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搅屎的棍

听到皇上毫不犹豫地准了,王洽心中掠过一丝无言的叹息。

给朝廷效力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它也有苦劳吧,可到头来,王洽感觉自己就像一块破抹布一样被扔掉了。

世态炎凉啊!

而且皇上不但准了他的请辞,还让他推举一位继任者。

这不是杀人诛心吗?

更何况让谁来当兵部尚书,那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么。

可那怕心里再腹诽,王洽也不敢表露出丁点的不满来,他恭恭敬敬地道:“兵部右侍郎李邦华德才兼备,堪当大任。”

朱由检沉稳如山,转头望向韩爌,淡淡地道:“韩爱卿以为如何?”

王洽的离任对于韩爌来说并不算是什么意外的事,毕竟建奴入关,总得有人来为此事背锅吧,按以前皇上的尿性,王洽下狱治罪都不为过,现在王洽能平安致仕回乡养老,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

至于让李邦华来接任兵部尚书,对于韩爌来说,也并非不可接受。

毕竟李邦华也是东林党人,按魏忠贤授意编纂的《东林点将录》中所载,李邦华对应的绰号是病尉迟,而韩爌和王洽分别对应九纹龙和丧门神。

所以下一个王洽,上一个李邦华,对于东林党来说,并没有任何的损失。

“李侍郎才识高干,治军有方,廉洁奉公,忠直不二,堪为此任。”

身为首辅的韩爌都如此表态,其他的大臣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意见了。

那怕是同东林党不睦的其他党派,虽然也垂涎于兵部尚书的位子,但他们也不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皇上是中意李邦华的,所谓的推举,也不过是走个过场。

所以,在无人反对的情况下,李邦华顺利地当上了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王永光和礼部右侍郎温体仁对视了一眼,他们私下商议过,准备借着这次已巳之变的机会,对把持着朝政的东林党进行一次打击。

打击的首要目标便是兵部尚书王洽,而且弹劾王洽的折子已经装在王永光的袖子里了。

只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东林党居然会率先丢车保帅,让王洽自请辞职,让他们的企图扑了个空。

不过东林党自以得计的话,那他们的如意算盘可真打错了。

温体仁掏出一封奏章,上前恭身施礼道:“启奏陛下,臣有本奏。”

此时的温体仁,官声在朝中不并显赫,不过他既非东林党人,也非阉党中人,向来以孤臣自居,清正廉明,倒也很得以前的崇祯赏识。

不过此时的朱由检却知道,这个温体仁,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奸佞。

在崇祯朝换首辅如走马灯的背景下,温体仁却能独断内阁达八年之久,占据了崇祯朝十四年的一多半之久,足见其能力和手段的恐怖。

说他没才吧,他居然能当这么长时间的首辅。

说他有才吧,在他当朝执政的八年时间内,居然没有干一件利国利民的正事,净干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擅权弄政,排除异己,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这种人,朱由检压根儿就看不上。

不过一个团队之中,各类的人都得有,比如镇山的虎、远见的鹰、善战的狼、忠诚的狗,也会有害群的马、浑水的鱼、搅屎的棍,温体仁就属于那种典型的搅屎棍。

此刻他突然递上奏章,朱由检倒是想听听他准备弹劾谁。

“准奏。”

“臣弹劾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太子太保袁崇焕。”

此刻皇极门外立刻变得鸦雀无声,许多人都面带惊讶地看向了温体仁。

以前弹劾袁崇焕的奏章并不少,但都是私下递上去的,如今袁崇焕就在朝班之中。

做为此次勤王的有功之臣,袁崇焕并没有随同关宁军返回辽东,而是与其他武将一起进京,准备接受封赏的。

可突然之间,温体仁却当着他的面向皇上递交弹劾奏章,这不禁让袁崇焕有些愠怒,面色大变,只是碍于在朝堂之上,不便发作罢了。

如果是在辽东,袁崇焕可没那个好脾气。

温体仁却是面色如常,他顿了顿了,朗声宣读了他的奏章。

奏章比较长,而且全是古文,朱由检自然是听不太懂的,但大体的意思可以听得出来,温体仁弹劾袁崇祯是十大罪状:托付不效;谋叛欺君;专事欺隐;虏来不侦;纵敌长驱;谋款斩帅;市米资敌;通敌议和;暗藏夷使;潜携喇嘛。

朱由检心中晒然一笑,看来这个温体仁不光是搅屎的棍,而且还是一条咬人的疯狗,为了扳倒袁崇焕,不惜罗织罪名,还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其实袁崇焕最大的罪名就是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有罪没罪,那在朝野之中是有着相当大的争议的。

袁崇焕在处决毛文龙之时,也是历数了毛文龙的十大罪状,拥兵自重,不服节制,骄横跋扈,贪墨军饷,杀良冒功,私通建奴,纵兵劫掠,强抢民女等等。

袁崇焕身为蓟辽督师,节制四镇,手握具有先斩后奏之权的尚方宝剑,自然有处决毛文龙的权力。

而且事后袁崇焕也确实做到了先斩后奏,将情况奏明了崇祯皇帝。

而崇祯皇帝也没有什么反对意见,等同于是默认了袁崇焕的做法。

至于其他的罪状,大多属于是莫须有或者无足轻重,根本就算不什么事。

袁崇焕的功罪,不光是现在没法辨清,后世争论了四百年,其实也没有争出一个结果来。

有人说袁崇焕是卖国贼,大汉奸,是明朝亡国的第一罪人,擅杀毛文龙,让建奴再无后顾之忧,高调承诺五年平辽,结果把建奴“平”到了北京城下,这种误国蠹贼,纵然是将他千刀万剐亦不为过。

也有人说,袁崇焕是大忠臣,大英雄,为了挽救明朝危亡的颓势,竭心尽力,死得冤屈,崇祯自毁长城,明朝灭亡咎由自取。

可以说袁崇焕是历史上少有的争议人物,人虽然死了,但四百年都无法盖棺定论,在五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