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灵感研究

第一节 灵感生命状态及其积累

灵感是高质量创造过程[1]。中国古代文论[2]关注灵感写作,陆机的“天机说”[3-4]、刘勰的“神思”说[5]与严羽的“妙悟说”影响较大[6]。国外对灵感研究也比较关注[7],柏拉图的“迷狂说”[8-9]与浪漫主义的“天才灵感论”具有代表性[10]。作为矛盾作用的结果[11],灵感的实质[12]与本质[13-14]及发生[15]机制[16]值得深究。灵感的产生[17]需要积累[18]与积淀[19],灵感的触发、捕捉与深化[20]有其生理基础[21]、机制[22]及发生条件[23]。我们可以从多学科对灵感的功能[24]与特征[25]进行解读[26]。广义灵感包括即时性思维成果[27-28]。灵感与直觉[29]的关系密切[30-31],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32-35]。灵感与顿悟[36-37]、梦态思维[38-39]和潜意识[40]都有关系。科学创新灵感[41-43]需要多种能力[44]。灵感与理性的协同具有逻辑性[45]与能动性[46]。艺术创作[47]中的音乐[48]与设计[49]、教学与体育等都需要灵感思维训练[50-52]。灵感写作经验[53]有助于学术高产[54-55]

一 灵感生命状态的内涵

(一)灵感生命状态的含义

我们将超越普通写作状态的生命状态,命名为灵感生命状态。灵感生命状态高于普通写作下的生命状态,既离不开写作者目前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又完全超出普通写作的物质与精神层次,是一种在现有物质基础上的新生命形式。

(二)灵感生命状态与灵感写作状态的关系

处于灵感生命状态才会产生灵感写作状态。正如普通写作是普通写作者在普通生命状态下的写作一样,灵感生命状态是产生灵感写作状态的生命状态。普通生命状态在没有升级之前,产生非灵感写作状态,灵感生命状态有助于产生灵感写作状态。正如普通写作者的普通生命状态是普通写作状态的母体一样,灵感生命状态是灵感写作状态的母体。只有将生命状态升级为灵感生命状态,才具备产生灵感写作状态的基础。但并非处于灵感生命状态,一定自然产生灵感写作状态。

(三)灵感写作与灵感生命状态的关系

1.灵感写作的关键

我们要将生命状态升级为产生灵感写作状态的灵感生命状态。将目标聚焦灵感写作状态而不是灵感生命状态,则难以获得真实的收益。灵感写作者的主要目标,不是留住短暂出现的灵感状态,而是尽可能将生命系统改造为适应灵感状态运行的新系统。

2.不固守灵感写作状态而注重灵感生命状态的养成

出现灵感状态的生命状态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生命状态,写作者不能固守灵感写作状态做文章,而要尽可能将原有生命状态提升为灵感生命状态,才可能产生灵感生命状态下的灵感写作状态。

(四)灵感生命状态的养成

灵感生命状态是写作者经历过的最佳状态之一,最有利于学术写作职业生涯。灵感状态与自我实现状态有关。灵感状态需要剔除杂质,把一切影响心灵状态的污染物滤掉,普通人的身心经过提纯和调整后要素排列结构趋于最佳。

二 灵感生命状态与写作

(一)灵感写作与写作目标

写作者没有开始大规模写作之前,往往主要阅读写作理论,对于灵感写作状态缺乏兴趣,不知道巨量写作的必要性。在巨量写作阶段,作者在长期艰苦的写作中,因为天赋和比较优势的局限,失去了阅读写作理论时期的浪漫与幻想,不对灵感写作状态发生兴趣,对可能的灵感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态,着力于普通写作的量的积累。

巨量积累阶段对灵感写作的预期,往往低于阅读写作理论的最初阶段。预期和不预期各有利弊。知道会有灵感降临而不刻意追求是最佳状态;相反,没有希望,忘记灵感写作状态的愉悦,会丧失信心;一味在量的积累中渴求灵感,会失去艰苦进行量的积累的动力和坚持精神。内心知晓未来的灵感状态,而不在意识中表现出来,不因此影响写作的量的积累,才是最佳状态。对一些写作者来说,有坚持写作的信心,可弥补没有灵感预期的缺憾,保持写作的动力。

