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剑走偏锋

方正化正欲告退,朱由检突然地道:“正化,处理完陈德润的事,你立刻赶往河南,接一个人回京。”

“不知陛下要接的是何人?”

“原兵部尚书登莱巡抚袁可立。”

袁可立是朱由检最为欣赏的忠臣干吏,在他担任登莱巡抚朝间,正是明军萨尔浒大战之败后,沈阳辽阳尽皆失守,辽东辽南七十余城陷落。

危难之际,袁可立临危受命,出巡登莱,担负起整个辽南以及海防的重任。

袁可立到任之后,整顿水军,以攻代守,反对议和,用韬略,出奇兵,重用毛文龙,打造东江重镇,接连收复旅顺、金州、盖州等地,一度迫使建奴只能龟缩于老巢一带,无暇西进。

袁可立巡抚登莱的这段时间,估计是努尔哈赤最为郁闷的时期,整个建奴八旗都被袁可立压制地死死的,尤其是袁可立设计劝降刘兴祚的事件,几乎把努尔哈赤气得吐了血。

只可惜,袁可立为人性格刚直,得罪了魏忠贤,屡遭贬黜,辽东局势倾危之时,对建奴作战的第一牛人却闲赋在家,不得重用。

对建奴作战,袁可立可谓是战略意义上的第一人,那怕是孙承宗、袁崇焕、熊廷弼几人加起来,都未必如袁可立的战略眼光和谋略布局。

建奴人对袁可立可谓是恨之入骨,清修的《明史》都不为其立传,对其事迹则大幅删改,加以诋毁。

崇祯继位之后,曾两度征召袁可立入京,但对朝廷早已是心灰意冷的袁可立托病不出,坚辞不受。

“陛下,袁尚书两度拒召,只怕他已是无心仕途,臣此去只怕是无功而返。”方正化显然也是知道袁可立两次拒召之事,才对朱由检直言。

朱由检当然知道袁可立无意仕途的事,否则朱由检就不是派方正化前往而是下一道旨意召袁可立回京了。

如果朱由检真下旨的话,那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袁可立会第三次托病婉拒。

“正化,这次俘虏的建奴人,不正是腾骧四卫管着么,你去战俘营之中,挑选十几个比较听话的建奴人,再带上御马监比较可靠的人,乔装改扮前往河南睢县,秘密地将袁老给绑了,假称押往关外,等到了山海关附近的时候,你再露面将那些建奴人给杀了,将袁老带往京城,这样袁老就算再不想进京,也由不得他了。”

方正化顿时是目瞪口呆,敢情“请人”还能这么请呀?

“陛下,这……行吗?袁尚书本就无意仕途,您这般强迫,倘若消息泄漏,恐怕袁尚书更无心入朝了。”

朱由检呵呵一笑,道:“此事只要做得天衣无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纵然袁老心中有疑虑,只要朕矢口否认,他也无奈何的。朕本来是想着礼贤下士的,但袁老性格直拗,认准的事情八头驴也拉不回来,无奈之下,朕也只能是出此下策了。”

“陛下既然知道袁尚书性直刚烈,就算到了京城,也不一定能为陛下所用。”

“放心吧,这个朕自有计较。正化,记住,既然是演戏,那就演得真实一些,千万别给演砸了。”

“陛下放心,臣自当尽力办好此事。”方正化领命而去。

朱由检看着方正化,不禁暗自地叹了一口气。

说实话,如果还有其他招儿的,朱由检断不可能用这一手的,可袁可立那倔驴的性子,不这么整的话,朱由检还真没有别的办法。

看来想要召他回京,也只能是剑走偏锋了。

“宣兵部尚书李邦华、工部尚书徐光启觐见。”朱由检吩咐了一声。

今天早朝刚刚走马上任的李邦华和徐光启,朱由检肯定是要见一见的。

不到一柱香的工夫,李邦华和徐光启联袂而来。

“臣李邦华(徐光启)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李邦华曾随驾亲征过遵化,朱由检对他已经是很熟悉了,徐光启倒是今日早朝第一次见。

李邦华是中等身材,身形略瘦,看起来十分干练。

徐光启则比他要高出半个头,身材魁梧,头发花白,神情和蔼。

论年纪,李邦华今年五十五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而徐光启则比他整整大了一轮,已经是六十七岁了,明显地可以看出脸色的沧桑之色。

徐光启出仕比较晚,直到四十二岁的时候才考上进士,二十多年来宦海沉浮,让他有些心力交瘁。

不过此次得偿所愿出任工部尚书,徐光启显得异常的欣喜,显得脸上容光焕发。

“两位爱卿平身,赐座。”

一般皇帝在后宫召见大臣,礼仪上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皇帝通常会赐座给年龄较大的大臣,以示尊重。

有宦官拿过两个半高的凳子来,李邦华和徐光启谢过恩,浅坐了下来。

在皇上面前,能有个小凳子坐已经是极大的恩宠了,四平八稳大刀金刀地去坐太师椅,想多了吧?

“李爱卿,兵部之职殊为重大,关乎社稷安危,王洽庸碌无为,实在是担不起尚书一职。李爱卿久在兵部任职,革陈旧弊,整顿京营,裁撤冗员,清查冒饷,功勋卓著,朕都看在眼里,卿之忠直,朕心甚慰,此兵部尚书一职,莫卿非属。”

李邦华赶忙地道:“臣蒙圣恩厚爱,定当励精图志,披肝沥胆,以效犬马之劳。”

朱由检微微颔首:“李爱卿的才干朕清楚,兵政改革之事,卿只管放手去做,朕定当会全力支持。”

李邦华倒没有迟疑,显然他是胸有成竹的。

“陛下放心,臣自当用心办事,不负陛下之望。”

朱由检知道,李邦华确实是一个实干家,他虽然也算是东林党人,但和那些只知道清谈的东林党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李邦华在担御史之时,就曾经上疏提出选官用官的十条原则,澄清吏治。在兵部任右侍郎的时候,亲自主持京营的整肃,清理吃空饷,淘汰老弱病残,节约开支,搞得那些勋贵武官是怨声载道。

然李邦华是不为所动,坚持原则,赏罚分明,京营面貌为之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