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外和内剿

如今阉党已除,朝堂初定,朱由检决心大刀阔斧的改革弊政,挽救大明。

毕竟大明朝真的拖不起了.......

见到堂下渐渐安静了下来,朱由检随之开口:“如今辽东战事紧张,皇太极屡次袭扰我明朝边境,诸位可有良策?”

朱由检话音落下,回应他的只有寂静......

在所有朝臣眼中,满清已经彻底做大,形成了燎原之势,极难抑制。

更何况国内流寇起义频发,根本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来对满清作战。

见此朱由检微微摇头,说道:“既如此,朕倒是有些想法.......”

如今明朝集结重兵于辽东,以应对满清。

不消灭八旗军则使军费日益高涨不下,而收取军费又需要加征税收。

加税则激起民变,各地民乱不断,又需要调军剿灭,随之军费再次提高。

自此军事作战就陷入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将彻底拖垮大明朝。

所以他决定运用他的智慧,来打破这一僵局。

听到皇帝有想法,诸臣纷纷抬起头来,看着朱由检.......

这些天没日没夜的思考,朱由检心中早有计较,随之说道:

“如今国内流寇居多,导致无暇顾及辽东地区,因此朕下令即日起,改变对满清的战略方案,转为以守代攻,放弃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战争。”

“以经济物资封锁和敌后骚扰作为主要作战方式。”

“为避免两线作战,朝廷需将剿灭民众叛乱定为首要任务,不堪平内乱之前,绝不出关迎敌!”

“总之一句话!如今我大明朝的战略为外和内剿!”

朱由检滔滔不绝,将他心中所想尽数说出。

而堂下的众位臣子目瞪口呆,一脸惊诧......

他们没有想到皇帝居然将如今国内的形势了解得如此明晰,着实令他们感到吃惊。

施凤来率先表态:“陛下真乃军事奇才!如此英明神武,着实令老臣佩服的五体投地!”

钱龙锡暗自看了施凤来一眼,心中鄙夷:“这小人拍须溜马的本事,真是出神入化!”

随之他出言发问:“陛下,具体要如何实施?也好让微臣草拟一份作战方案。”

朱由检胸有成竹,说道:“朕早有对策。”

“其一,实施坚壁清野之策,人为制造封锁区,绝不让满清得到一丝补充。”

“其二,将部队化整为零,用赏银,粮食,物资悬赏八旗军民的人头,实施全民皆兵之策,积小胜为大胜,使八旗军疲于奔命。”

朱由检这套方案也是借用了前世伟人的智慧,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

听到如此详细的战略方案,饶是钱龙锡都不由高看一眼这位年轻的皇帝。

钱龙锡跪拜在地,口中附和:“陛下看问题真是一针见血,独具匠心!”

朱由检懒得听这些恭维,随即说道:“虽然朕已经委派袁崇焕为辽东经略,但辽东地区仍需要一位统筹全局的将领,来实施朕的策略。”

“为此,朕下令,即日起,擢升孙承宗为蓟辽督师,统领整个辽东及周边地区的军,政,财全部事宜。”

在朱由检眼中,袁崇焕是一个出色的将领,并不能够统筹全局。

而孙承宗是一个强大的战略家,拥有广阔的战略目光。

著名的关宁锦防线就是在他的设想下,成为了现实。

因此,在朱由检看来,委派孙承宗督师蓟辽,绝对是上上之选。

但朝臣听到这个提议,简直难以置信。

蓟辽督师?!这官太大了吧!

蓟辽督师的职权范围覆盖蓟州,辽东,登州,天津等地区,而且还统领军,政,财全部事宜。

这简直就是将整个东北地区全部割让给了孙承宗!

要是孙承宗有谋反之心,那简直无法想象!

钱龙锡当即提出了反对意见:

“陛下,万万不可!此举事关重大,绝不可草率行事!蓟辽督师职权太多庞大,万不可如此!”

朱由检简直不耐烦了,孙承宗的为人他很清楚。

正史中有记载,他为国殉葬,忠贞不屈,绝对是一个爱国之人!

顺便说一句,孙承宗死前发誓:“若孙氏一族尚有子孙,必定灭了你们大清!”

这句临终誓言,在300年后,得到了验证。

真的有一位横空出世.......

而他发动了辛亥革命......

由此可见,孙承宗的为人!

他可不会像原来的崇祯皇帝一样疑神疑鬼,自毁长城,他只遵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不仅是孙承宗,还有袁崇焕,他都会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效用,绝不会让他们冤屈而死!

朱由检暗地对施凤来使了个眼色,他当即会意,出声道:“陛下圣明,微臣赞成!”

见到施凤来识趣,朱由检一笑,随即摆了摆手,说道:“阁臣有所顾虑,很正常,但孙承宗的为人,朕很清楚。此事无需再议。”

随即朱由检开口问道:“既然外和内剿的方针已经定下,那内部的剿匪问题该如何处置?列位臣工,有何见教?”

在沉思片刻后,黄立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陛下,这些流民盗匪不足为惧,朝廷直接派遣大军剿灭即可。”

朱由检无语地看着这位内阁首辅,要是朝廷能够剿灭,早剿灭了。

况且派军也是需要银子的!

现在的大明朝,可以省就要省啊!

一直沉默的内阁大臣温体仁这时发言了:“陛下,臣以为应当剿抚并用,毕竟百姓大多数都是没活路了,才会造反,并非罪无可赦。”

朱由检暗自点头,有些认同。

人家说得对嘛,百姓无缘无故,怎么会造反呢?

温体仁位列奸臣传之中,但并不意味着他能力差。

毕竟奸臣未必不是能臣,忠臣未必不是庸臣。

正史中这温体仁颇有实力,在不断替换内阁首辅的崇祯朝,硬生生当了八年的内阁首辅!

可见他能力之强。

随之朱由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朕以为应该从农民军中挑选年轻健壮者从军,发放俸禄或粮食,从内部分化农民起义。虽然这样也会增加军费开支,但总比盲目派兵镇压要好!”

闻言温体仁目露精光,附和道:“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