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理政治经济学:原理、方法与问题
- 张忠任
- 2696字
- 2025-04-07 16:25:13
一 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如今,“经济”一词几乎铺天盖地,随处可见。你却不一定知道,当今汉语中的“经济”两字作为一个词语竟然有两个不同来源:一个来自古汉语;而另一个则是英文economy的译文,而译法来自日语。不过,日语中的“经济”一词却又是古汉语的旧词新用。仅仅“经济”一个词,就深深体现了东西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具体来说,据德国李博(W.Lippert)的考证,汉语中的“经济”一词起源于古汉语中的“经世济民”或“经世济俗”。“经世”的说法最早见于《庄子》;而“济民”的说法则出自《书经》。[1]至于“经济”两字放在一起作为一个词,据叶坦的考证,应该最早见于《晋书》中的“经济运略”。[2]此后,“经济”一词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不过它主要的含义仍然没有脱离“经世济民”[3],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句子“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据说出自左宗棠题卧龙岗诸葛草庐诗,这里“经济”一词的内涵仍然属于传统用法。
直到19世纪英文的economy一词闯到了东亚大陆,情况才发生了变化。据考证,英文的economy一词源于希腊语,“eco”为家务的意思,而“nom”为自然规则、秩序之意,economy或economics的原意是家政管理。苏格拉底的门生色诺芬(Xennophon,约公元前430~前355年)在他的名著《经济论》一书中最先使用了这个词,历史远比我国的“经济运略”悠久。
“经济”两字上再加上一个“学”字,即“经济学”,如果不考虑内容,单从文字上来看,在我国出现得倒也比较早。据赵靖考证,最晚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它就已经出现了,严维的诗中就有“还将经济学,来问道安师”之句。当然它仍然属于“经世济俗”“经国济民”之学,同现代的经济学一词并不是一回事。[4]
现代的经济学一词,起源于西方,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有关。
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的,是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理论家孟克列钦(Antoine de Montchrestien,1575~1621年)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Traictéde L'oeconomie Politique ),此书是为治国献策的学术著作。
英国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年)[5]于1672年在《爱尔兰政治剖视》(The Political Anatomy of Ireland )一书中沿用了“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这一术语[6]。
到了1755年,卢梭(J.J.Rousseau)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并区分了政治经济学与家庭经济学。而詹姆斯·斯图亚特(J.D.Steuart)所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1767年),则被评价为以政治经济学为名的第一部英文著作。此后“政治经济学”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用政治经济学来代替经济学,意味着研究范围已不局限于家庭或庄园经济,而涉及整个社会或国家的经济问题。
现代的经济学的“economics”,传到日本是在幕末时期[7]。神田孝平(1830~1898年)是最先采用这一词汇的学者。他于1867年从荷兰语把英国学者威廉·埃利斯(William Ellis)的Political Economy 一书译为日文,以《经济小学》为名出版。不过,“经济学”这一说法在当时并未迅速得到普及。在日本1870年的大学规则里,我们看到所用的名称乃是“利用厚生学”。而在1881年的东京大学规则里所用的却又成了“理财学”,这种说法在东京大学竟然一直用到了1893年,而庆应大学的经济系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叫“理财学部”。
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economics”一词在中国也曾经被直接翻译使用,一开始被译为“富国策”[8]、“生计学”“计学”[9]等。而现代意义的“经济学”一词在中国的正式出现,据叶坦的考证,大约始于1903年日本人杉荣三郎(1873~1965年)在担任京师大学堂经济学教习时所编写的《经济学讲义》一书。该讲义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欧美经济学大家著作的选编。从那以后,以“经济学”为译名的著作,日渐增多。如1905年王芳所译日本学者山崎觉次郎的《经济学》;1908年朱宝绶将麦克文(S.M.Macvane)的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一书译为《经济原论》[10]。此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安部玑雄[11]的《经济学概论》也被翻译到了中国。
关于“经济学”一词的现代含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1906~1988年)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下过如下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等。总之,经济学已经是一个大家族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对经济的认识日益深入和细化,经济学业已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被统称为经济科学。所以“经济学”一词现在又泛指经济科学。到目前为止,整个经济科学已是一个拥有近800门分支的学科群,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配置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脑力劳动经济学、地域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动态经济学、混沌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知识产权经济学、艺术经济学、消费经济学、项目经济学、传媒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税收经济学、蝴蝶效应经济学、灾害经济学、自然力经济学等,还有一些新的经济学分支正在形成或兴起,甚至与医学也开始有所交融,例如卫生经济学,还有利用神经科学手段研究经济行为的心理及神经机制的“神经经济学”等。不过,数理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断扩大,是一个基本发展方向。
至于汉语中的“政治经济学”一词,则出现得比较晚。不过,到了20世纪20~30年代便出现了编写和翻译政治经济学的热潮。目前我们看到的最早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译著是1929年上海江南书局出版的拉皮多斯[12]、阿斯托罗维将诸诺夫[13]合著(陆一远译)的《政治经济学》(上册;下册由周维渥翻译)[14]。进入了30年代之后,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出版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例如,译著有李昂吉叶夫(Wassily Leontief,也译作里昂惕夫)所著的(张仲实根据该书第2版译,生活书店,1937)《政治经济学讲话》;我国学者自撰的政治经济学作品也开始陆续登场,如狄超白的《通俗政治经济学讲话》(上海新知书店,1935),薛暮桥于1939年为解决新四军培训干部的教材问题所撰写的《经济学》一书,1941年该书修订版以《政治经济学》为名由新知书店在桂林出版[15]。
在我国,我们经常把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同义词来使用,这并不严密。因为如上所述政治经济学当中还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外的流派。所以说,我国的政治经济学,严格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6]。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内容主要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二卷1885年、第三卷1894年)、《反杜林论》(1878年)等重要著作和一些手稿(特别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当中。这里最重要的当然是有名的《资本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