(二)灵感写作的潜能对写作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只有最后回顾写作经历,才会悟到暗含的路径。而往后的经历是在无意之中实现的。进行过程的无意识性使灵感写作不能成为未来写作的动力来源。相反,内心有灵感写作的追求和目标,并不利于写作的进行,不仅期盼不到灵感写作,还可能在久久不能获取灵感状态的失望情绪下,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 跳出灵感写作状态对写作的影响

(一)写作者对写作的价值

表1-1 写作者在普通与灵感写作中的价值

写作者是灵感写作的主体,如果写作只留下灵感、写作对象(即文字),却没有写作者作为载体,这一必要因素的缺失,会使得写作过程没有承载者,最终难以成为灵感写作。虽然在灵感写作中最终的决定要素是灵感,但是最必要的因素仍然是写作者。写作主体中,灵感与写作者缺一不可。

表1-2 灵感写作的四个要素

(二)跳出灵感写作对写作的影响

灵感写作需要写作者集中注意力,集中于短暂灵感的捕捉和记述,写作者置身灵感写作之外,观察自己的写作状态,很难保持住灵感。一个处于灵感写作状态的写作者,有意识注意自己是否处于灵感写作状态,就会破坏灵感写作状态。灵感是有价值的生命状态的产物,一个写作者是很难长期保持灵感写作状态的,特别是当其难以保持清净状态时,心灵受到污染的写作者很难处于灵感写作状态。写作者分心后,跳出写作的沉迷状态,反观自己是否在灵感状态,是对这个境界的亵渎。如果能感知到自己的灵感状态,灵感状态将难以持续。感知到自己处于灵感写作状态的人,并没有处于灵感写作状态,长期处于灵感写作状态的人,却不知自己处于灵感写作状态。

四 记载资料的详尽程度

(一)灵感的不可表述性

要将灵感状态完全表述出来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写作的灵感状态,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圣状态。

(二)资料记载多是追述

很多写作者只有在不准备从事写作的时候,才会将曾经的灵感写作状态追述出来,加以分析研究,不惧怕因为公之于众而丧失灵感写作最佳状态。因此,很多记述多为追述,难免资料不全,有所遗忘。在低调稳健的心态下,将灵感写作状态记录下来,为写作者未来科学地进行写作奠基,很有必要。研究写作者的灵感状态时,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不能够找到足够的确实处于灵感状态下写出的文字,因为灵感写作的隐秘性和不可示人的神秘性,很多在灵感写作状态下写出的文字,也不会被写作者有意提及,唯恐灵感的再次光临受到影响。能够追述自己灵感状态的写作者,往往都是在基本不从事写作之后,因此遗失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忘记了很多灵感写作的细节,难以满足研究者对灵感写作状态的分析和研究。从写作者的写作成果中去分析,是一条虽然间接但是有效的路径。

五 灵感写作状态的间接推算

(一)根据数量极限来考察灵感写作状态

间接推算不直接考察写作的状态及其特征,而是根据写作状态以外的因素来分析写作者是否曾经处于灵感写作状态。这里的一个外部因素是写作数量。写作者当初的写作是否处于灵感状态,研究者作为非当事人,已经难以考察,因此,只能通过留下的文字数量进行粗略的推断:写作者写作的速度与灵感状态有关。如果一个写作者的写作速度和坚持时间及其出产文字的能力,超出一般的普通写作的速度、可以持续高产的时间以及写作能力,必须要有灵感状态的参与才可以实现,不可能依靠一般的普通写作状态。快速写作状态下坚持每天都产出较大或者很大数量的文字,并且长期保持这一状态,需要处于更高写作状态。

(二)超越普通写作者写作数量极限的个案考察

天赋不高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天赋好,再加上异乎寻常的勤奋和坚韧的努力,在任何时候,都以超强度的工作坚持写作,持之以恒,自然会有著作等身的成就。很多巨量写作的人,都是十分繁忙的。写作以外的事情越多,越能挤压写作者的潜能,写作者被激发的能量就越大,写出巨量文字的可能性就提升。相反,如果没有足够压力,写出巨量文字的可能性会下降。只有极端繁忙的人,才会将每一个小时的写作状态逼到极致。哪怕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写作,一日写作三千字,一年也有一百万字的积累。数十年,数百万字甚至数千万字的积累,不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需要分析巨量数字的写作者,就可以知晓巨量写作的写作者中学者与作家的比例,看出两种写作的灵感参与比例的高低。随机搜索数量超越千万字的写作者,可以看到历史时期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写作者留下了大量文字。

