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
一 写作的存货生产与订单生产
(一)写作中有订单式写作与存货式写作之分
写作中订单式生产最多,刚好与生产相反。很多写作者甚至绝大多数写作者都是为了某一短期或者中期的目标而写作,因此与商品生产相反,订单式写作最为普遍。存货式生产较为少见,多出现在一些很有修为的写作者之中。
订单式写作满足短期或者中期需求,适应性强,不完全出于写作者根据学术理路做出的内在发展计划,因此很难有高质量的精品出现。
(二)加强订单式写作还是强化存货式写作

图2-4 订单式写作比例标志写作状态的境界
对一般的写作者,在完成订单式写作的基础上,鼓励存货式写作,写出有价值的精品。在订单式写作之余,加大存货式写作,是一个写作者成熟的出路和标志之一。图2-4中,通过订单式写作占文字的比例分析写作状态:一般的写作者,很少有蓄积,写作多半是有需求才动笔,很少有不为任何短期或中期目标而储积文字的,称为浅度写作。上升到最高境界,即深度写作,写作者的写作已经不是为任何短期或者中期目标,甚至其长期目标是藏之名山,传诸久远,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很多大家的写作,既不是为了获奖、发表、职称、毕业或者其他具体的目标,也不是为了短期的其他利益和中期的利益;很多写作,完全与需求无关,与订单式写作无缘,完全属于存货式写作。处于浅度写作和深度写作之间的,是中度写作,既不是订单式写作,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淡定高远的存货式生产,介乎二者之间,既没有订单式生产的被动,也不是深度写作,虽是存货式,但非完全意义上的超出需求的深度写作,有意无意考虑到中期的社会需求。只有深度写作,完全从学术的本来逻辑出发,产生具有深刻学术性的、不会在短期中期内适应某一需求,但也不会在短期或者中期内过时的精品。只有深度写作才会有巨著杰作出现,但是存货式写作的必要动力,却在写作中很难找到,需要写作者具有很强的自我激励,需要写作者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出现有价值的思想和精品,传诸后世,洵为经典。
二 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
(一)被动写作
被动写作主要是订单式写作。写作者往往是在下面的情况下进行写作,要么是需要发表文章,要么是研究成果需要总结,要么是工作需要成果,都是先有需求,再开始写作。写作完全是在需求的拉动下进行,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是非写不可。从来没有一篇文字是属于储存式写作。在一般写作者中,这种写作方式十分普遍。这样的写作者,没有一篇文章是不急之需,没有一篇文章属于存货,是没有具体要求的产物。
(二)主动写作
一些大家常主动进行创作。主动写作是指在足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为了累积文字而进行的写作。这种写作与被动式写作相比,基本上没有当下的需求,是写作者主动进行的写作。所写文字不是为一时之需,不是为目前的工作,不是为成果总结的紧迫需要,不是为任何当下的原因。
(三)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的紧迫性与长远性比较
1.需求的紧迫性
被动写作完全是为适应当下的需求所进行的写作,不写作就难以完成具体目标。而主动写作则难以确指具体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当下需要,可以说是不急之需,是一种裕如的写作,是难以明确其具体满足的需要的写作,是一种长期背景下的写作,十分自如宽容的写作。

图2-5 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的区别
2.目标的长远性
被动写作不思长远,只考虑目前,因为其所要满足的需要十分迫切,难以照顾长远的需求。没有当下压力的主动写作,找不到当下的需要去加以满足,因此,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写与不写,都不会影响当下的需求的满足。这是一种纯粹出于远期目标的写作,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写作,是为了更长远的考虑,尚有余力的写作,是写作的一种更高远的境界。
