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说明
《皖人文学要籍解题》的撰写,源于著者申请的安徽省教育厅同名课题(2007年度)。所谓“皖”,以今日安徽版图为主,同时也包含传统的与安徽关系密切并且自建省(1667年)以来曾归属安徽的领地,包括历史上属于江苏而今属安徽的萧县、砀山地区,也包括今属江西而历史上属于安徽徽州的婺源。皖人也者,以籍贯为重,但也包括长期居皖者,故曹操父子、吕祖谦、朱熹、明皇室后裔如朱权及淮南王刘安等均划归在内。“文学要籍”者,指自先秦至1840年以前(以作者生年为准)皖籍文学家创作的现存重要文学作品(主要是成集的作品),或编选的重要文学作品集,或编撰的重要诗话文论。
体例上以要籍介绍为主。这是为了能兼顾作家多方面的成就。例如张孝祥,一般注意的是其词作,本撰则兼顾其诗歌和散文成就。周紫芝,目前研究局限于他的词以及诗,而其400余篇文章却乏人研究;许棠的散文、小说也乏人介绍……本解题俱为之补缺。又如朱熹《诗集传》,一般仅视之为经学著作,本撰则介绍了这部典籍在文学批评方面的多重内容表现:它对诗歌的产生、《诗经》古诗的创作主体、体式特征,表现手法、篇章结构、格律韵式及阅读欣赏等文学问题表达了看法。一般来讲,本解题对作家要籍涉及的文体大类都有说明。
本书所录要籍为现有存世者。历史上皖人著述丰富,但留存情况各朝代并不平衡,唐代之前较少留存,之后留存渐多。本编于唐代之前成集的凡带有某些文学因素的著述都期望备举;对先秦、两汉作品更是期望竭泽,因这一时期文学按通常看法尚未独立,学术著作中兼有文学性内容。魏晋时期属于皖籍作家者众,著述亦甚为丰富,本撰原则上收录作品存世较多的作家,兼顾其作品的文学性。例如《薛综集》存文十二篇、诗二首,予以收录,而丁仪、丁廙两兄弟虽原都有集,但各自现存文不过两三篇而已,本撰就不再顾及。又如曹髦存世作品虽有文二十四篇,但当中二十一篇俱是篇幅短小的诏文,且多系残文(有的仅几句),另有论和赋各一篇,也仅存数行,故也未收录。再如曹毗之集虽已亡佚,但严可均《全晋文》著录其文不少,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也著录了一些诗歌,《晋书·乐志》中还另外保存了曹毗10篇“宗庙歌诗”,作品数量已然不少,故此本书收录了《曹毗集》。南北朝时期,皖地作家趋少,他们的存世作品往往一篇或两篇,故本撰沿魏晋之例,仅录取何尚之所作一部;何氏家族还有一些较为重要的作家,其著述简介置于“何尚之《何尚之集》”条末尾。唐代及其以后著述存世趋多,尤其是明清两朝,本书选择亦趋严格,一般是重要作家、重要文选编辑者、重要文学批评家的撰集或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性撰集方才予以解题。此外,由于所录要籍为现有存世者,有的著述虽然也很重要,但因未能亲睹,不敢贸然提要,只能放弃。例如唐代吴少微系当时著名文学家,与富嘉谟、谷倚一起被称为“北京三杰”,但因其诗歌只有六首、文章仅只一篇传世,故不著录。明代著名女作家方维仪著述,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计有《清芬阁集》8卷、《楚江吟》1卷、《闺范》《宫闺诗史》《宫闺文史》《宫闺诗评》1卷、《尼说七惑》1卷、《归来叹》等八种,其中《宫闺诗史》一书收录古代妇女诗作,十分难得;其自作《清芬阁集》诗文兼收,创作、评论都为人称道,惜皆已失传,故亦不再著录。
此外,本书选择原则,一般为成集的、文学性较强的著述,但偶有例外。如有的不成集,但在文学史上出现较早,又有一定地位的(如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也一并作介。
因为古人有关文学的概念较为宽泛,古人著述也往往诗文杂论合编,故本书所收“文学要籍”也沿其旧,原则上以个人别集为单位进行收录,不将其中文学作品单独抽出,只是在解题时偏重于文学作品或文学性较强的著述。
本书以文存人,故不论其人道德或事迹优劣,而只关心作品内容与艺术质量。因此人生或有劣迹但作品上乘者如阮大铖其作,也予以列目。
本书内容是以安徽古代作品为主要介绍对象同时兼顾其作者或编者情况。具体来说,每题通常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作家生平事迹简介。这一部分除重点介绍作家生平事迹外,也尽可能描述其为人及性情等情况。对作家生平事迹的叙述,尽量依据较原始、可靠的材料。如顾云生平事迹,史书不载,《唐诗纪事》等记载较早也较集中,但一般只是记述其考进士及作文、做官事迹,不够完善,像其因仕途不顺而多次投启以自荐就缺乏记录。本撰除利用《唐诗纪事》外,还根据顾云本人18篇“启”做了补充。此外,本撰还尽可能多提供资料来源等相关信息。如“戴名世《南山集》《忧庵集》”题下,先行指出了载记戴名世事迹的材料:《清史稿·文苑传》(卷四八四)本传、《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八卷)、戴名世本人的一些书信及传记文、清代如戴均衡《戴名世先生年谱》等多种《年谱》、民国十一年敬胜堂重修桐城《戴氏宗谱》(残本),以及今人王树民整理之《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附录,法国学者戴廷杰的巨著《戴名世年谱》(中华书局2004年版)。有些作家,其事迹材料较易得则介绍偏少,反之则尽可能多作介绍,以方便读者知其人。
