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改革开放中发展的社会主义

20世纪初,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斯大林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政策,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形成。不可否认苏联模式曾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违背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直至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面临重大考验。而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的重任,全部落在中国的肩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的问世,诠释了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探索实践中,尽管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仍然是极其宝贵的,并及时纠正了错误,挽救了社会主义,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展开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杀出血路实行改革开放,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新台阶。

一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工业化水平偏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的。毛泽东时期,为了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优先发展重工业,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三年,我们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在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53~1957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我们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路,即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1年中,执行了错误路线,导致了后期的严重后果。

正如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19]由于这20年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和灾难,国民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有资料表明:“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民族。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1957年日本国民收入只有279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为368.8亿美元,日本比中国少89.8亿美元。到1976年,日本国民收入达到4728亿美元,中国为985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的4.8倍;到了1978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6.9倍。”[20]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1]“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22]“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23]“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4]邓小平这些振聋发聩的重要论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后的觉醒,更是象征了共产党人永不服输的精神,最终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

综上所述,40多年来,我们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不是偶然的碰撞,而是中国人民坚定的必然选择,是在经历了20多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探索,并汲取了20多年挫折考验之后作出的正确而伟大的抉择。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的必然,它顺应人民的心愿,更切合时代的呼唤。

二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整整走过了40年,40年的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历史新时期的序幕,改革开放的画卷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徐徐展开,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新篇章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毅然决然地开启。我国经济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的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外资的引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正式起航。综合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从农村开始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先导展开的。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是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前提。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此,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兴办特区,再到开放从大连到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探索

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成果是改革从农村转到了城市,领域也进一步放宽,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蹄疾步稳地扩展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进一步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可以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至此,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村到城市的治理整顿。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再到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成果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综合整顿了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进一步规范了经济秩序。邓小平指出,“治理整顿有成绩,但评价功劳,只算稳的功劳”,“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25]1992年初,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南下视察并发表了著名的讲话,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回答了人们的困惑,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标志特征。

南方谈话一石激起千层浪。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党的十四大报告依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作出了三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确立,并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伟大构想,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我国4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了邓小平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正确的。正如习近平指出:“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26]邓小平为中国人民擘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变成美好现实,中华民族正在向伟大复兴的目标一步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