(四)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的计划性比较
1.任务完成所需计划性的差异
很多被动写作都是为了满足眼前的利益所进行的写作,主动写作不是为满足当下需要所进行的写作,计划性有差异。当下需求的满足容不得写作者改变计划,亦步亦趋。满足当下写作的需要,不需要写作者自作主张,重立计划,做出规划。现有的需要本身就是需要满足的计划蓝本,写作者基本上不能改变需要的结构和要求,只能被动按照需要去完成。相反,主动写作完全没有被当下的需求牵着走,没有具体的当下需求去引导,因此,主动写作,要不要写,写什么,怎样写,都是需要写作者深思熟虑的。
2.写作者任务结构的复杂性差异
单纯的被动写作者,往往不会有主动写作任务,只需要完成被动写作任务即告结束,不需要主动写作,无主动写作计划。但对主动写作者来说,任务结构要复杂得多,因为一个主动写作者,就完成当下的被动写作任务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被动写作者;其次,才是主动写作者。就主动写作者来说,其所需要应对的是比单纯的被动写作者更复杂的情势:单纯的被动写作者,如果没有主动写作计划,则其任务结构要比主动写作者简单得多,不要考虑被动写作任务以外的主动写作计划的完成。而主动写作者则不然,主动写作者有大量需要当下完成的写作任务,写作任务的紧迫需要首先考虑当下需求,不容其在没有满足当下写作任务的时候,开始主动写作计划的实践。

图2-6 主动写作者面临比被动写作者更复杂的写作任务
(五)主动写作者的超越性
1.完成被动写作任务不亚于被动写作者
主动写作者要面临十分复杂的写作结构。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必须应对的紧急需求,这是与被动写作者面临的相似问题,只是被动写作者不需要完成其他任务,而主动写作者则有余力规划更为长远的写作计划,远远超越被动写作的窠臼。
2.规划主动写作计划需要很强的主动性
主动规划写作是巨大进展。很多写作者,能够满足工作量的需要,已经压力很大,而要更进一步,自我加压,将完成当下的任务作为第一步,更上层楼,追求更远的境界,实在很不容易。因为对写作者来说,要主动走出完成目前写作任务的循环,在扫清目前写作任务障碍的同时,目光高远,谋划更远的写作计划,需要相当的勇气。随时完成目前的写作任务,本来已经很不容易,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需要速度保证。
3.规划主动写作计划需要精力和时间的大量投入
主动写作需要写作者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需要写作者能够更加自如地掌握写作技能和技巧,快速廓清目前的写作任务,快速完成远期任务,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兼顾,近期需求与远期目标统筹。在写作者的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写作速度十分关键。灵感状态的高速写作,可以成就主动写作者写作计划的完成。
三 主动写作者的灵感状态
既然主动写作者往往面临比被动写作者更复杂的任务结构,对写作速度的追求成为必然。考虑到灵感状态写作的较快速度,探究灵感状态写作与主动写作的关系,十分必要。主动写作与灵感写作之间,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

图2-7 主动写作者的写作结构中三种写作所占比例
(一)主动写作者的三种写作状态
一般将写作按照是否出现灵感状态分为灵感状态写作与普通状态写作;按照是否主动写作,可以分为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按照两种分类标准的结合可分为四种:被动状态下的普通写作,被动状态下的灵感写作;主动状态下的普通写作和主动状态下的灵感写作。被动写作状态下,灵感状态不是不会出现,而是出现灵感状态的背景下,写作者基本上都会转入主动写作状态,被动写作者是否存在灵感状态,本身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理论上只进行被动写作的人,灵感状态也会莅临。能够坚持灵感写作的人,基本上已经进入主动写作状态。从实践角度来看,忽略被动写作者偶然出现的灵感状态,也就忽视了被动写作者出现灵光一瞥的状态。