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吴中瘴雨

洪武元年五月初七,苏州府衙。

陈远望着檐角垂落的雨帘,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梅子黄时雨,还是牢狱渗出的血水。上任苏州知府不过旬月,府库账册里那串“洪武通宝七万贯“的数字,总让他想起殿试时说的“血泪通宝“——此刻正化作签押房外鸣冤鼓的闷响。

“大人!娄门外陆家庄又来告状了!“司狱喘着粗气撞开雨幕,“周员外家的护院打死佃户,尸首还挂在晒谷场...“

陈远捏碎手中湖笔。笔管裂痕如苏州水网在掌心蔓延,墨汁顺着掌纹滴在刚誊抄的《均平赋役疏》上。他记得这周员外正是户部侍郎周琮的胞弟,其庄园占着吴淞江畔三千亩膏腴之地,鱼鳞册上却只登记着八百亩旱田。

“备马。“陈远抓起斗笠,绯色官袍掠过年久失修的府衙照壁。壁上“明镜高悬“的漆金匾裂开细纹,倒像张冷笑的嘴。

雨中的陆家庄飘着血腥气。十二具尸首悬在竹架上,雨水冲淡了血渍,却在黄土上画出蜿蜒的溪流。白发老妪抱着襁褓跪在泥泞里,婴儿啼哭混着咒骂:“青天大老爷?去年王知府说要清丈田地,尸首还在胥江漂着!“

陈远踩着浸透血水的芒鞋踏入晒谷场。周家护院头子抱臂冷笑,腰间佩刀缠着红绸——那是正五品武官才有的规制。“陈大人,这几个刁民抗租伤人,小的们可是正当防卫。“

“《大明律》载,私刑致死者杖一百流三千里。“陈远掀开草席,尸身胸口烙着“抗赋“二字,“这烙铁上的字,倒比国子监生写得还工整。“

护院头子脸色骤变。突然破空声起,三支弩箭自谷仓顶棚射来。陈远旋身避让,箭簇钉入身后粮囤,新麦瀑布般倾泻——谷堆里赫然埋着成箱的洪武通宝,铜绿间黏着暗红血渍。

“好个正当防卫!“陈远抓起把带血的铜钱,“本官倒要看看,是周家的烙铁硬,还是大明律的铁券硬!“

当夜府衙地牢,陈远借着松明火把翻阅鱼鳞图册。泛黄的宣纸上,“陆家庄“三字被朱砂划去,改作“周氏别业“。突然牢门铁链哗响,狱卒押进个浑身血污的账房先生,怀里紧抱着鎏金楠木匣。

“大人...这是周家二十年田契副本...“账房咳着血沫,“他们要在吴淞江筑堰,把八千亩圩田伪作滩涂...“

陈远抚过木匣上熟悉的缠枝纹——与殿试那日朱元璋龙椅的雕工如出一辙。匣内田契的保结人落款,竟盖着中书省的大印。

五更时分,陈远在签押房摊开丈量舆图。烛泪堆成赤色小山时,忽闻窗外竹哨三长两短。推开窗棂,驿卒呈上盖着东宫火漆的密函,笺上朱标墨迹淋漓:“闻吴中有瘴疠,特赠艾草十车。另,御医言头风症宜静养,凤阳行宫地气甚佳。“

陈远将信笺凑近烛火,隐文在热力下显现:“周琮三日前提调户部清吏司。“他轻笑出声,这位太子殿下倒是深谙博弈之道——周家敢在吴淞江筑堰,原是户部要借清丈之名行兼并之实。

次日寅时,陈远带着三百卫所兵围了周家庄。当丈量绳划过伪装的滩涂时,周家护院暴起伤人,却被暗伏的弓弩手射成刺猬。陈远踩着浸血的麻绳踏进堰口,在夯土中挖出块残碑,前朝至正年间的刻字犹在:“此堰溃则苏松溺。“

“好个清丈!“陈远踹翻周家供奉的财神像,“毁前朝水利以造伪田,这淹的是万亩良田,毁的是十万生民!“

三日后,八百里加急将周氏罪证送入应天。当陈远在胥门码头目送官船离去时,老船夫忽然哼起吴歌:“洪武爷的刀快哎,快不过太湖蛟...“他转头望去,老船夫已消失在晨雾中,船头却留着方沾血的青田石印——印文正是周琮的书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