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东海轶事

海州城展开肃清行动,并召开公审大会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下辖各县,骤然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与此同时,各县也先后迎来了从海州城出发前来的,奉李大帅之命开展肃清的兵马。

处于最远端的东海县亦不例外,鉴于此处乃是近海岛屿,商船来往众多,向有水匪为祸。

故而李昭特意派遣了前番去过东海的张轶,令他率领五百亲军衙火速登岛,配合东海县令胡杳肃清当地匪徒。

迄今为止,整个东海县,亦或说是东海岛,人口不满万人,但有道是庙小妖风大,往往偏远小城里的情形会更加恶劣。此番采用的是通过调阅东海县衙旧档卷宗,查看本地相关案件来顺藤摸瓜,以及走访和鼓动百姓举报的方式来找到线索。

出发之前,李昭便严肃地告诉张轶,除了胡杳以外,不要相信当地其余官吏的任何话,不要被他们误导。

此处商贸兴盛,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官匪相互勾连是大概率事件,尤其不要忘记岛上除了一个东海县衙,还有一处朝廷都水监设立在岛上管理港口的舟楫署,首先要控制的便是舟楫署的这帮官吏。

同时,要积极发动本地百姓进行举报,张贴公审大会的布告,让岛上一些还蒙在鼓里的百姓知道海州已经彻底变天的消息。

当然,李昭也将此次肃清行动,视为锻炼麾下一干人等忠诚度与行事能力的大好机会。

所以李昭自也爽快地批准了由张轶提出的,让前番在击沉契丹商船一役、以及淮南大小战事中立下功劳的那些幽州汉人一同前往,譬如领头的阿明,他们已尽皆加入了亲军衙,此番再度跟随张轶一同前往东海。

当日抵达之后,张轶立刻率兵与胡杳汇合,先后赶往舟楫署及东海县衙。在宣读了李昭的命令之后,这两处衙署的数十名官员及小吏便被全部控制起来,同时张轶胡杳也开始了对卷宗的翻查。

阿明则带着百余人将十几张大布告张贴全城,上面详细地说明了海州城肃清行动的全貌,并附上密密麻麻四百多个已经处决的匪徒名单,其所犯下的恶劣罪行也被公之于众。

东海百姓们被告知,定远军节度使李大帅在海州全境发起的肃清行动,如今已经开始全面铺开,海州城为祸多年的绝大部分匪寇已经尽数捕杀。接下来将向下辖各县辐射开来,所有危害百姓的地痞匪寇都将得到肃清,但需要大量的线索和证据定罪,需要百姓们的检举揭发。

也许在以前,没有人敢冒着巨大的风险举报本地的这帮地头蛇。

但是公审大会之后,整整四百余罪大恶极的匪徒被当着海州城全城百姓的面尽皆斩首,这件事已经如春雷一般在冰冷的海州大地上轰鸣了起来,人心也在轰鸣之中随之醒来。

李昭麾下的亲军衙已然抵达了岛上,即便百姓们心有顾虑,但不免蠢蠢欲动。

终于,有七八名被欺辱得走投无路的百姓豁了出去,当街拦住了阿明等人,勇敢举报了欺行霸市盘剥自己的一帮地痞。

阿明等人自是欣喜若狂,短短半个时辰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十余名盘踞街市的地痞恶霸便头破血流地、哀嚎着被拖到了告示牌前,其中三人还被兵士们打断了腿,甚至连骨头都露在了外边。

这一下,再无太多疑虑。

百姓们纷纷开始举报,积压了许久的愤怒终于爆发了出来,而张轶和胡杳那头,也从案件之中发现了诸多线索,整个东海县城里很快开始了全面的抓捕行动。

当日下午,共有近百人被抓捕归案,但是当地百姓举报得最强烈的一伙水匪却不在城中,因为这帮人尽皆躲藏在外海的一处荒岛上,平日里踪迹难寻。

小小的东海岛上,百姓大多为渔民,这里的水匪也最多。抢劫商船、盘剥渔民的一伙最大的水匪共有百余人,有船五艘,常年横行在近海,敲诈勒索杀人放火,堪称无恶不作。

张轶和胡杳商议该如何解决海上的水匪问题,胡杳的想法是回去禀报李昭定夺,寻求支援,毕竟出海作战不是小事,况且茫茫大海,如今又天寒地冻,如何能轻易找到并击败他们。

但张轶果断拒绝,毕竟亲军衙尽皆精锐,若连区区匪寇都剿灭不了,还要回去请求支援,那今后还怎么担当大任,自己必须想办法解决此事。

胡杳虽觉得张轶说得有道理,但他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不过,张轶倒是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让阿明将抓捕的犯人先行押回海州城,自己则留下来守株待兔。

