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易应用在管理上有四大功能

陈炳元先生认为《易经》十二篇,无论卦辞爻辞,以及《十翼》之中,都离不开三项要素,那就是象、数、理。因为数由心生、象从数出,象繁数滋,揆之于理,观象明理,穷理推数。可见无论何时,讲到任何事情,都应该从“象、数、理”三方面来考察。

管理者的第6课

看到数字的时候,赶快去观察现象。两者配合,才可能成为数据,也就是能够作为依据的数字。若是不相符合,就应该追究为什么这样的原因。若是现象变了,数字也要跟着改变。若是有人捏造,要及时加以更正。看到现象,也应该赶快找出数字,加以量化,才方便计算,也有利于正确的研判。现象若是不断在改变,便需要追踪计量,统计出变化的数据。现象和数据的背后,必定有为什么这样的道理,最好及时把它寻找出来,作为推理的依据,以预知未来可能的变化。

首先,伏羲氏用手在地面上画一个最简单的符号“━”,这一画便是“数”的开始。中国人喜欢说“我心中有数”,而且普遍承认一切皆有“定数”,可以证明我们对“数”的重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伏羲氏这一画是象,而“━”是象的基础。可见象数合一,观察者可各取所需,也可以合并解释。

我们先从数的观点来看,大易的数,高怀民先生依其性质,分为奇偶、大衍、老少阴阳、河图洛书以及先天易数等五类,如图2-1。

图2-1 大易的数

(1)奇偶之数。“━”一画为奇,“”两画为偶。阳为奇,阴为偶。

“━”发展为“”,象天,为奇;“”发展成“”,象地,为偶。所以《系辞·上传》记载:“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其中五个天数“一、三、五、七、九”相加的和为二十五,仍为奇;五个地数“二、四、六、八、十”相加的和为三十,仍为偶。天地之数由一到十总和为五十五,为奇;象征天地之全的太极,也是奇。

(2)大衍之数。“衍”就是“演”的意思,《系辞·上传》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古人用蓍草做筹码,来推演由一而多、由简而繁的万物之数。整个占筮的经营,就在四十九根蓍草的变化,由所得的数来论断吉凶。这五十支蓍草,就代表大衍之数。

(3)老少阴阳之数。在占筮的过程中,六、七、八、九是四个十分重要的数,七为少阳,九为老阳,八为少阴,六为老阴。七与九为阳,向上由七而九;八与六为阴,向下由八而六,所以我们常说“七上八下”。七、九、八、六依“阳动而进,及老变阴,阴动而退,及老变阳”的理则,呈现“七→九→八→六→七……”的次序,象征易道的周流不息。

(4)河图洛书之数。《系辞·上传》记载“河出图,洛出书”,相传伏羲时代,有龙马背负图案,出于黄河;夏禹治水时,有灵龟背负文书,出于洛水。从此河图与洛书并称,合为“图书”。河图以“点”构成,如图2-2。

图2-2 河图

至于洛书,如图2-3。5数居其中,1至9的其余八个数,分别置于四方四隅,无论纵横或斜贯数目相加,都是15,也是一种数的排列图形。如以数字代替黑(偶数)、白(奇数)点,正好是《大戴礼·明堂篇》所列的“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数字排列,如图2-4。

图2-3 洛书

图2-4 洛书的数

(5)先天易数。宋朝邵雍将伏羲先天八卦分别配以数字,如图2-5,依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由一至八,刚好连接成为一个“反S线”,也就是民间流传的太极图中的弧线。邵雍又确立元、会、运、世、岁、月、日、辰的数,订为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辰。以十二与三十交替为用,一元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图2-5 先天的数

中国人常说天数、定数、命数、运数。在管理上,其实就是各种有关的“数据”。依据数量来管理,也就是现代所重视的量化。

其次,伏羲氏一画开天,一画是数,开天则是象。象就是像,“━”发展为“”,像天的样子,所以象天。《系辞·上传》说:圣人有见于天下的事物,杂乱不一,因此模拟有关事物的形容,设卦以象征其情状,所以叫作“象”。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羽毛的纹采,和山川水土的地利,近则取象于一身,远则取象于万物,这才创造出八卦。

至于象的种类,高怀民先生把它区分为八卦、六十四卦以及各种形式的卦图。

看卦先看象,卦有卦象,爻也有爻象,有对立,也有统一。

象就是现象。管理除了重视数据之外,还应该仔细观察、分析各种有关的现象,才能够了解数据所代表的真正意义,从现象的变化当中归纳出隐于其中的道理。

“理”不易明,所以确实能够阐明义理的易学家并不多见。魏末王弼独标义理,把东汉末期的术数,一扫而光。易道除追求真理外,最特殊的就是建立伦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均属伦理观念。周易卦爻辞中,讲常理的地方很多,不胜枚举。

《易经》古称“变经”,因为它所讲求的,乃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中国人喜欢变通,也善于变通,可惜往往忽略了公、诚的基础,以致流为“投机取巧”、盲目求新求变,或者为了变通而不择手段。中国人必须牢牢谨记:只能随机应变,不可以投机取巧,才不致变而不通,成为乱变。

其实《易经》所讲求的道理,并非一心求变,而是“通变求常”的自然法则。所以把“变经”改称为“《易经》”,希望大家明白“变中不易”的易理,并且切实施行。

易的基本含义,为“不易”与“变易”。不易指太极的不变,变易指六十四卦的互变。合变易与不易,构成中国人常说的“有所变有所不变”:有所不变为“经”,有所变即“权”。我们喜欢“持经达权”,有原则地应变,便是易理的应用。

管理者的第7课

持经达权,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养。求新求变,常常导致离经叛道的乱变,不可不慎。先把不轻易改变的原则订下来,作为共同遵守的常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常规。有了这样的规矩,再来应变,比较令人放心。管理者以身作则,站在不变的守则,因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合理的改变,千万不可以为变而变,为创新而创新。最好把求新求变,改变为合理的创新,对大家都有警醒的作用。

管理说起来就是“管得合理”,也就是“依易理而行”,才会顺利得“吉”。

太极表现于象形的,叫易象;可证于数字的,叫易数;而探索其理则,就成易理。

管理的过程,不外乎分析现象(象),测量数据(数),找出何以如此与如何改善的道理(理)。应用《易经》的象、数、理,可以解决管理的各种问题。

对于信息充足、数据正确的项目,管理者应该观象明理、穷理推数,运用象、数、理的连锁作用,来加以处置。

有象可观,有数可据时,依理作出决策。然而,无象也无数时,如何决策?这时候,就要用占卜。

占卜到底是不是迷信?我们不赞成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正确的占卜,不是迷信;不按牌理出牌的占卜,当然是迷信。

管理者处于信息不足、数据不明,自己无定见,有看法却老是犹疑不定的时刻,如果以诚恳的态度、依照正式的方法就单一事项进行占卜,而又知道怎么正确解卦,那么,占卜对于决策自然产生很大的助益。

《系辞·上传》说:“易学有辞、变、象、占四道。”以言者尚其辞,依卦爻所系文辞来阐明吉凶的理则,便是“理”。以动者尚其变,观察奇偶阴阳的数量变化,以决定进退行止,即为“数”。一卦一爻,各有所取象,以制器者尚其象,仿效卦爻的形象来制作器物以为用,称为“象”。至于以卜筮者尚其占,乃是运用占卜来问事决疑,就是“占”。这“数”“象”“理”“占”四大功能,若是妥善应用在管理上,那真是懂得变化之道的经营之神了。而“数”“象”“理”“占”,则是大易在管理上的四大作用。