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剿十三寨-整齐军备大练兵

寅时三刻的晨雾还未散尽,赵黑塔那把紫檀木桌已墩在村口老槐树下。桌脚压着昨日新写的招兵告示,墨迹被露水洇得微晕。徐大解下腰间铜锣往树杈一挂,抡起鼓槌往蒙着老牛皮的战鼓上擂了三响,震得枝头麻雀扑棱棱乱飞。

“铛——!“铜锣声撕开晨曦,“耀华庄招护院喽!日供三顿干饭,旬发二钱饷银!“赵黑塔扯开破锣嗓子一嚎,惊得早起挑水的王寡妇险些跌了木桶。

隔壁李家沟的张木匠第一个凑过来,裤腿上还沾着刨花:“黑塔兄弟,这告示上写的可是实情?“他粗糙的指节划过“每日粟米三升“的字样,指甲缝里的松脂在桑皮纸上拉出亮痕。

“老哥瞅真喽!“赵黑塔哗啦掀开桌边樟木箱,新碾的粟米在朝阳下泛着金浪,底下压着的碎银锭子撞出清脆响动。人群里顿时炸开嗡嗡声,十七八个后生推搡着往前挤,粗布鞋在夯土路上扬起黄尘。

榆树庄的刘驼子挤到最前头,缺了门牙的嘴直漏风:“俺能扛两石谷子走三里地!“说话间扒开短褐,露出肋骨毕现的胸膛上几道陈年鞭痕,“前年给官仓运粮落下的力气!“

赵黑塔蒲扇大的巴掌往榆木砧板上一拍,震得砚台里的松烟墨荡起涟漪:“都别挤!挨个试力气!“他抄起墙角石锁往地上一墩,三百斤的青石疙瘩陷进土里半寸,“能举过头顶的,晌午就吃黍米干饭!“

日头爬上柳梢时,村口已排出二里长的队伍。徐大拎着细麻绳给应征者量臂围,粗粝的麻线勒进黝黑的皮肉:“四尺二寸...记丁等。“执笔的陆九蘸了三次墨才写完花名册,抬头正见三个后生为争位置扭作一团。

“排好队!“赵黑塔甩出赶车的鞭子,牛皮鞭梢在青石板上抽出白印,“那个穿靛蓝短打的,对,就是你!过来试举石锁!“

被点中的后生搓了搓掌心吐口唾沫,黧黑的小腿肌肉绷如弓弦。石锁离地三寸时他脖颈青筋暴起,围观人群爆出喝彩,却在举到胸口时泄了气。石锁轰然落地,溅起的泥点子沾了赵黑塔满脸。

“饭没吃饱吧?“徐大从褡裢掏出块黍米饼扔过去,“先去棚里喝碗粥,未初再来试过。“

榆木砧板已记下七十六个画押的红手印。陆九的狼毫笔突然顿在“李二狗“的名字上——那后生正蹲在粥棚边,就着腌萝卜连喝五碗稠粥,肚皮鼓得活像临产的母羊。

“该试脚力了。“徐大望着晒得发白的日头,将二十斤的沙袋挨个绑在入选者腰间,“绕打谷场跑十圈,能跟上这炷香的算合格!“线香插进青铜香炉时,三十几个赤脚汉子撒开腿狂奔,草鞋在晒烫的青石板上踏出白烟。

土墙根阴凉处,韩月娥领着婆娘们飞针走线。新裁的靛蓝粗布浸过柿漆,二十套劲装正在针脚间成型。王寡妇咬断线头,把缀着红布条的护腕抛给刚跑完全程的汉子:“快擦擦汗!当心着了风寒!“

赵黑塔搬出最后一道考题。丈八红缨枪插在五十步外的草垛上,枪头系着的铜钱在风里叮当乱晃。“射中铜钱孔的,赏十个铜板!“他话音未落,人群里窜出个精瘦少年,夺过角弓便拉满弦。

