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贬谪文学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尽管贬谪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由来已久,但学术界对贬谪文学的研究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起步极晚,确切来说,学术界开始以贬谪为视角对古代文学进行审视和探析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千余篇相关学术论文,几十篇硕、博士学位论文以此为选题,数本专著亦已出版。这其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尚永亮先生的成果。尚永亮先生是贬谪文学研究中一位十分重要的学者,其2003年出版的《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谪和创作为中心》一书是由其20世纪80年代写成的博士论文《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及其后十余年在贬谪文学领域中的其他研究成果汇集而成。在对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总的把握中,通过对历代史料的精心梳理,尚永亮先生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贬谪的概念、性质、渊源、成因及其类型;通过对贬谪文化发生发展的演进轨迹和贬谪士人的心理流程变化的分析考察,首次阐明了中国贬谪文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及其突出特点,这些原创性的理论阐述对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尚永亮先生精心选取了中唐元和五大贬谪诗人及其创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审视元和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的形成与变迁,探析元和乃至整个唐代贬谪文学的总体走向。其对元和贬谪文学的悲剧精神和审美追求的独特见解,为这一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一书于2007年出版,是尚永亮先生在唐代贬谪文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该书首先对唐五代贬谪制度与逐臣类型进行了总体考察,其中对贬谪的基本范围和构成因素、贬官的主要类型和相关处置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对唐五代各朝贬官的时空分布加以翔实的定量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全书的主体部分,分别对初唐神龙、盛唐、中唐元和以及晚唐五代四个阶段的政治状况、逐臣特点和贬谪文学进行分析。书中最后一部分还专门探讨了唐五代逐臣的别诗。该书史论结合,知识面极广,几乎将唐五代所有贬逐文人都囊括在内,可谓唐代贬谪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贬谪文学研究也存在着若干不足:其一,个案描述较多,宏观把握和理论阐述尚属不足。如对贬谪文学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对贬谪文学自身纵向演进的轨迹和规律的探讨,对贬谪文学中各文体之间的横向联系的规律的研究,都有待进一步加深。其二,在贬谪文学研究对象上,明显偏重唐代,对宋代关注不够。唐宋是中国贬谪文学的鼎盛时期,而从论著、硕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上来看,将近三分之二的研究着眼于唐代,单篇论文对贬谪文学的研究亦是唐代压倒宋代。这首先得力于尚永亮先生在唐代贬谪文学研究中的杰出成果所起的功不可没的带动作用,但宋代由于北宋的党争和南宋的和战之争,产生过大量的贬谪文人,理应同样受到重视,后续研究者应该将目光放远,勇于开发新的研究领域。其三,在贬谪文学的具体研究对象上,明显偏重刘禹锡、柳宗元、苏轼等大家,对其他贬谪文人关注不够。文学史上一些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家,在贬谪文学研究中固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对之关注过多,也极易造成千篇一律,重复研究,造成时间和人力的浪费。贬谪文学研究要由点及面,在关注大家的同时也要有全面的整体的把握,一些文学史上的“次要”作家在贬谪文学中可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他们亦要投注一定的研究精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贬谪文学“史”之动态原貌。其四,在贬谪文学的文体研究上,明显偏重于诗文研究,对词体关注不够。固然,中国古代士人在经历贬谪这一人生和仕途上的困厄时,诗文能够更确切地表达他们在贬谪中的痛苦挣扎和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这一点从贬谪诗文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看出。但一方面,词体与诗文一样负载着作者的情感,离开对贬谪词的考察和探究势必无法获得对贬谪文学全貌的把握;另一方面词体与诗文相比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如应歌而作的创作动机,娱宾遣兴的文体功能,等等,这些特点在贬谪的情况下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词体自身的演变。从贬谪的角度考察词史,无疑会给词学研究带来新的收获。
综上,本书将以贬谪文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唐宋两代贬谪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中唐、北宋、南宋这三个阶段的贬谪词人的贬谪经历与贬谪词风貌的描述,展现贬谪词人个体的词作特征与风采的同时形成唐宋贬谪词史的发展脉络。其次,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考察宋玉、屈原、陶渊明三者的人生态度和作品风格对唐宋贬谪词的影响,进一步将唐宋贬谪词人的情感类型与词作风貌进行归纳、提升。最后,透过整个唐宋贬谪词的历史,审视贬谪这一政治现象对词史的发展进程起到的作用,从贬谪的角度回答唐宋词史上聚讼甚多的词体“诗化”这一问题。
[1]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元稹集》卷三十,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第351页。
[4]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禹锡集》卷十,中华书局1990年校订本,第116页。
[5] 柳宗元:《上李中丞献所著文启》,《柳宗元集》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第926页。
[6] 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四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8页。
[7]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三不朽”。见杨伯峻校注《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四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88页。
[8]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735页。
[9] 周辉:《清波杂志》卷四,《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0页。
[10]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11] 蒋长栋:《一个尚待开拓的文学研究领域》,《贬谪文学论集·序》,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12] 《鲁迅文集》第四卷《且介亭杂文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13] 王岳川:《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