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融资业务保证金系统研究
- 洪卉
- 752字
- 2025-04-08 19:00:41
前言
从2010年3月31日正式启动以来,融资业务已走过十年的历程。作为新兴业务(相较期货、期权等其他业务而言),政府对如何监管和调控其风险尚缺乏经验,2015年中国股市的暴跌便是很好的证明:融资业务被认为是导致股市异常波动的原因之一。防范融资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有两道防线,即保证金制度和强制平仓制度。其中保证金制度,尤其是保证金比例是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但未得到学术界的重点关注。现有文献往往将研究重心放在期货市场上。而既有的关于中国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文献中,多数又侧重定性研究。这些即成为本书的研究动机。
本书立足于量化我国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问题。具体而言,本书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了我国融资业务保证金比例(包括初始保证金比例和维持担保比例)如何设置、调整及其带来何种类型的市场效应。其中实证部分涉及2010年3月31日至2018年5月2日82只历史能追溯至融资交易启动日且迄今依然为融资标的的股票数据,使得研究内容更具广泛性。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融资业务的保证金比例充足但有损市场流动性,同时也存在不合理之处。针对这些现实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提炼,本书提出了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融资保证金系统。从综合成本(投资者融资合约成本与券商经营成本)的角度来看,该系统优于法定保证金系统。此外与理论一致,保证金的外生变化与多数股票的融资交易量(额)呈负相关关系。由相关的回归模型预测得出的融资规模比实际融资规模更为合理。总体而言,实证结果表明本书设计的融资保证金系统更具实用性和可靠性。
因此,本书的受众多样。它既适合于意欲寻求股票数据、融资数据及相应的方法论以研究中国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学者,也有助于监管层更好地了解目前法定保证金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其制定合理的保证金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另外,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也将从本书的研究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