“嗖“的一声,柳木箭穿透铜钱方孔,余势未消钉进老槐树干。少年抹了把鼻涕:“俺在山上射了十年獐子!“徐大笑着往他怀里塞了串铜钱,沉甸甸的撞击声引来一片艳羡目光。

陆九捧着花名册唱名:“王铁柱!领靛蓝战袄一套!““李双全!接雁翎刀一柄!“新丁们摸着簇新的牛皮刀鞘,指甲抠着鎏金云纹直咧嘴。几个半大孩子追着领到红缨枪的汉子叫嚷,枪头裹的厚布早被摸得油亮。

二十口铁锅在晒谷场支起。新腌的芥菜丝拌着猪油渣在锅里翻滚,麦香混着肉香勾得人肠鸣如鼓。赵黑塔拎着酒坛挨桌斟满粗陶碗:“往后便是过命的弟兄!干!“

火光映着七十八张油亮的面庞,不知谁起了个头,古老的夯歌混着酒气冲上云霄:“嘿哟!铸铁甲哟——护我乡!嘿哟!磨利刃哟——斩豺狼!“

....

河湾的水力锻锤正在轰鸣,十二个榆木连杆在激流带动下此起彼伏,将三百斤的铸铁锤头抡出残影。刘大锤赤着脚踩在传动轮旁的青石板上,古铜色的脊梁随着锻锤节奏微微晃动,仿佛与这钢铁巨兽融为了一体。

“三二一!换料!“随着他沙哑的吼声,四个学徒同时扳动黄铜操纵杆。锻锤在空中诡异地悬停两个心跳,趁这间隙,两个光膀子的后生用铁钳将烧红的板甲胚料精准送进砧台。水流重新带动齿轮的刹那,锤头轰然砸下,铁砧上迸出的火星在晨雾里织成金网。

林远俯身在控制渠边调整水闸,指尖被青铜阀门的冰霜粘去层皮。当看到第七副胸甲在锻锤下渐成流线弧度,他终于松开咬了一早晨的腮帮:“锻打效率比预期快三成,今夜能赶出十二副。“话音未落,赵黑塔裹着铁腥味撞进工坊,手里攥着的名册还带着晒谷场的麦秸。

“七十八个壮小伙!“赵黑塔的破锣嗓子压过锻锤的轰鸣,“最壮的能扛着石磨转三圈!“他蒲扇大的手掌拍在刚淬火的板甲上,水雾腾起时露出甲片表面细密的云纹。

林远抄起铁尺量了量甲片厚度,精确到半根头发丝:“分出二十个手稳的,到甲胄坊报道。“他在青砖墙的排班表上划出新组,“王千户差人送来的这些“甲胄“,衬里棉絮板结如石,甲片锈得能刮下二两铁渣,要用铁刷除锈,内衬换双层柞绸,这事交给新来的妇人。“

工坊西侧突然传来铁链哗啦声。刘大锤正指挥学徒更换锻模,六边形的蜂窝模具能同时锻打三块肩甲。“再来三十斤焦炭!“他铜铃般的吼声惊得檐下麻雀乱飞,“把水轮转速提半成!“

林远摸出怀表对了对日晷——这是用赵府库房的西洋钟改的。锻锤每九十次击打能完成一副板甲雏形,比传统铁匠铺快了整整七倍。但当他看向墙角堆积的锈蚀棉甲,眉头又拧成了疙瘩:这些甲片的铆钉孔早已变形,需要重新开孔校准。

“让新丁来试甲。“他掀开棉甲内衬,霉味混着铁锈冲得人皱眉,“不合身的甲比赤膊更危险。“突然抄起改锥撬开甲片,露出底下虫蛀的棉絮,“这些烂棉絮统统烧了,换成年初存的火浣布。“

赵黑塔凑近观察水力锻锤的操作,壮硕身躯随着机械韵律微微晃动:“这铁家伙比二十个铁匠还能折腾!“他突然指向传送带,“让新来的小子们负责搬运铁料?“

“不。“林远在排班表添了条朱批,“精壮的分去拉风箱,手巧的学淬火。“他转头看向正在校准模具的学徒,“刘师傅带出八个熟手后,就能三班轮换锻锤。“

工坊东门吱呀洞开,七十八个后生鱼贯而入。蒸腾的水汽裹着铁腥味扑面而来,七副新锻的板甲在木架上泛着幽蓝冷光。李双全的喉结上下滚动——那些甲片的弧度竟像是照着活人肌骨铸就的。