六 学术灵感出现的依据

(一)学术积累

学术写作灵感出现时间较晚,因为学术写作者必须经过漫长的学术积累才可以开始创作。不谈实验学科,主要进行理论构思的学术研究,最早源于阅读,而且是大量的阅读。大量阅读和消化成为学术写作之初不可逾越的过程。漫长的阅读过程成为此后快速、持久、坚持写作的基础和保障,并决定了此后写作的质量和数量。

(二)学术灵感的出现依据

学术研究出现枯竭的比例低于文学写作。专业文学写作者,因为与生活中具体职业的隔离,往往不如研究者的生活基础更坚实。比如一个研究者,其研究对象的实在性和无限的可以发掘的潜力,使得写作者比文学写作者更容易获得源源不断的问题的触发,写出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文字。专业文学写作者与生活的隔离,恰好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长期追踪形成对比,研究的现实问题的紧迫性、矛盾冲突的发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逼迫,都使得学术写作者永远有来自实践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学与学术两类写作的灵感状态的出现依据不同。文学写作的依据,来自随处可见的生活,其易得性很明显;学术写作的依据是研究对象。

(三)文学与论文灵感写作状态难易

灵感写作在文学写作中的频次较高,似乎文学灵感写作的状态较为容易。学术写作的灵感状态一般不受重视,好像这类写作的灵感状态出现较为困难。就上述两种状态在生命历程中出现的早晚来看,文学灵感写作较学术灵感写作来得较早,但是这里要区分早晚与难易的关系,还要区分比例与难易的关系。就出现的难易程度而言,虽然文学灵感写作状态来得更早,学术灵感写作状态在生命历程中较晚达到,但是也不一定意味着学术灵感写作的难度更大。

七 灵感的出现

(一)灵感状态倏忽即逝

即使是同一个人,也难以在此后某一时段重温此前的灵感状态,失去灵感是写作者最担心的事情。容易被破坏而很难齐聚的众多要素,形成灵感写作状态比普通写作状态更加复杂的基础和条件。

(二)灵感写作状态的必备要素

写作基本功是更高生命状态写作必需的要素,此外尚需更多更高生命状态的要素。如此苛刻的条件证实了更高生命状态的灵感写作比普通写作的要素严格得多。缺失任何一个要素,都属于要素不全,难以准备齐全灵感写作必需的所有要素,因此不能进入灵感状态。灵感状态除了具备写作者生命状态所有的正面要素之外,还要具备更高生命状态的更多精密的要素。

(三)两种生命状态的所有要素严格按照新生命状态结构来组合

灵感写作是拓展了生命状态和境界的写作者的更高级生命状态的写作实践。图1-1中,居于中心部位的是写作者原有的生命状态,其中有很多要素组合在一起,十分精细,最适宜于灵感状态的莅临。在中心的圈圈外部,扩充了更高级生命状态的新增部分,新增要素和结构完全与原有生命状态融为一体。新增部分充分利用原有生命状态的已有要素和状态,不再重复准备,只是将更高生命状态所需要的素质融入新的生命体中,原有生命状态诸多外部要素实现有机组合。综合来看,新的生命状态扩充的要素和结构完全耦合了原有生命状态的要素与结构,两部分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

图1-1 原有生命状态与更高生命状态的融合

(四)写作者的状态最符合灵感写作的应有基础

灵感写作如果是图中最大的心脏图形的话,一般来说,都是在现有写作状态上增添一部分要素才可以实现灵感状态。要看现有写作状态下的部分,即图中最里面的小心脏的要素及其结构,是否与图最外面的心脏整体代表的灵感写作状态的要素及组合状态合拍。如果合拍,只需要增加一部分属于更高级状态的新要素,并将其与写作者原有的写作状态的要素及其组合组织好,形成浑然一体的新的更高层级的生命状态,然后开始灵感写作。如果不合拍,原有写作者的生命状态与更高级生命状态的要素及其组织结构的要求不一致,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重新调整直到完全符合小心脏内部的要素及其结构为止。如果达不到要素种类及其组织就继续准备,直到准备完善,形成有利于更高生命状态的内部结构,然后由扩充的生命状态补充小心脏之外大心脏之内的其余部分,很快部署准备应有的要素并调节状态,最终进入灵感写作状态。

