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每个孩子都会发光,只不过需要被点亮
- 追寻:每一个生命的光亮
- 张坤浩
- 3902字
- 2025-03-19 15:12:20
好的教育是什么?理想的教育长什么模样?如果你要问100位教师,可能会得到100个答案。教育如同人类社会的“斯芬克斯”之谜,引领着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寻、去思考,去实践、去解答。而好的教育,其独特价值正在于它可以“链接”过去与未来,伴随着时光流逝、时代巨变,却波澜不惊、不着痕迹地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自然而然地改变着整个世界。
从教20年,永葆初心、心怀热爱是我前行的底气和勇气。喜欢孩子,愿意为每一个生命个体贡献一点力量;喜欢工作,愿意把它作为一生的事业去追随;热爱读书,现实中想不到的,书中总会有答案;热爱学校,它好像就是我的另一个家,身在其中,不畏所累,永远心悦与欣喜。
(一)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追寻教育的确定性
教育家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社会的不确定性给教育的确定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回望中国教育二十多年的改革,我们逐渐清晰:中国教育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给出了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让教育回归到以“育人”为本、培养人的素养中来,推动每个人灵魂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全面的成长。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有人说:“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一种影响。它来自内心的触动与共鸣。思想不是由说教而来,而是由影响而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与学生分享人生的智慧。教育者要以自身人性的美好去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性,用自身行为的正向引导学生正向的行为。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所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教育是一种激励和点燃。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用知识把桶装满,而是要用光,去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内驱力。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渴望被肯定的“小孩”。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人都希望被看见,每一种努力都希望被肯定。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真诚的赞美就能让我多活两个月。”回望我们的学生时代,那些知识渊博的老师会让我们仰慕,但那些曾经给予自己肯定和鼓励的老师会让我们铭记一生。那些温暖的鼓励、无条件的信任,给那时的我们注入了自信和力量,甚至助我们长出梦想的羽翼,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二)育人和“育分”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优秀,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做第一名,就像奥运冠军只有一个,家长要坦然面对孩子的平凡。记得有一个同学哭着对我说,“我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我们决不能让孩子成为应试机器,不能用功利性的眼光去评判孩子。那么,我们究竟要培养出怎样的孩子?只有明确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我们才能目标坚定、奔赴远方。
2018年,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先生,作为中国教育界代言人,在“2018中国教育家年会”上再次提出:“‘好教育’是把素质教育进行到底。”“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当由‘以考试为本’的‘应试教育’或称‘考试教育’回归到‘以育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素质教育中来。”“教育不仅是知识,还应该是爱,是真,是善,是情,是美,是生命活力,是人生智慧,是家国情怀,是崇高理想。”
对于教育的理想是美好的,而教育发展的现实似乎又是残酷的。育人与“育分”的争论一直客观存在,在高中阶段,轻素质教育、重应试教育的倾向还依然比较严重。素质教育与学生升学矛盾吗?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把学生当成人,而不是考试机器看待。学生如果只有分数,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尊重学生独立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师生关系上,力争做到让教育更有温度和人情味。在一种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发展自我,真正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因此,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会让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有潜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我坚持“做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呼吁教师要换一种善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不要给学生贴标签。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让每个人都受到尊重和重视。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使教育更加公平、更具有温度和质感。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具有幸福的生活能力,享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摒弃功利,回归教育的本质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为父母者,以体育、德育、智育种种之法,教育其子女,有二因焉:一则使之壮而自立,无坠其先业;一则使之贤而有才,效用于国家。”对孩子来说,健全的人格就是最好的素养。
回望自己的从教之路,接触每一所学校,感触最大的就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一个时期内,校长的风貌影响着教师风貌,而教师风貌也影响着学生整体风貌。这就需要我不断地叩问初心,主动思考该如何走好以后的路。
教育从接纳开始。接纳是每一个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温柔。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作为教师,要时刻牢记“两个假如”(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教育前提。要有一颗博爱慈善之心,要学会接纳学生的不良情绪,倾听他的心声。只有从对方的角度接纳他们,才会有随之而来的教育影响和知识的顺畅交流。通过接纳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满足内心归属,体察学生学习中呈现出的行为动机,从而真诚沟通,进而解决问题。
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学生正确地接纳自己、接纳别人、接纳世界。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鼓励和引导学生真正接受自己,从而扎根成长,释放更多生命的能量。鼓励和引导学生勇敢做自己。从内心坚定的信念出发,不断地发现自己、挖掘自己,心怀热烈地过好这一生,绽放出应有的光芒。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光辉。
2019年,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记述个人成长的回忆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中国出版。通过写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一种答案: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自己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去看更大的世界。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塔拉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每个人都应当像鸟一样飞向属于自己的那座山。我想,这正是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意义所在。
(四)怀一颗匠心,追寻教育的意义
三尺讲台,方寸之间,教师用爱浇灌责任,用匠心守望初心,用平凡铸就非凡。择一事,爱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忠于责,诚于真,不为荆棘易初心。
臻于至善,始于匠心。好的教育是从“我”到“我们”。我校在图书馆大楼外侧墙面上写了两句话:“凡是学生的问题,大都是教师的问题;凡是教师的问题,大都是校长的问题。”“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先改变自己,再影响他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做的第一步。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得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同,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能从改变自己到影响学生,教育就从“我”到了“我们”。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当我们选择和孩子同行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选择与爱同行、与责任比肩。当我们与孩子们在一起,风来了捉风、下雨时听雨……学校的这方天地和所有的孩子就成为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给孩子的一种人生态度。教师要会给每个学生“点赞”,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看到他(她)的与众不同。给他(她)永不迷失的信仰,让他(她)用自己的方式发光,让他(她)用自己的双手收获成功,看见更大的世界。人生从来没有什么最佳答案,但人生中总会有一些人、一些契机,触动你,帮助你寻找到人生中最赞的答案!
好的教育是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教育是一盏点亮一个个生命的灯火,教师用一束束平凡微光照耀了孩子们的心灵,点亮了整个世界。同时,教师也从孩子们单纯美好的心灵、独特的思维品质和专注思考的行为上学会了爱心、耐心、理解、接纳、观察、发现、挑战……孩子们的一百种模样,成就着我们作为教师的模样。
好的教育是从“师道尊严”到“师生对话”。教育是一场师生平等的对话,是两个世界能量的自由流动,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定从学生客观实际出发,去施策、沟通和交流,以平等的姿态告诉孩子:“没关系,你慢慢来。”这样,才能让一朵花影响另一朵花,让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教育是“根”的事业,我愿意为了花的艳丽、果的芬芳、叶的嫩绿,而默默坚守。岁月成诗,流年凝固。教育是一群人的责任与担当,我愿意尽己所能,迎难而上,帮助一届届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我坚信:教育,将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回报。播下一粒爱的种子,也定将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