“挨个试甲!“徐大铜锣般的嗓音震得铁器嗡鸣。他抄起块浸透桐油的麂皮,在胸甲内衬抹出油亮痕迹:“衬布要贴肉扎紧,松半寸就等着挨箭钻心!“

韩月娥捧着朱砂笔穿梭队列,在每副甲胄内侧写上名讳。当写到李双全时笔锋微顿——这汉子的胸肌将甲片撑得几欲迸裂,呼吸时甲面竟如活物般起伏。

“列阵!“徐大突然挥动令旗。新丁们笨拙地挪动铁靴,甲片撞击声宛如暴雨打瓦。林远立在丈高的观测台上,鹰隼般的目光扫过每个关节铰链:“第三排左二,护颈扣反了!第五排右四,胫甲束带多绕两圈!“

林远回到书房写下一串算式。鹅毛笔随着手中游走,将甲胄拆解成若干参数:山纹甲十三套重四十八斤这是赵府缴获的,王千户的棉甲改后重三十七斤,自锻板甲四十五斤带锁子内衬。

“着甲率九成七。“他掐灭算筹上的火星,凝视着被铁屑染黑的指甲缝。这个数字在明末战场堪称骇人——即便是辽东边军精锐,铁甲普及率也不过六成。碾过草纸的镇尺停住,他想起戚继光《纪效新书》里的记载:着甲步兵对阵无甲流寇,战损比可达一比二十。

但账册上的数字需要重新折算。王千户送来的八十套棉甲经过酸洗重锻,内衬换成火浣布后防护力提升三成,但比真正的铁甲仍差两档。墙角堆着的十二套山纹甲倒是精良,可这些缴获的札甲每副需要两名辅兵协助披挂。

林远突然起身又走向河边高炉处,靴子踏过青砖的声响惊醒了蜷在锻锤旁打盹的学徒。樟木箱里码放的新锻板甲泛着冷光,他屈指叩击胸甲中央的弧形凸起——这是参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能量分散结构,能将来袭钝器的冲击力削减四成。

“四十副板甲可组两排枪阵。“他对着月光举起臂甲,铰链处细密的鱼鳞纹在暗处流淌,“后排二十套棉甲弓手,辅以十套板甲精锐策应。“这个配置在《武备志》里能找到原型,但火器配备不足是个致命缺口。

账册翻到兵器页时,林远的眉头拧得更紧了。一百七十二柄长刀里有四十三把需要重开血槽,二百零九杆长枪的柘木枪杆过半有虫蛀。倒是从赵府缴获的十二张蹶张弩保养得当,只是弩机用的牛筋弦已老化发脆。

“王铁柱那样的壮汉配板甲长刀,李双全这类灵巧的用板甲持弩。“他在墙面画出兵种矩阵。

河边高炉的围墙上逐渐写出三组数据:披甲率97.4%、兵器完整率68.2%、人均负重49.8斤。最后这个数字让他瞳孔微缩,明军标准步卒负重在三十至四十斤之间。必须精简装备结构,否则未接敌就会累垮半数士兵。

亥时的梆子声传来时,林远正在重排甲胄组合。板甲士兵卸去胫甲,换装轻便的皮质护腿,省下的七斤重量可多带三日口粮。棉甲弓手的护颈改作可拆卸式,近战前交由辅兵保管。山纹甲精锐的披挂流程被拆解成十二个步骤,训练时长能从三刻钟压缩至半柱香。

“着甲步兵接敌距离五十步,弩手三轮齐射可放倒三成敌兵。“他蘸着桐油在青砖上演算,氧化后的油渍形成战术推演图,“长枪阵抵住冲击时,刀盾手从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