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分期试探[1]

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中原地区继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遗存,20世纪50年代,首先发现于陕县庙底沟遗址[2]。当时,安志敏同志曾经提出:“从庙底沟第二期文化的陶器上来看,具有由仰韶到龙山的过渡形态”,“它可能是仰韶到龙山的一种过渡性质的遗存”[3]。1960年芮城西王村的发掘成果,从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形态上,进一步证明了庙底沟二期文化承袭仰韶文化的事实[4]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遗存,在晋南分布十分广泛。仅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1959年以来的调查,在中条山以南的黄河沿岸、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汾临以南地段),便发现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达百处以上。其中,平陆盘南村[5]、芮城西王村、夏县东下冯[6]和垣曲丰村[7]四处遗址经过了不同规模的发掘。东下冯遗址地处运城盆地,其余三处都在中条山南麓滨河地带。

若将上述四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与黄河对岸的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二期文化做一对比,不难发现它们之间不仅文化面貌上有差异,在年代上也并非完全一致。本文拟通过对这四处遗址的具体分析,进行年代上的排比,以期达到对晋南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面貌和年代序列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同时也可对陕县庙底沟遗址二期在同一文化的年代序列中所处地位,做出更确切的判断。

四处遗址可分成以下三组:第一组,芮城西王村和夏县东下冯遗址(指原报告所称西王村上层“龙山文化”和东下冯“龙山文化早期”遗存);第二组,平陆盘南村遗址(H1);第三组,垣曲丰村遗址。现依次讨论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