张轶的想法十分简单,亲军衙大张旗鼓地离开东海县之后,必定会有人悄悄通风报信告知那些水匪,他们得知兵马走了之后必会回来。

这帮人一来探探情况,二来定要打击报复。因为百姓们都说,这伙水匪穷凶极恶,定然会回来报复。最重要的是,水匪们在县城里多数都置下了家眷宅子,不可能不管。

所以,张轶认为,与其去海上寻找,不如等他们自己回来。

胡杳听从了张轶的建议,不过他认为此计应该稍作修改,张轶也应和阿明一同假装离去,毕竟张轶黝黑凶煞的模样实在太过显眼。至于近百抓捕之人,可交给胡杳亲自押送,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会将抓捕的犯人及时送回海州城,亲自面禀李昭。

于是黄昏时分,张轶、胡杳和阿明等人带着大批被抓捕的犯人尽皆出城,大张旗鼓地登上船只离开了东海县,同时东海县衙和舟楫署的官吏们也都恢复了自由。

这么一来,便使得东海县城中的百姓们心情复杂,今日来的兵马虽然抓了不少人,但真正的水匪恶贼却没有抓到便走了。

这可如何是好?那些穷凶极恶的水匪转过头来,必是要报复的。早知如此,便不去举报了。

还有那些官员小吏,尤其是舟楫署那帮人,尽皆都是和水匪有勾连的。回过头来,怕是大伙儿都要倒霉了。

目送张轶等人逐渐远去,东海百姓们忧心忡忡。

舟楫令王承安也活络了过来,莫看此人平素笑眯眯的,其实骨子里坏得流脓。

依仗着出身本地大族,朝中又有姻亲为官,这才混了个东海舟楫令的肥缺。反正依照他的本事升迁无望,平素干脆放飞自我,大肆搜刮地皮勾连水匪捞钱,干了不少害人勾当。

今日定远军兵马前来,二话不说便封锁了舟楫署,着实把他吓到了。但现在兵马走了,本地县令胡杳也跟着走了,王承安立刻便活灵活现起来,当即带着爪牙来到街上,言语威胁其中几名举报过匪徒的百姓。

“尔等刁民,平素一个个看上去挺老实的,不曾想尽皆包藏祸心呐!检举揭发这等勾当,尔等好胆做得出来?”

“人作孽,不可活!本官明摆着告诉尔等,且等着报复吧!到时莫来哭天抢地求本官。呵,似乎还有人举报本官?那便来试试!本官在朝中有人,可知朐山徐氏么?知道徐舍人么?本官的妹夫可是深得陛下信重、在江南赫赫有名的徐舍人!”

“还有,说起来李大帅也是我家亲戚,尔等好生思量,海州谁能动得了本官?!”

王承安所说的那位徐舍人,便是与韩熙载同为中书舍人的徐铉。十二月初,他更是取代了韩熙载的知制诰一职,又兼知贡举,眼下圣眷正浓。

不过,王承安的妹妹王梦怜其实只是徐铉的小妾而已。此女生得妩媚风骚,王承安是在金陵某次酒宴上,经由朐山徐氏之人介绍认识了徐铉。

众所周知,海州本地的两大豪族,一是朐山徐氏,一是东海王氏,数十年来两家相互联姻,紧密不可分。

但徐铉的这个徐,却并非朐山徐,而是广陵徐,按理来说根本与他们毫无关联,怎会参加他们的聚会呢?

原因很简单,需知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原名为徐知诰,而他的养父是何人,正是出身朐山徐氏的徐温。他可是被追认为南唐义祖,朐山徐氏的份量可想而知。

而南唐皇室对于徐温的后代子孙也是极好的,从先帝李昪一朝开始,几乎将他们也视作宗室看待,给了不少优厚的待遇。

徐铉何等聪明,他先是暗自宣扬,自己的父亲徐延休实则亦是朐山徐氏的远支,而那头朐山徐氏闻讯自然乐意,毕竟如今他们也需要朝中有自家族人为官,特别是能够在新皇面前说得上话的,而徐铉真乃是瞌睡送枕头来了。

况且徐铉不仅官居中枢,本身由于才学,自开国以来业已在江南名声大噪,于是二者一拍即合,朐山徐氏也很快为其编造了一本崭新的家谱,这便有了后来王承安与徐铉聚会的契机。

总而言之,王承安确实把妹妹送给了徐铉做侍妾,而因为有了这层关系,自此王承安便开始对外自称是徐铉的姻亲。

至于王承安因何扯及李昭也与他有亲,那是因为李昭的生母乃是广德长公主徐氏,她是徐温的女儿,同样也是朐山徐氏,故而王承安厚着脸皮说他和李昭有亲,倒也勉强可以。

百姓们听了这话,更是身上冷了半截。

当夜,张轶带着五百亲军衙杀了个回马枪,除了胡杳押解人犯先行奔赴州城之外,其余人当然没有真正离去,而是乘船环岛盘桓了一圈后,又在东海岛东北登陆,最终埋伏于通往县城的道路旁的一处林子里,准备截杀水匪。