这就简化为三种状态:被动写作状态、主动状态的普通写作和主动状态的灵感写作。主动写作往往与灵感状态写作之间出现比较复杂的关系,主动写作者会有一部分人经常处于灵感状态,也有一部分人部分时间处于这一状态。主动写作者的灵感状态出现比率低于100%,此时属高于被动写作状态而低于灵感状态的一种状态。上述三类归结为新的三种类型,即被动写作、主动写作和灵感状态的写作。主动写作者可能在主动写作任务中出现灵感状态,或者在全部写作任务中出现灵感状态。在主动写作任务中出现灵感状态类似分类中的第二层级,即主动写作状态;在全部写作任务(包括主动写作任务和被动写作任务)中出现灵感状态,类似分类中的第三层级,即灵感写作状态。写作状态分为被动写作、主动写作和灵感状态的写作。其中被动写作者只出现第一层,或者出现第一层和第三层的部分;主动写作者出现第一层和第二层,或者出现第一层和第二层及第三层部分,或者出现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
(二)灵感状态与主动写作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1.谁先出现
一般写作者会认同先有主动写作状态的出现才会有连片的持续的灵感状态写作。在被动写作阶段,偶然闪现灵感火花,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出现连片的可持续的灵感状态,还是要等到主动写作状态之后。主动写作状态下,作者已经不再将写作作为应付差事的苦活,已经决定以学术写作为职志,找到写作的价值和意义。即使尚未出现连片的灵感状态,也已经具有很好的心理基础。状态的到来只是迟早的事情。
2.是谁促进了谁
连续不断的主动写作解决了被动写作动机不足的问题。写作已经成为写作者的苦趣和乐趣之一。说是苦趣,是在没有出现灵感状态之前的连续写作。根据经验,这一段时间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持续过长,主动写作很可能坚持不下来。正是很快随之而来的灵感状态或者准灵感状态,使得写作由苦趣转入乐趣。灵感状态解救了持续的主动写作者。灵感状态的到来要以持续的主动写作为条件。只有主动写作,并且只是等待状态,很难实现灵感状态的可持续。只有坚持长期的主动写作,灵感或者准灵感状态才会被激活。正是长期的主动写作,引发灵感之流的喷薄而出。主动写作并坚持下去,就会有准灵感或者灵感状态随之而来。
3.相互制约与促进
灵感状态的到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特别是在灵感状态出现的早期。坚持主动写作,甚至一日不辍,是灵感状态持续莅临的法宝。唯有坚持,一日不落地坚持,才会开启灵感之源,使其汩汩而来,毫无滞碍。相反,哪怕是一点因素的干扰,使得写作者停止写作,都会阻滞已经开启的灵感之流,使其堵塞,不再持续连片地莅临。
四 灵感写作中制定持续主动写作战略十分关键
(一)主动写作的难能可贵
1.很少有人能转变写作被动心态
一般写作者长期处于被动写作状态。很少有写作者主动制定长期可持续的写作计划。即使有计划,也是多年一篇论文,或者一年几篇论文,没有达到每日数千字的写作状态。被动心态转变为主动需要的时间很长。很多写作者一生也不能实现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的转换。
2.很少有人能有相当的积累进入主动写作状态
转变心态很难,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积累,包括时间的积累和写作经历的积累。没有长时间的学术思考和钻研,没有一定量的论文写作经历和发表经验是不容易实现的。
(二)主动写作需要长期的写作规划
1.主动状态需要长期的被动写作积累
如果只有短期的被动写作积累,要强制进入主动写作状态很难。一个论文写作者只有几篇论文写作经验,很少或者没有论文发表经验,要开始主动写作是很危险的。主要危险来自写作质量。不知道学术写作的规律,不清楚期刊对论文的要求,对写作的选题、深度、创新点等了解不透。这时开始主动长期的学术写作,将面临着大量写作低水准学术论文的风险。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必须要有一定量的高质量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作为基础。持续的主动学术写作是建立在高水准上的,写作者知道什么能写什么不该写,知道怎样写,不能怎么写,知道什么论文有价值,什么论文的写作可能误入歧途,知道高水准文字的写作要求和规范,会对增加学术成果产生有意识的自我约束,写作出来的学术论文是高质量有价值有意义的。前期被动写作阶段的艰苦历练和发表经验,避免了大量的低水准文字的写作。
