践,也包含了针对妇幼群体的循证实践。
(一)循证保健与护理概述
循证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care,EBHC)是依据证据来决策的理念和方法,强调对个人及群体的任何保健策略和措施的制订,不仅考虑资源和价值,还应以科学研究的最佳成果为依据。基于循证的保健与护理以科学证据为基础,制订有关患者个体、患者群体及社区人群的决策,进行基于证据的卫生保健服务及管理。循证保健与护理既重视自然科学实验与理性的传统,又充分体现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和期待。在妇幼循证保健和护理的实践过程中,最佳证据是核心,具体的情境是证据应用的前提,妇女儿童的健康意愿和价值观是开展循证保健与护理决策的重要因素,专业判断是循证保健与护理的必备条件。
循证证据的研究设计合理、研究结果真实、将高级别证据用于更广泛的干预方法对妇女儿童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特定情境下获得明显效果的研究结论,与该情境的社会资源分布、妇幼保健与护理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文化因素等有关,不一定适用所有的情境。妇幼保健与护理人员应在具体的临床情境下,使用当前最新、最佳的证据,根据妇女儿童的价值取向及健康意愿,利用个人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为其提供最佳的保健与护理服务。因此,具备系统的健康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应用以往的经验,敏锐地发现妇女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将经过科学研究的证据与健康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供适宜的妇幼循证保健与护理。
(二)妇幼保健与护理的循证实践
循证保健与护理是实现妇女儿童健康的有效途径。依据循证实践的基本步骤,保健与护理人员可将循证方法整合到妇女儿童健康实践中,促进妇女儿童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
1.确定妇幼保健与护理循证问题
循证保健与护理首先要确定妇女儿童的健康问题。PICO框架是构建妇幼循证保健与护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例如保健与护理工作中,想确定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断脐还是延迟断脐,哪种方法对新生儿的健康更有利?该循证问题可以界定为:P(population,特定人群)为健康足月新生儿;I(intervention/exposure,干预措施或暴露因素)为出生后延迟断脐;C(control/comparator,对照措施或另一种可用于比较的干预措施)为出生后立即断脐;O(outcome,结局指标)为贫血、黄疸。对临床问题结构化的界定,有助于明确临床问题的主要核心变量,便于有效地开展证据检索。
2.检索妇幼循证保健与护理的证据
确定妇女儿童健康问题后,应开始系统、规范的文献检索。首先检索经过整合的循证保健与护理资源,如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循证知识库、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及系统评价等。在循证资源缺乏或不足的情况下,再检索原始研究。由于原始研究信息量大、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检索原始研究时,需要制订规范的检索策略,确保检索的全面和效率。
3.评价妇幼保健与护理证据
对检索到的资源,需要采取恰当的文献评价工具评价其质量。判断证据是否可以应用于当地的实践环境,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征、干预措施的可接受性及实施成本等,确定证据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4.应用妇幼保健与护理证据
对上述经过质量评价证实安全有效的证据,可将其应用到妇幼保健与护理实践中。在证据应用时,要充分考虑环境、文化、经济、技术等因素对证据应用的影响,制订有效的策略,推动证据应用,实现证据转化。对保健与护理循证知识转化和证据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
知识转化通过促进高质量医疗卫生保健与护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提高保健与护理服务质量、使妇女儿童获得最佳诊疗、保健与护理效果。知识转化项目顺应了循证卫生保健发展的趋势,通过寻求可能的最好机制,加强研究人员与卫生保健知识用户之间的关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加速知识应用于妇幼保健与护理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