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回首 再思考 再出发:中国金融改革开放40年
- 郭田勇主编
- 5399字
- 2025-04-07 16:46:33
序言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的标志性事件,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金融改革开放循序渐进,稳步实施。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对宏观经济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愈发明显,发挥了促进经济增长、调节经济结构的关键作用。作为金融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能够编写一本记录这一光辉历程的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更是一种荣幸。
站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再回首,梳理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我们再思考,总结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我们再出发,展望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未来发展。
纵观金融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值得我们认真梳理。自1979年设立国家专业银行起,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种类日益健全,不断创新,成为我国方兴未艾的金融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发挥了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配置各类资源的功能,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创新进一步加快,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金融市场加快融合、创新,各类金融机构加速转型,经历了一次次新的革命。伴随着金融机构百花齐放,我国金融市场形态也不断丰富,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稳步发展,金融市场结构不断演进,以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为代表的跨市场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服务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也稳步前行,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伟大转变。改革初期,为激发金融市场的活力、配合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将海外金融机构“请进来”,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为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提供了金融支持,也带动了亟待发展的中国金融业快速成长。随着经济特区不断设立、金融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实施,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中国金融行业开始融入全球金融市场格局,而人民币作为中国金融业的“名片”也开始在全球外汇市场中崭露头角。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中国逐渐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尤其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人民币保持坚挺,金融业稳定运行。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意愿和现实需求愈加强烈,海外分支机构不断设立,参股、控股海外金融公司与赴海外上市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多,中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也进一步受到认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业继续逆势快速发展,各项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国金融业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稳步前进,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跃升至全球第二,金融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中国金融在全球金融市场格局中的角色也从参与者逐渐转变为主导者。人民币于2016年加入SDR,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2018年A股被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认可;《银行家》杂志评选的2018年全球银行1000强中,135家中资银行榜上有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分列前四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更是连续六年占据榜首,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的地位可见一斑……这一系列可喜的成绩表明,中国金融业已经走到了全球金融舞台的中央。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稳步前行也离不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创新。1983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开启了专业化、规范化的历程。改革初期,骤然开启的市场化改革使参与这场改革的各个主体都有些措手不及,宏观经济一度陷入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循环状态,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时常出现巨大波动。中国人民银行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不断调整、演进、创新,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转变,有效地平抑了宏观经济的异常波动,维护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调控的现实压力增大,对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审时度势,先后创新了SLO、SLF、MLF等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配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维护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政策目标明确、政策工具丰富多样、传导机制日趋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不断提升。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初期,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着对金融各行业进行统一监管,引导处于市场化改革初期的中国金融业为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服务的重要职责。随着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快速发展,1992年起,集中监管开始走向分业监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一行三会”监管格局逐渐形成,并发挥了完善金融各行业管理、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作用。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一行三会”监管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金融混业经营跨行业、跨市场的特点越发突出,分业金融监管难以适应金融业创新发展与金融监管的现实需要。而且,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强了对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与实践,也促使我国金融监管理念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2017年11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全面协调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战略;2018年初,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转变为“一委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格局,协调层次更加分明、职责分工更加明确、监督管理更加高效,减少了重叠和不明确的监管范围,我国金融监管格局再次实现了与时俱进。
4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必须看到的是,成就来之不易,其中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首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职能是我国金融稳健发展的根本。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从经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金融业就明确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职能。改革初期,我国金融业的首要职能就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支持国家重点产业的发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民营经济的市场活力开始增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同样离不开业态日渐丰富、功能不断健全的中国金融业的支持。4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一旦金融业的运行严重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职能,就会对金融稳定乃至经济稳定产生巨大影响。尽管当前我国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产品丰富多样、金融机构迭代演进,但金融业的本质职能依然是服务实体经济。而且,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也进一步丰富,金融不仅仅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要起到引导实体经济转型的关键作用,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稳步转型。
