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作家作品评价实践
- 周志雄等
- 3569字
- 2025-04-29 18:53:39
四 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路径
建构中国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需要从基础的工作做起,从阅读作品出发,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评论、研究,提出有效评价中国网络文学的理论概念。还需要更新研究方法,做及物的、能切中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关键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起中国网络作家作品的评价体系。
1.文学批评是建立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基础
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以作家作品评论为根基。从文学史上看,那些优秀的作家作品,除了经受读者的检验,更重要的是经过文学批评的洗礼,只有那些有着广阔文学史视野、有着良好文学素养、有较高文学判断力和感知力的批评家读者才能客观评价网络文学的价值。
长期以来,对网络文学评价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齐的粉丝读者,对中国网络文学有长期阅读、有理解之共情又有理解之批判的专业批评家还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运用传统文学的评价方式很难深入地揭示网络文学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大量阅读的基础,需要古今中外通俗文学及大众文化的视野,这对于学院派批评家来说是不易的。与庞大的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相比,网络文学批评家阵容还很薄弱,还需要培养更多的年轻批评家入场。对在网络时代长大的“90后”“00后”来说,他们对网络文学有更多的、天然的认同,也有更好的从小阅读接受网络文学的基础,在经过系统的文学批评训练后,他们将是未来网络文学批评的主力军。我们欣喜地看到,已有多部网络文学理论教材问世,中南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建立了网络文学研究机构,多家高校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这将为网络文学研究评论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2.充分研究网络文学的内在规律
网络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网络小说发展了传统通俗小说的文类。诸如“耽美”“二次元”“小白文”“同人文”“马甲文”等类型是传统文学中所没有的,这些类型背后的文化文学基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些小说类型?这需要坚实而深入的研究来回答。
网络文学中“爽”“代入感”“融梗”“主角光环”“金手指”“穿越”“YY”“清水文”“性向”“挖坑”“甜宠”“架空”“种田”“升级”“玛丽苏”“人设”“逆袭”这些术语所指的手法在传统文学中是否有相应的运用?是否可以通过理论辨析和批评实践,将这些术语进行理论提升,转化为网络文学评价关键词,让网络文学批评更接地气,更能深入阐释网络文学创作的肌理?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学者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词典》,邵燕君主编的《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目前来看,这些工作还停留在基本的词源与意义的梳理上,还没有达到深层次理论上的辨析,还少有深入落实到作家作品的批评实践中,还没有从中生发转化出对网络文学具有阐释力的理论概念。
近年来,国家提倡网络作家写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如何写好现实题材?现实主义要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求直面生存的真相,揭示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真实层面,现实主义真实而不可爱,这与网络小说中“爽文”的写法是矛盾的,网络作家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网络作家们从中做了折中,创造一种“网络现实主义”的写法。所谓“网络现实主义”就是网络小说写的是现实题材,甚至是重大现实题材,在小说的写法上采取“爽文”的写法,让主角的成长线带动故事流动,使小说好看抓人,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的变革,甚至较深地触及现实中的矛盾。如《大国重工》《老妈有喜》《浩荡》等作品,既叫座也叫好,既有对现实的积极介入,也给读者轻松阅读的愉悦,既有很强的故事性,也有细腻的表现手法。如果从现实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是否可以这样总结,网络小说写现实发展了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经历了如下过程:古典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人道现实主义—网络现实主义。网络现实主义是不是能在文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性向”“女频文”“男频文”,这些网络文学关键词所指向的网络文学写作实践,是不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在女尊文中,彻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故事中释放女性优于男性的想象。在网络“大女主”类型小说中,女性的才智、胸怀、见识、担当毫不逊色于男性,甚至比男性更为出色。在一些现实题材的女性向小说中,男人是孱弱的,女性才是担当重任的人,她们自身并非完美,但她们在生活磨砺中成长,最终拥有力量去直面、解决生活的困难。这种在复杂的人际矛盾中冲出来的女性形象故事,是不是超越了自丁玲、苏青、张爱玲、张洁、王安忆、林白、陈染等20世纪女作家对女性生存境遇的书写,后者笔下的女性也坚强自立,却在生活中处处碰壁,这固然是对女性生存现实的写照,但女性形象过于孱弱、凄婉。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带来的,网络女频文通过想象或写实的故事让女性真正站立起来,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3.研究方法的更新
建立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需要借用传统文学的研究方法,如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网络作家展开调研访谈,听网络作家讲述其创作道路,收集关于作家的一手资料,建立网络作家档案。从作家的阅读、写作状态入手,分析作家的创作理念,看作家的进步与发展趋势。
在这些方面一些学者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作家受到的关注还是太少,关于网络作家的系统研究资料还很少。早期成名的网络作家已经写作了二十余年,如流浪的蛤蟆、流浪的军刀、蒋胜男、酒徒、唐家三少、月关、猫腻、管平潮等,对这些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作家,可以如传统文学研究那样,将其写作分成不同的阶段,明晰他们的进步与变化,分析他们不同阶段的写作与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平庸的网络作家,有的写出了一两部有影响的作品,但缺乏后劲,很快就陨落了;有些网络作家虽然不断出新作品,但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只是一个写作模式的反复运用;有些网络作家,借用各种“梗”,迎合读者的阅读,一时赢得了一些读者,但作品没有个人的风格,缺乏个人的创意,这样的作家也必然难以获得好的评价。
传统文学中比较研究的方法,小说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写作学规律的考察方法,等等,对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非常有用的。如上文所言,建立大的文学整体观,就是要在文学史发展的坐标中,理解以娱乐性为主要功能的网络文学的意义。网络小说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中外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变体,也积极吸收了纯文学的创作方法,这需要研究者先要“博观”,获得批评的“眼力”,在此基础上方法才是有效的,才能如实评价网络作家作品。
建立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也需要借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比如如何阅读网络小说?仅仅采用传统文学批评中“细读”的方法可能是不够的。有人提出,可以先采用电脑软件对作品进行“远读”,因为网络文学作品字数多、作品品类多,采用“远读”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快速从整体上感知把握作品,从而对作品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在互联网上读者的阅读评价都是有迹可循的,有人对这些阅读评价进行大数据处理,采用量化的、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从中总结出网络文学写作、读者接受的一般规律,这些都是非常可取的思路。
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建构的基础是中国网络作家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我国网络文学有着特别的国情和历史机遇,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在世界上崛起,文学产业化正启航并开始高速发展,我国的网络文学不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文化工业,不是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的文艺商品,也与西方先锋性、实验性的超文本、多媒体文学不同,与中国迎来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形势相应,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变革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中国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建构将有助于发展、丰富现有文学理论体系,也将载入世界文学史册。
[1]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2]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3]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4] 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5]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6] 钟刚:《取悦读者是我的本性》,《南方都市报》2008年11月23日第GB32版。
[7] 邵燕君:《网络文学的“断代史”与“传统网文”的经典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2期。
[8] 房伟:《我们向网络小说借鉴什么?》,《文艺报》2020年8月3日第2版。
[9] [古罗马]朗吉弩斯:《论崇高》,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10] 谢昕、羊列容、周启志:《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11] 参见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134页。
[12]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