2.写作者质与量之间没有必然的相互制约关系
写作是艰辛的事业,学术写作更加艰辛,高质量的学术写作最为艰辛。主动长期持续的高质量写作是在挑战学术写作的极限。挑战极限不是不可能做到。一个写作者在被动写作阶段有良好的发表记录之后,开启自己的写作战略是很有必要的。很多高质量的学术写作者,停滞在被动写作阶段时间过长,耽误了适时转型进入主动持续写作的时机。误以为高质量必然意味着小产量,并且把质量与产量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是典型的反比关系。要提高质量,必须要降低产量。既然写得少不一定代表写得好,写得多就一定不意味着写得差。著作等身的高质量写作者比比皆是。只是很多有良好发表记录的写作者,宁可待在小量写作的被动阶段,不愿意进入主动写作的持续灵感状态罢了。
(三)写作战略的重大转型
1.灵感状态帮助写作者打破质与量之间相互制约的魔咒
质与量相互制约的心理误区造成损失。灵感状态学术写作可以打破这一误区。灵感状态下写作质与量都得到很大提升,不仅能写出高水准的文字,还能写出大量的高水准的文字。学术写作者跟文学写作者一样,写作流畅而恣肆汪洋。与文学写作者一样,进入灵感状态后一泻千里。不拘泥于既有框架,不苦吟,不战战兢兢,不如履薄冰。学术写作者一览无余,无拘无束,酣畅淋漓,毫无阻滞。就其状态来说,学术写作的灵感状态与文学写作的灵感状态是相同的。写作者摒弃思想约束,把自己从既有的框架中解脱出来,写出有价值有创意的文字。
2.灵感状态下质量大幅提升
学术有规律,学术更有创新余地。创新完全可以为写作者提供空间。要在写作中进入主动写作状态,特别是进入持续的主动写作状态,需要战略思维的改进。不要把质量与数量视为反比关系。并非要么写出高质量小产量的论文,要么写出低质量高产量的论文。要看到有大批的欧拉、柯西、庞加莱、凯莱一样的持续主动写作者,写出巨量高水准的数学论著。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非此即彼的质量互相约束的框架内。要想到只要进入灵感写作状态,质量之间的相互约束是会完全泯灭的。高质大量写作并非不可能,只要愿意改变自己有限的写作战略,进入持续主动的灵感写作状态完全可以实现。
3.主动写作需要对自我写作进行战略布局
对自己的主动写作做出战略布局很有挑战性。很多写作者走不出心理的误区,不敢对自己的学术写作进行战略转型,这需要一种写作勇气。首先要敢于突破既有的框架,敢于从非此即彼的质量相互约束框架下解脱出来。相信自己既可以写出高质量的文字,一如既往;也可以写出巨量高水准文字,仿效前贤。有了这种思路转变,就会开始规划自己的写作转型,把以往被动的小量写作转为主动持续的巨量高水准写作。这时,新的挑战开始了。如何持续主动写出巨量文字,需要灵感状态的莅临。再单纯依靠没有灵感的状态,苦吟成文,显然不可持续。这就要求写作者开始进入新的境界。大量的储积被调动。此后的阅读具有切肤感悟,对所读文献的理解格外深透。高质巨量文字写作拉动写作状态的升级。写作者以往阅读文献很少有深刻切肤的感受,进入灵感写作状态,需要更多的储积,包括既有的,也包括新增的。这时的阅读,将是一种咀嚼式的阅读,很容易吸收尽文献的几乎所有精华,这样才会促进高质量的阅读。写作与阅读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微妙境界。写作者将不是苦吟时代的写作者。以往写作的质与量都不高,对自己的要求很低,阅读也不深心。读过的文献很少感触。这样的低水平阅读与写作状态在改变写作战略之后得到很大改观。阅读水准提升,思考的深度也在增加。苦吟模式下写作,思考是有的。灵感状态下的思考,时间不一定增加,但是流畅性明显增强,思考的创新性明显增强。很多想法是在苦吟时代想不出来的,甚至是不敢想的。创新思维在灵感之流浇灌下突飞猛进,远远超出写作者的意识状态所能控制的尺度,这时的思想巨流,涌出一座座金山。苦吟模式下要涌出一座金山,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很艰难。写作者因为写作战略的转型获得新的写作生命。质与量相互制约的框框被打破。灵感状态有效保证写作的质与量同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