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日益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审视自身利益与国际责任,重新思考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外交的重要追求,是通过更加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推动与外部世界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通过更加深入参与全球发展和治理进程进而承担大国责任。继续推进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互利合作,借此全面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方面。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拉美国家希望更多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以实现经济增长,希望通过中拉合作,整体性改善和提升拉美在世界的影响力。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拉美期间,呼吁打造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1],得到了拉美国家的积极响应。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稳步推进,为中拉实现发展战略的全面对接描绘了蓝图,为双方全方位互利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中拉合作由此进入历史新阶段。

在“中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拉合作不断取得新成就,中拉关系不断跃上新台阶。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先后与巴西、秘鲁、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尔等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乌拉圭、哥斯达黎加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7—2018年,中国先后与巴拿马、多米尼加和萨尔瓦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中拉合作平台也在不断丰富,合作渠道不断拓展。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向拉美延伸,截至2020年1月,已有19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双边文件[2];二是截至2020年5月,已有7个拉美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成员国,中拉在多边投融资活动中的对话与合作进一步加强[3];三是2015年1月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中拉整体合作正式启动,迄今已召开两届部长级会议,日益形成整体合作与双边合作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双方战略对接不断推进,高层往来、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得到全面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也得到显著加强。

中拉合作前景广阔,发展成就显著,但双方合作仍存在不少干扰和制约因素,需要予以正视并妥善解决。中拉经贸合作还存在结构性失衡,战略互信程度仍有待提高,民众相互理解和认同还需不断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倾向愈加明显,助长了部分拉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情绪。美欧民粹主义继续走强、社会极化加深,与拉美国家的民粹主义情绪相互影响,极大影响着一些拉美国家的政治发展和内外政策选择。世界范围内大国战略互信不断走低,大国竞争态势不断升级,特别是中美竞争关系显著复杂,对拉美国家的外交选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给中拉合作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