(五)灵感写作是更高生命状态的写作

灵感写作状态是由更高生命状态在原有生命状态下运行的。更高生命状态并没有脱离原有生命状态进行灵感写作,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看得到的写作者在由普通写作状态进入灵感写作状态。表面来看,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写作者本人在写作。但是实际上,写作者的状态已经不是原有的写作状态,而是更高层次的写作状态。写作者的状态结构因为符合灵感写作的高级生命状态的要求,需要新增的要素不多,自动感召灵感状态。

(六)要符合灵感状态的更高生命状态的要求很困难

上面的假说似乎像在用拼图法来说明灵感状态的产生:里面是小的心脏,外面是大的心脏。里面的小心脏是外面的大心脏里面的一个有机组合的部分。完整的大心脏作为整体,上面有自然的纹饰,而这些纹饰不是独立的。纹饰的描绘并非这样:小心脏是一种独立的纹饰,与外面大纹饰上的图案不协调。小心脏的纹饰与大心脏的整体纹饰的关系是这样的:大心脏上的纹饰浑然一体,小心脏上的纹饰只是一部分而已。如果将小心脏图形镂空,要将多种不同的同样大小、图案各异的小心脏补充进去,恰好符合原有小心脏的图案,并与大心脏的整体图案完全符合的可能性极小。这就说明了灵感状态对写作者原有生命状态的要求是极高的,要符合灵感状态的更高生命状态对原有生命状态的要求难上加难。上述拼图的假定是呆板的,不符合灵感状态的多元化、灵动性特征。根据历史上灵感写作者的表现和心理状态来分析,多元化的心理结构都可以找到灵感写作的不同状态,都可以契合外在的更高生命状态的不同形式,从而产生不一样的心理结构及其要素组合,但都能写出精致的文字。因此,拘泥拼图理论,本身就限制了对灵感写作的理解,拘泥一种纹饰,更限制了本来灵动的写作的创造性。这里借用拼图理论,只是要说明一个写作者最大限度准备自己的写作要素,最快速契合灵感写作的更高级生命状态,保持状态,持续写出佳作。

(七)灵感莅临时的选择符合最经济原则

看似灵动的灵感写作,离不开稳健扎实的要素准备和组织功夫。一个写作者,最大限度准备好灵感状态的某一模式对写作者生命状态的要求,并最大限度将所有要素组织到位,就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相反,另一个写作者,没有尽最大努力,也未最大限度准备好灵感状态的某一模式对写作者生命状态的要求,尚未最大限度将所有要素组织到位,就不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不能进入灵感状态。灵感写作有一个经济原则,最完善的要素准备和最完善的要素组织,最符合灵感写作状态对写作者原有生命状态的要求,会最快进入灵感写作状态。

(八)组装原有生命状态的外围部分

按照对生命分类的有限知识可以推测:新的生命状态的新增部分的要素准备的主体,是独立于写作者原有生命状态的主体,这一主体究竟何指,需要认真分析。第一种假说是自然。一个凸透镜,只要焦距合适,易燃物位置得当,就会引来天火,形成燃烧。这样的实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力,即准备、打磨凸透镜、制造工具,寻觅最佳易燃物,计算、找准焦距,将易燃物放在合适位置,将凸透镜与太阳的角度调好等等,都需要人力。二是自然力,上述准备如同写作者原有生命状态的要素准备和结构优化,而此后的太阳光聚焦燃烧,自然升华了人力部分,出现十分壮丽的结果。此后的写作部分,非人力所及,但确是人力准备的必然结果。此后的主体,如同实验后半部分的主体是自然,是太阳根据自然规律运行一样,此后的灵感写作主体,新增需要扩充的要素和调整优化结构,完全属于自然的结局,完美的灵感写作的成就自此产生。如果要将玄妙难测的自然拟人化,不妨提出第二种假说。第二种假说就是生命的高级形态及其运行。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没有证据表明新的生命状态的存在。但是找不到新的生命状态,表明人类作为一种有制约性的生命体,难以达到很高的生命状态。在没有发掘出新资料的情况下,断然否定或者肯定新的生命状态的存在,都需要冒一定风险。但如果将上述的自然力,化为该假说中的生命状态的更高级形式,最适宜探究灵感写作状态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