(二)著述情况及要籍版本介绍。这一部分一般会提及作家所有著述以及要籍版本存留。著述情况部分,不仅介绍要籍,也适当介绍作家的其他文字和相关材料。例如“吴敬梓《儒林外史》”题下,在重点介绍《儒林外史》版本时,将作者的其他现存著述等情况也加以说明:“《文木山房集》收作者四十岁之前所作诗词赋,共四卷(赋一卷,共四篇;诗二卷,共一百三十七首;词一卷,共四十七首),最早的刻本为清乾隆时期所刊印,此本还另附有吴敬梓长子吴烺的诗词。李汉秋点校的《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收录了《文木山房集》;另收吴敬梓佚文三十二篇另两句,题‘文木山房集外诗文’,收集较全,附录亦多,于1993年由黄山书社出版。吴敬梓还有学术著述《文木山房诗说》,为研究《诗经》的经学专著,现存有四十三则。此籍,长期湮没无闻,直到1999年周兴陆先生在上海图书馆发现手抄本,又整理刊布,学界始闻。”对要籍版本,则尽可能记述最早的版本及现有重要版本以及通行本,并特别着意于现存或今人的精校精注本。如介绍钱澄之作品的相关情况:“钱澄之是明末清初学问大家,也是著名诗人。他的几种学术著作《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庄屈合诂》,被四库全书著录(后一种为存目)。文学创作方面也有《藏山阁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等多种集子问世。以上诸集,除《藏山阁集》外,初印均在康熙二三十年间,由钱澄之亲自督工校雠。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了康熙刻本《藏山阁集》(诗存十四卷,文存六卷)、《田间尺牍》四卷(见第1400—1401册),2010年该社出版的《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出版了清康熙刻本《田间文集》《田间诗集》(见第40册)。《藏山阁集》,同治时期发现钱氏族人手抄本;光绪年间据抄本排印,为龙潭室丛书之一。2004年,黄山书社出版汤华泉据此版校点的《藏山阁集》。其他诸集,并钱澄之另一著述《所知录》,黄山书社亦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出版了点校本(均属该社之《钱澄之全集》)。点校本收集了作者年谱、传记及诗文评等多种附录材料,甚为齐全(主要见于诸伟奇等人整理之《所知录》后附)。”个别典籍的原貌存在争议,后人或有一些“复原”整理本,例如《庄子》,张远山近年提出《庄子》在战国末期时有一初始本、汉代另有大全本,并对两本做了复原性工作,解题也予以简略介绍。
(三)总体文学成就。这部分通常是对作家创作成就也包括文学理论和批评等方面的建树做总的评价。一般依据原典及古今重要研究成果。
(四)要籍即单部作品的文学成就。这部分是解题重点,同时也是对总体文学成就的具体说明,内容包括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具体论述中,也会适当利用古今重要文论和目前较新研究的成果,例如对《儒林外史》的成就,就将古人如程晋芳,现代学者如胡适、鲁迅及当代学者如陈美林、李汉秋等人还有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绍。在尊重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也根据情况提供自己的看法,以原典为据,不人云亦云。通常情况下,对学界录论甚少或不论或所论明显不合原作实际的作品,解题都尽量予以完善或纠正。例如程敏政《篁墩集》,因卷帙浩繁,内容体式众多,研究乏人,本书列举出集中所有数十种文体,分析了文学性较强的几种体式,具体到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等重要方面。曹叡、曹毗、何尚之、王铚、舒……不少作家的文学成果也都类似于此,本书都相应做了处理。此外,如施闰章的诗、文,研究者较少;且就文而言,一般只论散文,本人则将其赋作特征也做了介绍。曹丕诗歌,长期以来被评以体小、柔弱,本书指出曹丕也写征战,也抒豪情,且不少作品贯穿孤独情感。唐诗人周繇,学者以为其多登临题咏之作,但周繇现存诗歌在内容题材上是以送别、酬赠唱和为主,本书做了弥补。吴潜诗,四库馆臣评价不高,今人研究其词者多,研究其诗者乏人,本撰则论述了其诗歌虽平衍意象但有情感线索贯穿,故此往往不显琐细,且时有奇趣。凡此种种,不在少数。本书对重要结论或看法,还都尽量结合原作进行简要分析说明,以使读者有直观感受,也使解题更具说服力。
皖地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文学家族,凡此,则择其成就大者予以专题著录,对其他人员的相关材料则有选择地附着其后予以简要说明。如夏侯湛介绍文字后附其弟夏侯淳介绍,因两人当时文学上齐名,但后者留存作品较少,故不专门列题。
以上为举大端。书中难免例外之处甚且谬误不合理之处,敬希方家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