然而,水匪们何其警惕,当晚居然没有出现。

这一夜倒是冻得张轶等人够呛,因为他们生怕惊动了水匪故而不敢在林中生火,幸好阿明在林子里寻了一处可以避风的洞穴让众人窝着,这才熬了过来。

到凌晨时,张轶不禁怀疑自己的计策是不是想当然了。毕竟水匪就算想报复,恐怕也不一定便选在哪日。

岂料辰时过后,林子外头的道路上,竟然窸窸窣窣出现了上百个人影,尽皆提着兵刃大摇大摆地直奔东海县城而来。

张轶心中大喜,定便是这帮水匪,于是只待他们靠近之后,一声令下,亲军衙兵士们一拥而上冲了过去。

但听张轶猛地大喝了一句:“刘疤头?!”

对方立刻掉头便跑,属于不打自招了,这帮水匪的首领正叫刘疤头。

亲军衙立即奋起追杀缉拿,很快将数十人当场擒获。刘疤头带着残存的二三十人被团团包围,虽然仍旧殊死顽抗,但终难逃被抓捕的命运,许多凶悍之徒被兵士当场格杀。

阿明在此战中极为彪悍,这汉子一直挥舞大刀冲在最前头,拢共杀死砍伤水匪不下十五个,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到头来只有后背受了一道轻伤。也正是他开始的时候一刀砍中刘疤头的右腿,刘疤头才没能逃回藏船的地方。

张轶大加赞赏,阿明却只是嘿嘿一笑,此外再无其他表示。

自从半年多前归降于定远军之后,他每日都像玩了命似的习武操练,每次作战几乎都是冲在最前头,大小功劳累计折算,如今早已被李昭升为营副指挥使。

昨晚天气寒冷,他也毫不抱怨,寻了洞穴供众人避寒后,自己反倒默默带着数十个幽州老弟兄主动前往守夜,当真是有一种非凡的坚韧和毅力。

战斗结束过后,当张轶等人押着百余水匪以及数十具尸体回到东海县城时,满城上下再一次轰动了起来。

王承安得知消息,惊愕之极。

同时,他也意识到事情麻烦了,这李大帅看来是动真格的,自己恐怕是跑不了了,他哪里真敢在李昭面前攀亲道戚?于是他立刻写信命人送往金陵,向自己的妹妹求援,自己则转身跑回东海王氏祠堂,试图寻求族里庇护。

但最终依旧无济于事,当日,连同王承安在内的数十名官员小吏被折返的亲军衙悉数擒拿,一并登船离岛押往海州城,因为被擒获的水匪首领刘疤头早就把他们给供出来了。

三日后,继胡杳押解的近百名犯人到案,王承安等一干东海官吏也被亲军衙后脚押抵海州城。至此,东海县的肃清行动胜利结束。

而肃清行动则继续蔓延,如冷冽寒风扫落叶般,直至横扫海州全境。

注:徐温字敦美,海州胊山人也。少以贩盐而为盗,杨行密起合淝,隶帐下。——《旧五代史·徐温传》

追尊温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昇元三年,改庙号义祖。——《南唐书·义祖本纪》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宋史·徐铉传》

徐铉,广陵寒族也......保大初,朝廷重朐山徐氏,以其出义祖之族,虽无显宦,赐田宅如宗室例。铉欲因缘进身,乃使其父延休诡称朐山支裔。时朐山宗老正患族中无预机要者,遂与铉父子密约,朐山为铉造海州支谱,铉则于朝中为朐山张本。

会东海王氏有女姝丽,本许朐山徐氏子。王氏素狡,见铉方贵,竟背前约,以女遣铉为媵。朐山长老佯怒,实阴喜得援于铉,反赠奁资三百缗助妆。铉既得谱牒,又纳美妾,由是公然自称“义祖从孙”,举朝虽心知其伪,然畏元宗宠信,莫敢诘难。——《江表志》

关于徐铉冒认朐山徐氏的事迹,除了《江表志》详细记载之外,陆游《南唐书·徐铉传》不载,马令《南唐书》亦讳言之,唯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有“江南徐氏多冒籍”之语暗指此事,毕竟徐铉后来投降成了宋臣,又得赵光义器重,导致宋朝时许多人不敢公开挖掘他的家世。

但同时也不得不提一句,徐铉正是害死李后主的元凶之一。

历史总是如此巧妙,李昪继承了徐温的基业,而最终正是所谓的朐山徐氏送走了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

徐常侍初入汴,每以江南机要媚宋主。及后主宴“一江春水”词,铉适侍侧,宋主问:“此语得无怨望乎?”铉逡巡对曰:“此殆思故国耳。”宋主色变,翌日而牵机药至。——《江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