其次,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主动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是我国金融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体制改革打开了中国金融业市场化的枷锁,但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金融业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只有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才能改变我国金融业发展落后的局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起到了培育金融消费环境、激发金融市场活力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而积极吸取先进经验的中国金融机构并不甘心只做“学生”,不断发展壮大的中资金融机构纷纷踏出国门,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劈波斩浪,开启了全球化布局,从国内金融市场的主导者逐渐走到了全球金融舞台的中央。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中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选择闭门造车,那么现在的中国金融业将是完全不同的局面。结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还需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发展视角,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在不断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再次,鼓励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效率的市场导向是我国金融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基础。中国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40年来,创新精神一直贯穿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于国情和经济基础的特殊性,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直接照搬,因此,如何发展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金融业需要自主摸索。在改革开放初期,金融业创新主要体现在体制创新方面,在制度上为金融机构打开了市场化的大门,激发了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活力,使我国长期受到压抑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金融行业门类不断完善、金融业的基本功能日趋健全,金融效率实现了量的飞跃。在传统金融机构规模不断做大的基础上,技术创新开始主导金融业发展的方向,我国金融业走上了做强之路。信息技术与金融功能的结合开启了新一轮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业市场模式也从被动满足市场需求转变为主动挖掘市场需求,专业化、定制化、精准化提供解决方案,金融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我国逐渐迈入金融强国的行列。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模式,并在一些领域实现了创新输出,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金融创新并不平衡,在某些行业的创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在某些行业,金融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依然是传统模式,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此外,金融创新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最后,采取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改革是实现我国金融稳定创新发展的核心智慧。基于改革初期的特殊国情和国际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处于自主探索阶段。而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行业,金融改革开放的节奏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对于金融改革开放,我国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路径,这赋予了金融改革进程更多弹性,有利于在保持宏观经济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及时解决金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全面金融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40年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外汇市场等领域的金融改革不断推进,改革的范围也持续拓展,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保证了这些改革的基本方向不会偏离目标。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方兴未艾,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改革等金融改革任重道远,继续采取审慎的渐进式改革路径仍然是可取的。
4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斐然,但我国金融在新时期也面临新的内、外部环境的挑战,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现实条件和国际背景有了很大转变。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历史关键机遇期。就国内情况而言,经济增速换挡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金融业转型提出了稳定与效率方面的要求,既要实现金融业自身的稳定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又要不断创新,积极支持、引领新时期我国经济战略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提质增效。而且,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改变着我国金融业态,在金融业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传统型金融机构与创新型金融机构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也愈加明显,随着创新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现实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金融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经过40年的快速成长,中国金融业早已经不是全球金融体系中可有可无的“边缘人”,而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领导者。在全球博弈中,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步伐具有了重要的系统影响,对全球金融格局的调整与变革具备了相当大的话语权。同时也要注意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体系也将受到更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在我国金融各行业的发展并不同步的情况下,对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更需要采取审慎的态度,不仅仅要“引进来”“走出去”,还要“引得稳”“走得稳”,这也考验着新时期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智慧。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作为见证者,笔者对改革开放对我国方方面面的巨大影响有亲身感受。笔者20世纪80年代进入大学,毕业后在基层岗位从事金融实务工作数年,后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成恰逢世纪之交。现在回忆起来,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恰与祖国改革开放同步,能够作为见证者亲身感受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的确是难得的幸事。20年前,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与导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赵海宽研究员对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历程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形成《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年》并付梓出版;于中央财经大学任教后,继续从事金融教学与科研工作,10年前,与时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的王广谦教授共同编撰《中国经济改革30年——金融改革卷》,书中对我国金融改革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时光飞逝,弹指间又一个10年过去,我国金融改革也迈入40周年。基于这些年从未间断对金融的热爱与思考,笔者积极组织业界、学界团队,精心构思、反复思量,以认真、严谨的态度,采取尽可能客观的视角,编写《再回首 再思考 再出发——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四十年》,既是对我国金融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也谨为想要了解、研究我国金融改革历程的读者提供一个参考,更是作为金融工作者给自己的一份答卷。
本书的编纂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及校对,但有关金融改革开放的资料浩瀚,尽管我们尽全力争取本书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仍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读者见谅,并不吝赐教。
2018年10月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