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匡正教育时弊的名著

永杉喜辅(群马大学名誉教授)

《论语故事》的问世,始于昭和十三年(1938)于讲谈社的月刊杂志《现代》上连载之时。自同年该社出版单行本以来,各出版社便竞相刊行,而冠以“学术”之名出版,则以本书为首举[1]。

笔者在大学的研讨课上,每年都会使用《论语故事》。尽管该书文字浅显易懂,却有着大学生难以领会的深邃思想。作者下村湖人,并非一般的学者、作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他虽然是个文献学家,不属于任何学界与文坛,却以故事或随想的形式,锲而不舍地阐述着自己的思想,而其中的巅峰力作,就是这部《论语故事》。

湖人终其一生,学而不厌的就是《论语》。他也曾在东京大学学习过英国文学,而这一学术背景,或可认为是他欲将《论语》活用于现代的思想源头吧。最后,他那誓将《论语》精神传诸后世的执念,终于在本书中完成了。

虽说有关《论语》的解释类书籍比比皆是,可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来不断研读《论语》的人,却是极为罕见,而湖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因此,说到底,本书就是湖人的《论语》,而非别人的《论语》。且这种研读方式,才是符合孔子学术态度的方式。因此,也可以说,湖人极为忠实地继承了孔子的衣钵。所谓学,便是祖述古代圣贤之道,并践行之——这正是贯穿《论语》始终的谆谆教诲。而“读《论语》而不懂《论语》”[2]之人,则是仅将《论语》当作语言来学的人。

下村湖人的处女作《凡人道》(昭和九年,即1934年出版)旨在劝诫凡夫俗子以诚挚之心来过好日常生活,而这也正是《论语》之本意。

湖人得心应手地引用已历时两千多年的《论语》章句,又以一则则的故事来表达他那经《论语》涵养而得的思想,相当于孔子与他的门人弟子们脱下古代衣冠,穿越到了现代。作者用活泼的现代语言,给我们用心描绘了如此光景。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因此,在教育乱象纷呈之当今日本,本书正可谓万人必读之书。

1981年2月10日

注释

[1]日文原书属于“讲谈社学术文库”,故云。——译者注。

[2]日本谚语。意为“书呆子”“死读书的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